第一版後記:人生若隻如初見
第一版後記
人生若隻如初見
當初這本書網絡版截稿的時候,有人問我,為什麽單獨截取這一句,有沒有什麽含義?
有。
在十四五歲大的時候,第一次讀到這句詞,我認定這是個女人寫的。再看作者名字——納蘭容若。“哦,女的。”半年後才發現他不是女人,而是個清初的官員。
從那時候起接下來幾年,我基本都沉浸在唐詩的意境、宋詞的灑脫、元曲的精巧別致中。等到看多了自然想了解那些詩詞作者,了解作者後,開始感興趣那些時代背景。接下來一發而不可收拾。從人文延伸到經濟,從經濟延伸到社會結構,從社會結構延伸到政治,從政治延伸到宗教,從宗教延伸到哲學,從哲學延伸到心理學,從心理學延伸到醫學……後來我發現很多東西(學科)到了一定程度,都是環環相扣的。這讓當時的我(20多歲)很驚奇,然後又開始了一輪更瘋狂的掃蕩式閱讀,經常有時候甚至沒時間消化,隻是記住了而已。不過也就是那會兒養成了一個習慣:忽略掉文字本身,看後麵的那些被深藏起來的。
後來就開始失眠+生物鍾紊亂。有半年時間吧,每兩天睡一次,一次大約睡十二個小時左右。失眠還不是似睡非睡神經衰弱的失眠,是特精神那種。因為自己也覺得很不正常,所以有時候刻意去找一些很晦澀的書來看,認為那應該會對催眠有奇效。記得有次在朋友家看到一堆有關物理和量子力學入門的書籍(朋友的父親是搞這個的),於是便借來看。沒看困,看震驚了。跟著就帶著諸多疑問四處去蹭課聽。沒多久我發現出問題了,很大的問題。因為就物理來說,看得越多,質疑越多,我開始越發質疑這一切到底是怎樣的——未解太多了,甚至包括那些已經應用的原理,其實核心依據仍是未解狀態。也就是那時候,為了給自己一個哪怕貌似明白的答案,開始把注意力轉到非線性動力學、平麵空間等等上。但適得其反,質疑開始成倍地增長。
我茫然了。
然後,又開始和精神病人有了接觸,再然後,發現了一個很好玩的事:很多精神病人都能夠快速地找到某種解釋作為答案。甭管是鬼狐仙怪也好,物理生物也罷,他們總是很堅定地就確認了。但我更加迷茫了,甚至擔心我是不是有問題了?
這種恐慌狀態一直纏繞著我,直到某一天,我重新看到這一句:人生若隻如初見。然後,我想我看懂了。
這就是我截取了這一句的原因。
我一直認為,能認真地去思考,是一件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事。不是嗎?也許你會問:產生思想有勁嗎?能賺錢嗎?這點我想我可以給你個肯定的回答:有勁,能掙錢(笑)。
道理其實不複雜,想想看,道家說變通,佛家說自然,心學說知行合一,其實這些表達都是一個意思:應用。假如你有興趣查一下的話就會發現,所有很牛的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思想體係,並且完整、嚴謹。你知道嗎,那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出來的,那是經過多次嚴密思考和無數次推翻重建才形成的。不過這還不算完,牛人之所以很少,空想家之所以很多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應用。如果不會應用,就好比一個人拿到了鑰匙,卻不會使用。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當然了,也有不想去使用的人,那些人對現實已經到了無視的境界。對於那種人,我會按照我的方式分類——仙。
接下來我想說的是:未知。
對於此未知,我不推薦輕易地用已知去否定未知,或者沒通過真正深入的思考就去否定。照搬和粗魯是很糟糕的事情。麵對未知沒必要害怕,而是要學會尊重未知的存在。其實,那也是對自己存在的尊重。給自己一個嚐試著去了解、辨析的機會,也就才有思考和探索的可能。
對嗎?
那麽,這本書就到這裏結束了,但是我希望屬於你的那些思考會一直持續——假如我這本書真的能給你帶來思考的話。
謝謝你能看完,並且讀到這一句,我都記在心裏了。
“人生若隻如初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