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陶太君
「怪不得今兒一早就聽到喜鵲叫,原來是三嫂來了。」官家跑到宮門口來接人,滿面春風,笑得比彌羅佛還彌羅佛,閃瞎了小眼睛。
「三嫂怎麼也不給孤說一聲,孤好派人去接你啊。一路上可還好?休息得好么?身體還好吧?奇諾也是的,怎麼不給孤送個信來啊,孤好出城去迎接你啊…」官家一見人,就喋喋不休的問,對太后都沒這麼殷勤過。
「老身見過官家。」陶太君面無表情,禮法倒不差分毫。
「三嫂不必多禮,」官家沒等陶太君下拜,就趕緊攙扶起陶太君,完全沒做戲的成分,「三嫂請上轎。」
陶太君坐上轎子,還帶著一條金鞭。
這鞭子是在宮門口才拿出來的,小眼睛覺得這東西好,沒錢了還可以直接溶成金子,嗯,可以提醒八娘。
陶太君只帶了刀疤臉,「秋菊脾氣好些,就秋菊跟著吧。」讓剩下的人在宮門口等。
小眼睛在路上已知道了,其他的老太太不是陶太君的七大姑八大姨,而是跟了她幾十年的侍女,陶太君在這群侍女中間,完全不拔尖,不顯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三郞,你回去吧。」官家等陶太君上了轎,才沖小眼睛揮手。
小眼睛忙湊到官家耳畔,輕聲說,「說你背信棄義,來找茬的。」
官家當然知道肯定是來找茬的,自打鄭子明死後,這麼多年了,陶三春就沒離開過老家,這不年不節的,冷不丁的跑進宮來,難道是來問安的?青天白日都不敢做這美夢!
所以才讓小眼睛趕緊走人啊,丟臉的事怎麼能讓兒子看到呢,揮揮手,打發小眼睛趕緊走。
到了辦公室,官家又殷勤的問,「三嫂喝什麼茶?」
「不用了。」陶太君坐下后,直接問,「當年官家給我了一封信,說你會兢兢業業,讓大宋國泰民安,官家可還記得?」
官家怎麼可能忘了呢,才坐上皇位時,雖然朝臣們沒明著反對,可也艱難啊,便給陶太君去了封信,尋求支持。
官家想得很清楚,太祖殺了鄭子明,陶三春當時都殺進皇宮了,可見有多氣惱!後來雖然各種原因,陶三春面子上原諒了太祖,但卻帶著兒子回了家鄉,再也不問朝政,當然了,王府的各種俸祿一分也沒少的接著了,太祖給的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金鞭也收著呢。
官家認為,陶太君就算是秉著給太祖添堵的精神,也是樂意支持自己的。
於是,便給陶太君去信了,在信里是一番保證,保證會讓大宋重現漢唐雄風,保證會帶領大宋子民脫貧致富,保證將大宋治理得夜不閉戶…口號喊得震天響,然後請陶太君支持,大家都是聰明人,官面文章是留給萬一消息泄漏后讓世人看的,骨子裡都清楚圖的是啥。
果然,陶太君返鄉十多年後破天荒的上了個摺子,以自己的名義,壓根沒用她那繼承了汝南王的兒子的名號,直接宣布她,陶三春,擁護新皇,相信大宋在新皇的帶領下會進入一個新紀元…
有了陶三春的支持,朝中武將更是不會輕易反對了。
鄭子明是死了許多年,人死茶涼,可陶三春還在呢,雖然回家種田去了,可站出來一吼,哪箇舊部敢不買賬?陶三春可不是柴太后或宋太后,只在深宮待著繡花的人,人家是領兵打仗的,在軍隊里,某些方面,陶三春的威望比鄭子明都高。
因此,官家對陶三春是感激的,加上鄭子明死的冤,老趙家欠人家的,官家還得為太祖還賬,更關鍵的是,陶三春可是個火爆脾氣,能動手就絕不對口的,當初將鄭子明打的到處四竄,世宗皇帝和太祖去拉都沒拉住,官家親眼在旁邊瞧著的,自此,陶三春的彪悍形象便銘記於心。
再加之,鄭子明死後,陶三春率人殺進宮來,拎著帶血的劍比著太祖脖子時的渾身煞氣,更讓官家記憶深刻。
因此,對於陶三春,官家必須得禮遇,何況人家還有太祖給的尚方寶鞭。
官家相信,陶三春是真敢揮鞭子的,雖然鄭奇諾有個汝南王的頭銜,可人家一不去王府住,二不要屬官,就在鄉下種田,官家還真拿捏不到他們什麼。停俸祿?鄭家不缺錢,反倒讓朝廷再度沒了臉面。
所以,官家一聽陶三春來了,脖子上就是一涼,然後趕緊跑到宮門去迎接,希望看在自己態度好的份上,陶三春能和藹些。
聽得陶三春問,官家忙道,「孤什麼地方做的不對,還請三嫂指正。」完全不爭辯,你說什麼就是什麼,官家打定主意,你就是說我是昏君,我也不搖頭,當然,也不點頭就是了。
「人販子橫行,是國泰民安么?」陶三春難掩悲傷。
「人販子?」官家愣了一下,歷朝歷代都沒杜絕人販子啊,這要求是不是高了點,但還得表態,表決心,「人販子害得多少人家家破人亡,的確該嚴懲,孤這就讓朝臣們拿出方案來,看怎麼杜絕人販子,三嫂放心,孤一定會把這當做朝廷的頭等大事來辦。」
陶三春看著官家,心想,原來老趙家的人都是這麼能屈能伸啊,算了,本來和官家也沒仇,陶三春嘆了口氣。
官家立馬道,「三嫂可有煩心事?是鄉間有小孩子丟了?」
「我孫子被人販子拐走了。」陶三春好似真的是一無助的老太太,全無一絲當年的英雄氣。
「啊?!多久的事?!縣令幹什麼吃的?!」官家也急了,生怕陶三春以為是朝廷乾的,朝廷吃飽了沒事幹也不會做這等事啊!「孤真不知道啊!」說完又忙加了一句,「沒人報給孤!」
陶三春心想,我孫子又不姓柴,又不姓趙,當然不會是你乾的,「我知道。」
官家鬆了口氣,「三嫂明白就好!」旋即怒道,「縣令是幹什麼吃的?這麼大的事怎麼沒報上來?!」
縣令也很冤枉,走失人口的案子真的沒重要到需要上報的地步,朝廷規章制度里沒有啊,汝南王兒子丟了,是大事么?當然是大事,可汝南王會報給朝廷啊…
縣令又沒有接到朝廷的密令,監視汝南王…
趙家對陶三春也就監視了5年時間,發現人家真的認真的種田,便將探子撤了,將探子派到更加需要的地方去了,因此官家還真沒任何渠道知道陶三春的動態…
「有什麼線索沒?」官家認真的問著,「估摸著會拐到哪兒去了?有畫像沒?孤派人找,就是掘地三尺,也要把人找到!」
「官家就不怕歹人狗急跳牆,將人滅口?」陶三春瞪了官家一眼,哪還像個普通的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