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海務院和新市舶司
允熥說道:「你們以為,僅僅在上滬設立一個市舶司,足夠么?」
「朕聽聞,很多南洋番國的商人都疑惑為何不在廣東、鍢建二省開海,趙宋、蒙元二代可都是在這二省開海設立市舶司的。」
允熥這話的意思誰不明白?張彥方馬上說道:「陛下,臣以為,廣東、鍢建一帶靠近南洋,而大明的番國也大多在南洋,再在這二省設立一個市舶司也是應當。」
楊任用略帶鄙視和驚訝的神情看向張彥方,非常驚訝竟然是他第一個說出了這樣的話。不過雖然張彥方是第一個出言贊同的,但他並非完全是在拍馬屁。
張彥方從兩年以前開始擔任上滬市舶司提舉,因為他非常勤勞經常在市舶司內轉悠,有時也會接見一些勢力很大的番國商人,知道他們確實會抱怨為何在上滬設立市舶司而不是在粵閩二省。他也思考過在這二省設立市舶司之事,所以此時自然而然的就脫口而出了。
不過不管張彥方是在拍馬屁還是怎麼,大家紛紛附和出言贊同他的觀點。
允熥一笑,說道:「既然諸位愛卿都覺得應該在廣東或者鍢建設立市舶司,朕就決定在廣東設立增設一個市舶司了。」
之後允熥揮了揮手,黃路拿上來了一副廣東省地圖。允熥將地圖鋪在桌子上,讓在場的官員都聚過來,右手拿起一根短短的木棍,在珠江出海口處畫了個圈,說道:「朕決定,這個新的市舶司就設在這裡。」
「這是?廣東東莞縣?」對全國地理十分精熟的王艮帶著疑惑的口氣說道。
「嗯是,這裡現在屬於廣東東莞縣。不過朕划的這塊地方宋代時為寶安縣。朕決定將這塊地方從東莞劃分出來,設置寶安市舶司。並且寶安市舶司從廣東劃出,不歸屬於廣東省管轄。」允熥說道。
這塊地方,當然就是後世鼎鼎大名的深圳了!具體的說是後世剛剛改開時設立蛇口工業區的地方。雖然之前廣東歷代市舶司都是設置在廣州,但允熥不習慣,況且深圳這個位置也不錯,所以允熥就效仿一位偉人,在這裡劃了個圈。
「陛下,之前歷代設在廣東的市舶司都是廣州同郭縣,為何陛下要將市舶司設置在這裡呢?」楊任疑惑的問道。
「諸位愛卿,廣州是廣東省諸多衙門所在地,不管是征地還是其他,盤根錯節的問題太多,不如在寶安一張白紙好作畫。」
「其次,深圳,不,寶安地理位置也不錯,位於珠江口,南來北往都很方便。」
「第三,若是市舶司設置在了廣州,朕又如何讓它從廣東劃出呢?」
最後一個理由允熥說的不是很清楚,但大家都明白了:若是將市舶司設置在廣州同郭縣,在關稅歸屬方面勢必會糾纏不清,關稅從所在縣、所在府到廣東省再到中央就不知道會漏下多少了;而現在上滬市舶司的關稅七成直入皇家內庫,三成入國庫,一分錢的損耗都不會有。
這時剛剛又研究了一遍地圖的王艮指著一個地方說道:「陛下,既然如此,為何不將市舶司設置在這裡?這裡地近南海,連伶仃洋都不必過,豈不是更加方便番商?並且臣在家鄉時,曾經聽來過這裡的鄉親說過,這個地方港口很不錯,適宜為市舶司所在地。況且這裡宋代時也是寶安縣的一部分。」
允熥順著他的手指看過去,見他所指的地方赫然就是後世的香港島和九龍一帶。
香港島的地理位置當然也很好,但因為據說後世的維多利亞港是什麼三大良港之一,允熥覺得它更適合當一個軍港而不是開海通商的地方,已經計劃未來將南海衛遷移到這裡作為俯瞰南海的重要軍事基地,那自然不會選在這裡為市舶司所在地了。
「朕對於這個地方另有用處,不會在這裡設置市舶司。」允熥說道。王艮聽了允熥的話,也就不再說話了。
其他人都不是廣東人,也不熟悉廣東的地理,見唯一一個相對了解廣東地理的人不說話了,也不會說反對意見。
允熥遂說道:「既然如此,這個市舶司就設在寶安了。」
允熥體會了一把『偉人在南海邊劃了個圈就改變了一個地方百姓命運』的爽快感,讓黃路將地圖又收了起來,開始商議人員構成和機構設置。
「朕決定改變現在的市舶司制度。首先,在中央朝廷新設立一個正三品的衙門,名稱為海務院,主官稱為院使,副官稱為少使,左右各設一人,另有其他屬官。並且這個衙門不歸屬戶部管轄,直屬朝廷。」
「現在上滬市舶司名稱不變,官制不變,但歸屬海務院管轄。」允熥相當於增設了一個中央總海關管轄各地的通商口岸。
「並且同時,撤銷上滬縣,將上滬縣除了市舶司所在地的其它地方重新劃歸松江府,但市舶司所在地的百姓歸屬上滬市舶司管轄,並且由市舶司衙門徵收這些百姓的商稅和處置百姓之間的糾紛。寶安市舶司設立時也照此辦理。」
允熥相當於將市舶司徹底獨立出來,不與地方上的衙門混同了。之前僅有上滬市舶司的時候,他還可以用上滬縣直隸京師來解決地方與朝廷爭權的問題,但設立寶安市舶司之後就不能這麼模糊下去了,總不能設置寶安縣也直隸京師吧?所以允熥就決定撤銷市舶司所在地的地方衙門,連百姓也不會管轄幾個,更是一畝田地都不會有。
至於地方官府會不會因為摸不到關稅而抵制市舶司?這是絕對不可能的。首先,這對地方官府的稅賦並沒有影響,反正之前就沒有關稅,以後也沒有也沒什麼;第二,各地的世家大族都會歡迎在本省設立市舶司,即使某些覺得市舶司應該設立在我家所在縣的家族,也要擔心萬一惹怒了朝廷讓朝廷一怒之下將市舶司遷移到臨省的問題,也絕不敢有什麼動作。
眾人也明白允熥的意思,所以無人反對。金善記錄下了允熥的決策,準備在合適的時機草擬聖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