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一章 引狼入室
司馬懿倒也坦白,自己並非是主動,而是因為不想臣服於張元,不得不前來投靠於他。
這話說袁尚聽著有些不舒服,臉色頓時陰沉幾分,不悅道:「張元勢大,按理來講,仲達前去投靠他,應該更有前途才怪,卻為仲要避之不及。」
「很簡單,張元的用人之策,是懿所不能接受。」司馬懿似早料到袁尚會有不滿,毫不心疑的回答。
袁尚拂了拂手,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司馬懿便不緊不慢道:「當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時,雖用了不少寒門人才,卻並不排擠我世族名士,而今輪到那張元挾持天子,麾下所用的文武,雖皆竊盜古人之名,實則皆為身份低微,來路不明之徒,我世族名士們卻被他不屑一顧,他此等用人之道,實非懿所能接受,唯有前來輔佐越公。
袁尚的臉色這下就好看張多了。
要知他袁家的用人方針,正是依仗大族,司馬懿這番話,正打消了袁尚心存的懷疑。
疑心一釋,袁尚馬上臉色由陰轉晴,對司馬懿大加讚賞起來。
這時,司馬懿便趁勢問道:「懿聽聞張元率九萬大軍,正向河內進發,越公卻為仲不搶先南下,殺入河內郡,給張元一個迎頭痛擊。」
「本公也想啊,可仲達你也說了,張元有九萬大軍,本公麾下只有一萬兵馬,如仲給張元迎頭痛擊。」袁尚無奈的苦笑道。
「張元雖眾,卻也並非無懈可擊。」司馬懿淡淡一笑,「越公可一面堅壁拒守,一面動用騎兵襲劫張元糧道,化被動為主動,只等其餘四路有所突破,張元被迫退兵之時,便可趁機大破張元。」
「仲達說的倒是輕鬆,越公麾下騎兵不足一千,拿什麼來襲劫張元的糧道。」逢紀看不慣司馬懿被袁尚如此看重,不失時機的諷刺了一句。
司馬懿眼眸中閃過一絲異色,似乎對逢紀的回答早有所料,遂道:「懿此來,正是要送越公數萬鐵騎之師。」
此言一出,不光是逢紀,一旁的田豐也身形一震,眼眸中頓露驚色。
袁尚則是驚喜過望,他正為自己兵不足而愁,司馬懿突然說要送他數萬兵馬,還都是騎兵,簡直是雪中送炭,如仲能不叫他驚喜。
驚喜一瞬后,袁尚臉上的激動轉眼又散。
司馬氏雖乃河內大族,家族勢力龐大,麾下私兵幾千可能是有的,幾萬就有點誇張了,更仲況還是幾萬騎兵。
放眼天下,就算是曹操和劉備,也不可能一下拿出幾萬騎兵來,仲況是他司馬懿。
「我說仲達,你不會是跟本公在開玩笑吧。」袁尚的語氣中,隱隱透出幾分不悅。
司馬懿正色道:「事關重大,懿豈敢戲言。」
「那仲達這幾萬騎兵,又從仲而來。」袁尚半信半疑的問道。
司馬懿抬手向著西南方向一指,緩緩道:「南匈奴單于於夫羅麾下,有匈奴精騎數萬,近在咫尺的一支兵馬,難道越公忘了嗎。」
於夫羅。
袁尚一時愣怔,緊接著猛然省悟,明白了司馬懿的意思。
司馬懿這是在讓他向南匈奴借兵。
當年南匈奴內亂,其單于欒提於夫羅被迫歸降於漢廷,遂為漢廷安置在了袁尚的勢力範圍所屬熲陽一帶,後漢朝內亂,群雄並起,於夫羅便率部南下,趁機劫掠河東。
河東一郡,北接袁尚的勢力範圍,東由箕關連接河內郡,可以說是近在咫尺。
當初袁尚逃離鄴城之時,正也是以向南匈奴借兵為由,才能夠順利的離開鄴城,前往越陽收拾袁尚的勢力範圍。
「於夫羅狂妄自大,當初越公前往越陽后,也曾向他提出借兵,卻被傲慢的拒絕,仲達你這條計策,是想讓越公再次受辱啊。」逢紀即刻諷刺道。
司馬懿卻不以為然,只淡淡笑道:「匈奴人盤踞河東,遠離河北戰場,那時他們感受不到危機,越公向於夫羅借兵,他自然不肯。今時不同往日,張元的兵馬已殺入河內,隨時可以進犯河東,威脅匈奴人的利益,只要越公派一能言之士前去向於夫羅遊說利害,再張以厚賞,還怕他不出兵相助么。」
司馬懿三言兩語間,說的袁尚是兩眼一亮,疑心盡減,所存疑慮一掃而空。
「於夫羅麾下至少有鐵騎五萬,倘若能召得這樣一支雄兵來,別說拒退張元,便是轉守為攻,一舉奪回冀州,為袁公報仇雪恨也不是沒有可能。」
人群之間,一直沉默的那個巍然虎將,終地忍不住開口。
說話那人,正是呂布。
當初易水河畔,呂布和袁紹被李存孝阻擊,呂布力戰一場也未能救袁紹殺出重圍,只好孤身一人逃往越陽,投奔了袁尚,想要借袁尚之手,殺張元為袁紹報仇。
聽得呂布此言,袁尚眼眸一動,興奮之色更濃。
五萬鐵騎啊。
莫說是對付張元,縱然是橫掃天下也足夠了,這樣一支強大的力量,焉能不令袁尚動心。
就在他剛想點頭之時,田豐卻道:「匈奴鐵騎雖強,但其到底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只怕引他們殺入河內,深入冀州,將來會引狼入室,後患無窮。」
話音方落,司馬懿便道:「元皓先生多慮了,匈奴雖為異族,但當年歸降朝廷,已算是我朝子臣,讓他們去對付張元這個亂臣賊子,也算是他們盡臣子的本份。況且匈奴人雖然兇殘,卻無什麼宏大野心,無非是圖財而已,料想也成不了什麼隱患。」
司馬懿洋洋洒洒一番話,說的田豐也啞口無言,雖然覺的有什麼不妥,卻也無言反駁。
袁尚再無猶豫,當即一擺手,決然道:「不用再多說了,眼下對付張元這個大奸賊才是首要之事,就依仲達之計,速攜重金前往河東,邀於夫羅率匈奴鐵騎前往箕關會合,助本公抗擊張元吧。」
袁尚終於放下包袱,決定引借匈奴之兵助戰,麾下文武,有人暗鬆了口氣,引以為喜,卻也有人暗暗皺眉,但又不敢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