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江津酒樓學問多
那道人自我介紹道:「我俗名喚作王崇羽,本是一落魄秀才,屢試不中,遂自暴自棄,縱情于山水。幸好有緣得到恩師收留,進入鬼谷子一脈。雖然潛心學習,也只學得一點皮毛。昔日我落魄汴京之時,你祖父曾有恩於我,正巧我與你有緣,也就答應收你為徒,你可願意拜我為師,成為鬼谷子一脈的傳人?」
少年被鬼谷子三個字驚得一愣,下意識向爺爺投去疑惑的目光。
看到滿臉期待的老太爺沖他點頭示意,少年便清醒過來,規矩地向道人行了個拜師大禮,道:「恩師在上,請受徒兒一拜!請師傅原諒徒兒不敬!」
那道人受了這禮后,緩緩抬起少年,道:「今日不便,就先這麼著。等來日你上了雲夢山,尋了祖師爺的祠堂,再進行一次拜師儀式。不過打此刻起,你就是我鬼谷子一脈的傳人了,切記不可做什麼辱及師門的事情,墮了我鬼谷子一脈的名聲!否則為師必不饒你!」
少年答應了一聲,暗自覺得很莫名其妙,自己這就算是了鬼谷子一脈的人啦?
老太爺招呼了一聲盧昇,將他從獃滯中帶了回來,吩咐他在前面先行,去江津酒樓預備一桌上好的酒菜。
這江津酒樓坐落在沙頭鎮洪家垸附近,因為離碼頭不近的緣故,這裡已經算是沙頭鎮的街尾了。這酒樓原本只是一家小小的腳店,沒什麼名氣,在舊東家手裡時很多年也沒什麼發展。可自打北方動-亂,大批仕紳南遷,荊州地區得到發展良機。
眼看著「沙頭繁華不過江津路,荊州熱鬧不出古城牆」的言論即將成為往事,這老店主瞅准機會,花重金從當年的東家手裡盤下了這店。
老店主原是沙頭鎮人,客居汴京十餘年,給「天下第一樓」樊樓的帳房先生打了多年的下手,在這行業里也算是習得一身好本事。
他藉助當年的關係,向樊樓的東家借貸,籌得大筆現銀,然後大手筆修建了三層閣樓的「江津酒樓」,聽說還重金聘請樊樓老廚子老手藝,在開業前三天免費用膳,自然是一炮打響。
自開業以後,生意興隆。老店主也沒有固步自封,又召集廚子潛心專研鄂菜的風格,將其他的菜系特色融合進來,味道一時無二,加之老店主還善於結交朋友,靠著來來往往的商旅朋友抬舉,慢慢就有了「小樊樓」的名聲。
自老店主經營,而後其子接班,到現在已經三四十年光景了!如今自三峽走水路往東,或打汴京通陸路南下,都喜歡在此休息。名聲已經不僅僅是局限在江南一帶了!
盧升定好雅間,下樓走去接過兩位老人。老人早已下馬,便將馬丟給盧升。還不等他牽到酒店,小二已經主動過來接了韁繩,向一行人道:「客官這邊走,這邊有樓梯直接上您剛才定的雅間!您沒有別的吩咐,小的就下去了。」待盧昇答覆后,那小二才牽著馬離去。
這上樓的側門兩旁用楷書寫著一副對聯:「酒後高歌,聽一曲鐵板琵琶,唱大江東去;茶邊舊話,看幾許星軺露冕,從海上南來。」
老太爺連念了兩遍,讚嘆不已,「妙哉妙哉啊!這楷書筆勢雄健洒脫,又體現出了楷書精緻嚴謹的風格,大師風範啊!想不到這店家竟然如此識貨!」
王崇羽略作思考,問走在身後的盧升:「你剛才定雅間,必是走的正面去的櫃檯,那正面的門聯是什麼?」
盧升暗自竊喜機會來了,自己打小最厲害的就是記憶力和觀察力,剛才還真就注意到了正門的對聯,輕鬆地回答:「五洲賓客競來,同品嘗五香美饌;一樣佳肴奉上,卻別有一番風情!」
在雅間坐了下來,老太爺還在和老道人談論剛才的對聯。
王崇羽最後感慨道:「這店主真是有能耐啊!這兩幅對聯明顯是經過一番心思才這樣放置的。因為正門來往的商旅居多,他們多數趕時間直接在大廳用膳,他們也不一定習得詩詞,故正門大廳的門聯略通俗一些,更接地氣;而直接上樓的多數都是悠閑的文人墨客,他們就對這些格外講究,所以這門聯就極為挑剔。除此之外,還有剛才那門外店小二的素質,可看出這家店主可謂是事無巨細,必用其極!看來,小的細節才是決定成敗的原因啊!」
老太爺思考片刻,回應道:「細節固然決定成敗,但是大的方略才是真正成功的原因!這店主尤其擅長借勢,開店之前借南遷之勢,佔得先機;開店之時借樊樓之勢,一炮打響;開店之後借商旅之勢,名揚天下!」
說罷老太爺端起桌上的茶碗,輕輕抿了一口茶,又對盧升叮囑:「不要聽信外面的胡言亂語說這店主只是運氣好而已。的確做什麼事情要成功都需要一定的機遇,但最終成就還是取決於你個人的能耐。把一個區區腳店經營到如今地步,這老店主也絕對是個奇才。世事洞明皆學問,你要多從這些人身上學習!」
盧升招呼了外面上菜。這雅間的菜均是由衣著蜀錦的侍女端上來的。蜀錦原材料為蠶絲,異常珍貴,其生產工藝繁瑣,生產效率低,因此有「寸錦寸金」的說法,就是在一般行商家庭眼裡,都是頗為昂貴奢侈的物品。而這江津酒樓竟然給侍女都配備了蜀錦的衣裳,果真是大手筆,令屋內幾人都感慨不已。
其實也不盡然。
樓下的大廳自然不可能有侍女上菜,就是負責給雅間上菜的侍女,也因服務的雅間消費水準有了個三六九等的劃分,只有最高檔次的主顧才有穿蜀錦的侍女服務。江陵府盧家自然是最高檔次的,盧升在定雅間的時候,只是簡單地交代了一下,那掌柜就會妥善安排好一切細節,連帳都不用結,他們每月自會去尋盧府的管家結算。
在迅速把菜上齊后,侍女輕聲詢問了一下,徵得同意便撤了茶具,換成酒杯,然後離開雅間,到門外候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