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學習電腦」
中國東北地區的九月,似乎除了更乾燥些,與南方就沒有了其它的不同。秋老虎尚未離去,天氣依然炎熱,螞蚱們正在跳動著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
「終於弄完了。」付岩看著裝上火車的一箱又一箱的貨物自顧自地說道,他拿回對面人遞給他的收貨單,就登上卡車的副駕駛,居高臨下的開始了回到萬戶中國的路途。
軍綠色的解放大卡車賓士而過,這可不是仿製吉斯汽車,生產了幾十年,去年滯銷了一萬多量的老解放,而是剛剛投產投放市場的新解放。
新解放與老解放相比,不僅更大更能裝了,動力也更好了,同時也還更省油了。最重要的是,這台車的可靠性,相比於老解放上了不止一個台階。
汽車產業的成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八十年代的中國,開車是個技術活,不僅要回開車,還要會修車。
因為,這個時代的汽車,不管是國外的還是國內的,都有各種各樣的毛病,半路拋錨是常有的事。
司機,特別是大卡車司機,在這個年代可真是一個高技術工種。從師傅那裡不光得學會開車,常見的問題也得能解決,這樣才能出師。
因此,大卡車司機雖然辛苦,但確實一個異常好找對象的職業。
誰家的小夥子當了大卡車司機,來說媒的媒婆能把門檻踩破。
不過,在萬戶中國附近情況卻有些不同。雖然卡車司機依舊吃香,但是與萬戶中國的員工相比,好像又不算什麼了。
萬戶中國的工資那才叫高,八十年代別說一個人領三位數工資,就是一個雙職工家庭加起來一塊能領三位數工資,都十分了不得了。
而萬戶中國則比這了不得還要了不得,雖然萬戶中國沒有公開工資,也不提倡這樣做,但是也不禁止員工說自己開了多少錢。
四位數啊!
一個月能開一千多塊啊!
原先周圍的原著民,還覺得萬戶中國不怎麼樣,外國人的企業能怎麼樣。
但是,第一個月發了工資后,他們的看法就都變了。
七十年代末開始流傳開來的萬元戶,在八十年代依舊是個衡量是否富有的標準。
一個人在萬戶干一年,兩口子在萬戶干半年就能成為萬元戶!
在這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唯金錢論的新時代,沒有什麼比這更能震撼人心。
「抽根煙。」心情不錯的付岩遞給司機一根燃著的煙,司機雙眼目視前方,一隻手接過煙抽了起來。
掙得又不比別人多,工作也沒人體面。修車總修的一身油污的司機,沒有了那種彷彿開慣了看車,看誰都是俯視地優越感,感嘆了一句,「你們抽的煙都真好抽!」
「哪有哪有,中華而已。」付岩「謙虛」地說道,「我這就算一般的,他們有錢的都抽外國煙,萬寶路了,三五了,抽曰本煙的也挺多,最次的才抽國產煙。」
付岩很是炫耀了一番。
八十年代,是一個中國夢破碎的年代。
改革開放打開國門,讓無數國人看到了中國的落後。農村地區還好,隨著化工工廠的逐步投產,從傳統農業,轉化為了石油農業,化肥、農藥,讓糧食大規模增收。
但是對於國內的發達地區來說,卻是一場災難。特別對於知識分子來說。
原本那種凌駕於中國普通人民的優越感消失無蹤,與外國先進國家的乞丐相比,似乎都不如。
前有北(和諧)大教授放棄教職前往美國刷盤子,一年就賺了相當於當教授十年的工資,後有河殤系列大型紀錄片,探討「黃河文明」的劣根性,認為中國不應該存在,應該被海洋文明先進的西方國家消滅。
整個國家從上到下,都籠罩在一種自卑的情緒中。普通人也就像付岩一樣,認為外國產品好。但是,卻很有一批學生和知識分子,轉身化為恨國派,凡是中國的事情都是錯誤的,凡是共(和諧)產黨提倡的都該反對。
與波濤洶湧的政治漩渦——北(和諧)京相比,萬戶中國所處的東北地區,還算是好了。
「是啊,外國好啊。聽說在外國當司機,一個月就能成萬元戶。」司機也不無羨慕的說道。
與這些暢想國外美好生活的人不同,真正去過國外的人,反而不會將國外描繪成一個美好的烏托邦。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理想國,也不存在地上天國。
有人的地方終歸不會那麼美好。
叔叔裴其中苦過累過,聽到身邊人說外國好的時候,也不反駁,就是嘿嘿一笑。
外國是誰的國?
是外國人的外國,還是你的外國?
既然是外國人的外國,那外國人可以快樂的生活,你憑什麼可以?
叔叔覺得雖然中國落後,雖然中國弱小,但中國是屬於中國人民的中國。
他經過了長達數個月的思考,最終決定投身建房事業,也正是為了他心中一個樸素的願望。
將中國建成一個繁榮發達,發達程度,不遜色與東京的國度。
不過,理想與現實總有差距。真進入了這個行業,他才發現開發商更像是代言人。
想要傾盡全力的施展拳腳,並不那麼容易。因此,他才會答應別人,定製一堆廉價的「學習電腦」。
他來到碼頭看著裝著「電腦」的集裝箱卸下來,由龍門吊吊上卡車。
他回到辦公室,撥通了電話,「王秘書,你要的學習機已經到了,現在就在我公司的倉庫里。什麼?你馬上來?行!行!我就在這等你。」
王秘書風塵僕僕地坐著桑塔納小轎車趕來,看到一台有一台,外表乳白色的「電腦」,誇獎道,「裴總辦事就是讓人放心!」
「當然,當然。」裴其中虛與委蛇道。
人總是會成長的,儘管有很多時候不喜歡官僚胥吏,但是卻也少不了他們。
「汽車能借我用用么?」王秘書用確定的語氣疑問道。
「當然,當然。」
一台台「電腦」,就這樣運到了科技館,少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