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回 壽佬村斷磚論長短 終南山煉丹濟後人
話說老子師徒一行離開扶風,正值初冬,一路向西行進不足二里,雪花便開始飄落。或許因此番扶風驅瘟除疫大功告成,青牛身體康復如初,老子欣喜之餘興未全減退,便禁不住仰天吟誦道:「初冬之雪,從遙遠天際縹緲而來,飄飄洒洒,如柳絮飄揚,如蘆花飛盪,如銀蝶飛舞。非天道之妙筆,無人能勾勒出初冬之如此壯美畫卷。」
徐甲,青牛,灰鼠也同聲喝彩。
隨著老子吟誦及弟子們喝彩之聲,突然從身後傳來聲聲呼喊:
「先生——等我——!」
老子師徒回頭張望,只見蒙蒙雪地中,有一人騎一匹紅馬,由遠而近飛奔追來。來人越來越近,老子師徒不僅又驚又喜。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函谷關總兵、關令尹喜。
待尹喜來到近前,於馬上沖老子作揖道:「先生可好啊!你老函谷關不辭而別,讓弟子追尋的好苦哇!」
老子微笑道:「當時見你公務繁忙,不忍心再煩擾與你,故不辭而別,還望見諒。」
徐甲也幫腔道:「師傅說你那晚睡的很晚,故不想驚動你。」
尹喜紅馬與青牛同步而行,老子問尹喜道:「不知關令何故追冒雪追尋我?」
尹喜說道:「我已託病辭去總兵、關令之職,如今無官一身輕鬆,想追隨先生同行,聽取先生教誨。便於雍城、扶風等地一路打聽,追尋紫氣而來。敢問先生今日去往何處?」
老子道:「我曾與你言過,雲遊之人,隨遇而安。聽人言,此地有終南山,峰巒起伏,傍水而卧。據說,早年為天帝居所。舜本來隱居山裡,是堯請他出山接了帝位。還有司掌世間財源正財神趙公明,我西周元勛姜子牙等,都曾隱居過山中。終南山有何奇處,竟如此引來諸多隱者,故此想前往山中體驗一番后,出大散關繼續西行。」
尹喜笑言道:「可巧,終南山我最熟悉不過。我曾於此山結草為廬,造樓觀台,每年守關休假之時,必騎快馬前去,住一假期,登台觀星望氣,靜心修行。后因朝廷廢除總兵及關令休假之規定,因必須常年守關,沒了長期於終南山中靜心修行之便利,便將終南山茅舍及樓觀交與附近一老者看守。如今前去,住處不憂。眼下已漸進寒冬,長時出走不便。莫如待來年春暖花開之時,再出大散關繼續西行,豈不更好!?」
老子道:「就依你便是,我們即可前往終南山。」
尹喜道:「先生果然爽快,不過今日天色已晚,尚且下雪,天黑上山路滑不便。我知距此地不遠處,有一遠近聞名小村,喚作壽佬村。此村距終南山最近,我有一好友,名叫賽伯,就在壽佬村居住,莫如今晚先去他家借宿,待明日再上山如何?」
老子點首道:「由你安排。」
於是,尹喜打馬前行,引領老子師徒冒雪奔向壽佬村奔去。
壽佬村之所以聞名於世,不是因其是距終南山最近而聞名,而是因村人長壽聞名。這小村不過三十來戶人家,百十口人,而百歲以上壽星就有十多人,這也許是壽佬村名字由來的緣由。在這十多位壽佬中,賽伯便是其中之一。賽伯年輕時飽讀詩書,曾做過做過秦悼公之父秦惠公近臣,尹喜初為函谷關總兵、關令之初,賽伯時常代替秦君惠公前往周都洛邑參加朝會,便在函谷關與他相識,成為朋友。後來,賽伯告老還鄉,尹喜每年必來壽佬村看望賽伯。
尹喜引領老子師徒行不多時,便來到壽佬村前。此時,雪花已經停止飄落,夕陽鑽出雲朵,映紅西邊天空。於村前遠望東邊終南山,銀裝素裹之境地,在夕陽輝映下如同水晶宮殿。
尹喜引領老子師徒進村后,來到一座青磚青瓦砌築的院門前,見一位鶴髮童顏的老者,正雙手抱握掃把,在打掃庭院。見尹喜老子等走進院門,便放下手掃把,滿臉笑紋地便迎過來。尹喜向老子引見道:「這位老者便是我與先生說起的賽伯。」
老子作揖施禮道:「老壽星可好?我乃函谷關西行老聃。」
賽伯忙作揖還禮道:「好,好。老夫久聞你老子大名。」
尹喜又引見徐甲拜過賽伯后,說明將借宿其家一晚。
賽伯喚家僕將青牛與紅馬牽入後院棚舍,任灰鼠於院中自由玩耍,
邊與客人寒暄著,邊引領著眾人進入客廳,便吩咐廚子備晚餐。
這晚,老子與賽伯同室而居,並圍繞「養生之道」、「長壽之道」、「養生長壽要尊道守德」等話題,一直嘮至深夜,取得共識。二人互為自己,相見恨晚。
次日早餐后,尹喜與老子師徒正待與賽伯辭行時,壽佬村一年逾百歲老翁,被一幫人追逐著,招招搖搖地跨進賽伯家院門,吵嚷著要見函谷關西行老聃。
這老翁家境富有,並非因其勤勞付出,而是一夜暴富。其父以上三代,家境一直貧寒。其父過世前,曾於終南山中拾得一塊世上罕見「狗頭金」,其價值連城。托賽伯獻與秦宮,得一筆可觀賞銀,購得房產田地后,所余銀兩也足夠他家三代不勞享用。俗話說,「富人剛窮,寸步難行;窮人剛富,挺腰腆肚」。這老翁也難免有高高在上之感,平日里得理不讓人,無禮也要爭幾分。
老子見老翁吵嚷著要見「函谷關西行老聃」,便迎上前去,施禮道:「我便是老聃,請問老人家找我有何貴幹?」
老翁對老子略略還禮說道:「聽人言老聃先生博學多才,老朽願向您討教個明白。」見老子沉默不語,老翁有些得意地說道:「我今年已百有六歲。實不相瞞,我從年少時直到現在,百年間一直是遊手好閒,輕鬆度日。與我同齡之人大都紛紛作古,他們開墾百畝沃田卻沒有一席之地,修萬里長城而未享轔轔華蓋,建豪宅舍屋宇卻落身於荒野郊外孤墳。而我呢,雖一生不稼不穡,卻還吃著五穀;雖沒置過片磚只瓦,卻仍然居住在避風擋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現在可以嘲笑他們,忙忙碌碌勞作一生,到頭來只是給自己換來一個英年早逝呢?」老翁言罷,還兩手一攤,做撒手人寰壯。
跟隨之人眾,也爆以笑聲。
老子聽老翁言后,微鎖眉頭,隨即微然一笑,吩咐徐甲道:「去找一塊磚頭與一塊石頭來。」
徐甲與賽伯家僕去後院,很快找來磚頭與石頭。
老子將磚頭和石頭放在老翁面前說:「如果只能擇其一用之,老人家願要青磚還是願取石頭?」
老翁得意地將磚頭取來放在自己的面前說:「我當然擇取磚頭。」
老子撫須笑著問老翁:「為何要擇取青磚」
老翁指著石頭說道:「這石頭沒楞沒角,取它何用?而青磚蓋房、壘牆、鋪路卻用得著。」
老子又招呼圍觀眾人問道:「大家是否也要擇取青磚?」眾人皆紛紛言說要擇青磚而不取石頭。
老子於老翁面前撿起青磚,用左掌托起,右掌輕輕一劈,青磚頓時斷為兩截。老子又將石頭托於左掌,右掌用力一劈,石頭滾落地上,卻毫髮無損。
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道:「青磚與石頭相比,誰壽命長些?」
老翁說道:「當然石頭壽長。」
老子釋然而笑,說道:「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青磚壽命短,人們卻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天地萬物莫不如此。壽雖短,於人於天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雖長,於人於天無用,天人皆摒棄,倏忽忘之,長亦是短啊。」
老翁頓然大慚,沖老子深施一禮,與眾人送老子一行於壽佬村口,又目睹其身影消失於終南山中,方轉回……
老子後來得知,從此老翁每日必去終南山中撿拾一捆燒柴,風雨不誤,直至其過世,其家柴垛與房屋同高。足夠其後人燒火三年。
此事就此打住,不再提及。
且說,尹喜引領老子師徒進入終南山,已近正午。適才還銀裝素裹之水晶宮殿,在暖陽照射下,頃便變化為霧氣,繚繞於鬱鬱蔥蔥、翠玉疊嶂之山中,更給人如入仙境之感。
這終南山又名太乙山,在長安南五十里,是秦嶺山脈一段,也是秦嶺主峰之一,綿延八百餘里,是渭水和漢水的分水嶺。山中常年煙波浩渺,鬱鬱蔥蔥,翠玉疊嶂,奇境悠悠。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之美稱。古人云:「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
唐代詩佛王維有詩《終南山》曰: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此詩中「連山接海隅」,雖然是誇張之句,但仍不失為終南山真實意境之描述。
尹喜引領老子師徒登上終南山一台地,來到尹喜茅舍前。一花甲老者即刻迎了出來,尹喜稱其塞叔。
這賽叔是位老實巴交之農夫,少時父母早逝,一輩子無兒無女,為其堂兄賽伯種田護院。尹喜因朝廷廢除總兵及關令休假之規定,必須常年守關,沒了長期於終南山中靜心修行之便利,便求賽伯尋人看守終南山茅舍及樓觀,賽伯便遣賽叔來終南山。
賽叔見尹喜與老子師徒來到茅舍,便忙前忙后,幫助眾人從青牛及紅馬身上卸下行李,又抱柴生火,準備便飯去了。
尹喜又引領老子師徒來至其早年建造樓觀台處,只見此地別有洞天。樓觀台旁,有九株歷經百年年仍然蓊鬱青翠、蒼勁挺拔的古柏,尹喜尊稱為「樓觀九老」。尹喜與徐甲將青牛與紅馬各系一株古柏上。徐甲放灰鼠與九株古柏間竄來竄去,跳上跳下,任意玩耍,便去找尋青牛與紅馬可食草料去了。
尹喜便扶老子登上樓觀台,舉目四處瞭望。
老子禁不住讚歎道:「此處乃白日望氣,夜晚觀星,靜心修行之最佳處。」嘆罷,又手指西南隅那三株古柏,對尹喜言道:「你觀瞧那三珠樹上結癭,酷似三隻昂首展翅的蒼鷹,何不稱之為『三鷹柏』?」
尹喜讚許道:「活靈活現,此後就稱之為『三鷹柏』。
老子言道:「隨便說說,還是由後人去定奪命名吧。我來此山還有初衷,是要選一凈地,砌築八卦爐,煉製丹藥。」
尹喜言道:「聽人言,先生隱居翠雲峰期間,便煉製出過仙丹,莫非還要如法煉製。」
老子搖搖頭,言道:「非也。此前路遇神醫長桑,同去扶風驅瘟除疫,我請其嘗食一粒於翠雲峰八卦爐所煉仙丹,問其仙丹是否可驅瘟除疫?長桑言說,『仙丹世上絕無僅有,具有提神最佳功效,無病之人食之,可騰雲駕霧,飄飄欲仙。有病之人食之,如火上澆油,越發渾身滾燙,焦躁難耐,與驅瘟除疫南轅北轍。』後來虧得青牛獻出靈藥牛黃,方將扶風瘟疫祛除。神醫長桑離開扶風時曾與我言道:『千年後終南山一帶還將有瘟疫出現』。我信其所言,瘟疫確有循環往複之軌跡。便想來此地,選一凈地,砌築八卦爐,修改彼時於翠雲峰煉丹配方,及早煉製出可驅瘟除疫丹藥,以備後人用之。」
尹喜讚歎道:「先生濟世救民,思考得如此久遠,令人佩服。」嘆罷,便扶老子走下樓觀,邊於樓觀周邊遊覽,邊尋找老子所要的煉製丹藥最佳凈地。
三日後,老子終於在樓觀南面一峻峰上,選定最佳凈地,砌築八卦形的煉丹爐,採用全新藥理配方,以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方位,調動天、地、水、火、雷、山、風、澤、雲靈性,運用內外相同的道理煉將起來。
從此,老子便白日大都於八卦爐前煉丹,夜晚與尹喜於樓觀觀天,教授尹喜道之妙理。
這期間,老子還於每月初一、十五這兩天晚,以樓觀台為講台,為壽佬村等喜導之人講經傳道。但老子的主要精力,還是用在煉製丹藥上。每日都要前往峻峰之上,查看觀望太極八卦爐燃燒狀況,是否與預期相符。
太極八卦爐整整燃燒了九九八十一天,驅瘟除疫丹藥煉成。
然而,丹藥放於何處,老子犯難了。
因這丹藥是備以後人用之,且需千年後用之。藏放之處必須千年內不被人發覺,而千年後又能讓後人找到,確實為一大難題。
一連數日,於八卦爐及樓觀周圍轉悠,也沒想出可靠之地。
這日過午,尹喜請山下工匠為老子建好一新茅舍。老子進駐后,仍惦記尋找藏放丹藥最佳之地,便騎青牛來至終南山腳下轉悠。整整一個下午,找尋無果。眼看夕陽靠近山邊,老子打算返回。無意間,老子回頭張望,發現山路邊由青牛大腳踏過後,竟湧出一股清水。
老子忙喝住青牛,爬下牛背,來至近前,用拐杖順清水湧出處往下挖掘。不多時,便發現那清水竟是由一塊酷是龍頭的大石口中吐出。老子喜出望外,自語感嘆道:「真是踏破山林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此地甚好!」嘆罷,便於路邊撿拾石頭,一頓勞作忙活,很快於龍頭吐水旁,砌築好一泉池。
老子從懷中掏出一小葫蘆,將丹藥全不倒入泉水中,蓋上石板,又細心查看一遍,做好偽裝,方如釋重負般騎上青牛,返回山中,開始靜心續寫其《道經》下部《德經》去了。
相傳,此後又過一千多年,元至元二十年,即公元一千二百八十三年,果然如神醫長桑所預言,終南山及周邊地區發生瘟疫,無葯可醫,死者無數。甚至連終南山一些修道之人,也未能倖免。
當時,身為樓觀台監院張志堅,晚上作了一夢,夢見老子告訴他說:「山門前有塊石板,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內有吾煉就之丹藥,可治民疫。」張監院醒來后覺得很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門前尋找,果然在西邊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張監院忙令人取水給患時疫的道士飲用,兩個時辰后疫病神奇地痊癒了。消息傳出后,遠近百姓都來取水治病,時疫遂退。
其後,元翰林學士趙孟頫(號松雪道人)來此遊覽,聞聽此事十分驚奇,遂索紙筆大書「上善池」三字,取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之意。如今,大石已被石匠按原形雕成龍頭,終年吐水不斷。每逢廟會,香客仍爭飲此水以祛病延年。
此為後話,暫且不提。
現終南山古字碑文有詩為證:
玉爐燒練延年葯,正道行修益壽丹。
呼去吸來息由吾,性空心滅本無著。
寂照可歡忘幻我,為見生前體自然。
鉛汞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