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論商
站在用工角度,李默今年也不能進入東德地區。
站在資金角度,李默今年也不能進入東德地區,還是藉助香江股市大好的機會,多撈一點資金吧。
接盤俠也不純粹是香江人,大半是外來的遊資與熱錢……美國經濟情況不大好,日本人在自救,歐洲經濟情況一般般,特別是明年索羅斯狙擊了英磅,讓大家覺得歐洲區也不太安全,於是熱錢一直涌到香江與東南亞。
接著到了美國IT產業興起,各個熱錢漸漸撤資,前去美國,這也是亞洲金融危機的一條原因……居然都沒有什麼專家想到過,當然,李默也不會傻呼呼地改變這種大勢。
李默便回去了,還有幾件事等著他處理呢。
第一件事便是地皮。
「小李,你囤積那麼多土地幹嗎?」鐵書記問。
宜寶中國子公司CEO孫紅旗忽然向魔都提出一個要求,將宜寶中國子公司改名為寶華電子有限公司,準備進行大規模的擴張,因此向魔都購買三千公頃的地皮,成立一家大型工業園區。
不能用平方公里,魔都能有幾個平方公里?
也不能用畝,那太雷人,至於用平米,那更要不得了,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
但這種掩耳盜鈴式的換算方式,有什麼區別?
都會算啊。
不用筆頭的,前面孫紅旗報出面積,後面相關的領導就在心裏面算出是多少畝,多少平米,多少平方公里,然後一個個呆若木雞。
「鐵書記,是這樣的……」李默對鐵書記的人格無疑是相信的,他將宜華未來具體的規劃說了一遍。
鐵書記滋滋倒吸了一口冷氣。
「你說的這些新產品,都是領先世界科技術的產品?」
「不全部是,但有幾款產品是絕對領先世界的,有的快研發成功了,即便這個面積,未來它們還會在其他地區建設分廠,所以我拚命地賺錢,不然手中的資本真的不夠。」
當然,鐵書記不可能問,為什麼不將總部帶回魔都?
總部雖在美國,利於出口,利出創匯。
具體的生產放在國內,就業環節,與主要的稅收環節,也等於帶回國內了。治國有治國的謀略,發展企業有發展企業的謀略。
李默又說:「鐵書記,你不來,我也要準備前去找各位市領導,談判地的事。寶華工業園區大規發展規劃就是這樣,因為這次需要土地面積太大了,參與的資金數量也十分龐大,因此魔都除了像以前那樣,以地入股外,也可以置身事外,只售地,不入股。此外,除了這片土地外,我還想希望魔都出售一千公頃商業用地給我,我用來蓋員工小區。」
「一千公頃?」
「一千公頃雖不小,但還有各種基建,包括馬路與廣場、醫院、學校、派出所、農貿市場等,餘下的能抽出來當成員工房的面積實際也不多了,即便以小高層為主,建築面積也不過一千幾百公頃,安排十幾萬戶員工,以宜集團幾家公司的發展速度與寶華的規劃,實際這個面積頂多五年時間,就可能不夠用了。」
這筆錢,不用李默自己來付。
由員工的首付,以及銀行的貸款來支付。
李默也沒有指望用它來賺錢,起的只是一個轉手的功能,用來改善員工條件的。
「小李,你知道一個普通縣城的城區面積能有多少嗎?」
「若是寶華髮展起來,員工數量也遠遠超過了一個小縣城的城區人口,鐵書記,而且宜集團大力建設,對魔都經濟發展也有著推動作用。」
「那有你說得如此輕巧,這麼大的面積,僅是人口安置,便是一個頭痛的難題。」
李默手一攤,那意思分明是說,這是你們領導的責任了,與我有什麼關係。
「小李,你對商人與企業家是怎麼看的?」
李默愣了一下神。
論智慧,李默肯定不及鐵書記。
但李默有著無人能及的先知先覺,這兩年多來,也與鐵書記做過幾次交流,應當這些交流對鐵書記還是有幫助作用的,魔都這段時間發展也應當比李默前世好得多。
不過鐵書記為什麼問這個問題?
難道想讓自己對自己進行評價?
李默沒有想明白鐵書記的用意,於是老實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任何群體都有好人,有壞人,但確實商人與許多地主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很不光彩的角度,如地主的各種不法兼并,明朝中葉,東南商人與倭寇、明末八大晉商與女真人的勾結,清朝與民國時,許多商人也在扮演著很不光彩的角色。因此在古代,士農工商,將商人排在最末等。但怎麼說呢……」
李默沉吟許久。
想要理清這個問題,得從清末說起。
清末鴉片戰爭失敗,大清王朝風雨飄搖,有一些精英人士發起了洋務運動,重視科技作用與現代軍事。但在那個腐敗的政權下,註定了洋務運動的失敗,隨著甲午戰爭慘敗,洋務運動的果實化為一旦。不過科技與現代軍事,確實是中國所需要的。
還有百日維新,其宗旨便是發展工業和君王立憲,試圖從制度上讓中國強大起來。然而……一,當時當權的是慈禧,君主立憲動了慈禧最大的乳酪。二,他們不明白的是,即便君主立憲,不過恢復到了明朝的內閣制度,是一種偽君主立憲,於事無補。三,他們還忽視了一條,清朝是滿人統治國家,從建國時便一直防範著漢人。
於是這次不顧實際情況,近乎於空談的變法迅速失敗。但制度改革也是中國所需要的,老子做皇帝,兒子還是做皇帝,孫子繼續做皇帝,加上集中制與權貴聯姻,權利越來越向少數人傾斜,財富也越來越向少數人傾斜,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只好揭竿而起。至少這種世襲制度不能再沿用了。
清朝滅亡了,民國也在搞改革,特別是民國初年,先是共和制度,結果因為缺乏強力的領導,軍閥混戰,中國虛弱,日本侵華。但也是必須的,權利無外乎就是決策、審議、執行,外加一個監督,為什麼歷朝歷代先盛後衰,主要是超級集權后,監督不夠嚴厲,雖然有一些監督官員,如御史,中國現在相關的監督部門更多了。但都是『自己人』,監督同樣不徹底,只有進一步分權,互相監督才是徹底的監督。
但也不要仿效美國,中國儒家很早就提出中庸,不是讓人裝平庸,而是擇其最佳的平衡點,放在這裡,則是取其集權與分權之間的平衡點,再加上因時制宜的調劑就可以了。
如劉邦進入關中,約法三章得天下,因為秦法苛刻故。諸葛亮治蜀法竣律苛,而民大悅,由是抗衡魏吳,因為東漢法已弛,這就是調劑。中國現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是一種良性的調劑。
還有一場運動,胡適等人發起的文化思想運動,他們認為只有在思想上改變中國,中國才有希望,魯迅寫了許多文章,就是這個運動下的產物。但是他們做得太極端,連漢字都想打倒,加上那種亂世,哪能成功?
但確實,中國是需要一些思想與文化上的改革了。至少官員是真正的領導,領著老百姓過好日子的嚮導,而不是視萬物黎民為芻狗的天。
再到光頭強時代,後來有許多國粉,確實他們在抗戰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可有沒有看到他們的另一面,超超超級的腐敗,不提柳葉圩地區一些老人對國軍的印象,就說舉世所知的四大家族,又幹了什麼事!也包括戰神薛岳……
光頭強能力也不行,日本正式侵華前,他還有許多時間整頓中國,做到了沒有?不要說這個那個的原因,太祖起點更低,局面也更困難,時間也更短,但將中國擰在一起了。
若是讓光頭強得勢,說不定現在中國還在搞軍閥混戰呢。
中國建立后,為了發展工業,甚至犧牲了農民,然後改革,改革一是開始重視人性自私的一面與動力,提出多勞多得,促進了生產力,還有就是進一步重視科技,提出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
然而無論工業、農業,都需要商人盤活它們。有了科技,也需要企業家將它發揮出經濟效益。創造出效益,才會有更好的財政反饋給國家、社會,回饋給科技研發,否則工業農業就是一灘死水,科技也因為缺乏研究資金,迅速落後。商人與企業家總體來說,是逐利而行的一個群體,但國家確實離不開他們,特別是這時候,更需要商人與企業家將計劃經濟的死水攪活起來。
李默所想的這些,不是眼下的政策,也不是九二后的政策。
他想的需要,是進一步給國內商人與私人企業一個公平的環境、政策、法律與稅務。
九二后,正式放開私企了,但各方面繼續的不公平、繼續在灰色的環境下成長著。
反觀所謂的同胞們,86年王安擁有二十億美元的財富,為華人首富。
隨後港台出現了多少超級富豪?
若是沒有大陸這些政策的照顧,如富士康的郭台銘,他們能將企業發展起來嗎,能獲得大量的財富嗎?
但這個觀點太激進,上面許多老人還想著馬大鬍子呢。
李默不敢說了。
實際真說了,也沒有多大的關係。鐵書記就是以搞經濟見長的,並且李默疏忽的是,不久,他就要調到京都。以他的智慧,同樣地也感到了這方面的欠缺,因此才問了這個問題。
然而政治挂帥的大環境下,李默慫了,他含糊地說:「是有一些商人與企業家為了利潤,什麼事兒都能做得出來,其實國家也有責任。明朝不禁海,像宋朝哪樣,東南商人還會不會與倭寇勾結?國家需要這個群體,同時國家也有引導的責任。如眼下的,不請官員吃喝,不送他們的禮,就辦不成事,讓商人如何遵紀守法?」
但有一條,李默沒有說。
美國的一些做法,便是最好的借鑒。
雖然漏洞百出,不過他們將公益與免稅掛鉤,確實造成了大多數富人熱衷於一些慈善活動。
嚴格的個稅與遺產稅,多少減少了貧富懸差的分化。
但前面說說還可以,後面若是說出來,李默能讓一群二代立馬乾掉,鐵書記若是採納執行,也立馬下台。
「小李,你說的意思是,不能完全相信商人的品德,但國家有引導的責任,也有能力將他們引向好的一面?」
鐵書記追問,李默追得有些害怕了。
飯能亂吃,話可不能亂說。
他以前時常嘲諷官員,但有嘲諷的理由,然而這些答得不好,就能犯下「原則性」的錯誤……有些小牢騷,上面是能忍受的,路線性的錯誤,上面是不會忍受的,他可不想在九二之前,就被列入清算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