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9章 莊子德充符白話文一
魯國有一個受過跀刑只有一隻腳的人,他的名字叫王駘。? 他的學生很多,跟孔子的學生一樣多。
孔子門下一個叫常季的學生問孔子:「老師?王駘是一個受過跀刑只有一隻腳的人,他的學生怎麼那麼多?跟他學習的人在魯國的數量,差不多跟老師您的學生數量相當。
聽說遇到什麼事的時候,他總是站在那裡從來不表什麼言論進行教導、指導。他坐在那裡的時候,也從來不議論什麼事。弟子們問他,他才作出簡單地回答,三言兩語就講完了。弟子們都是慕名而來,最後都是滿意而歸,還都學到了想要的東東。
難道?這個世界上還真的有『不言之教』?無須言語和肢體語言的教化,就能讓人有那種心有靈犀的感覺?這是什麼人啊?這個世界上還真的有這樣地高人?」
孔子回答說:「唉!你說他啊?王駘!他是一位聖人!我的學識和品德都不如他,我還沒有時間去請教他。我準備拜他為老師,跟他學習。何況那些學識和品德還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休止魯國!我將帶領天下的人都來跟他學習。」
常季不解地問道:「他是一個受過跀刑只有一隻腳的人,而他的學識和品德竟然過了老師。跟平常人相比,相差就更大了。像他這樣的人?他的心智與眾人有什麼不同呢?到底不同在哪裡呢?」
孔子回答說:「他是個道家!他認為人和萬物都來源於道,死後又回歸於道。人與萬物都只是變化出來的一個具體事物而已,回歸於道后,還會變化成為什麼呢?任其自然吧!
死或者生都是人生中的大事了,可對於他來說,死或者是生都只是這個生命的結束,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我依然還是我,我就是道。即使天翻地覆,他也不會因此而喪失、毀滅。我依然還是我,我就是道。
他是個得道之人,明白事物變化的道理。所以!無論生死如何變化,此物死彼物生,自己將變成何物,他都不會在意的,隨遇而安。無論變化成什麼,都只是因道變化而來的,他就堅守這一點:他是道。萬變不離其宗,一切都是由道變化而來的。」
常季問:「老師?學生我沒有聽明白!」
孔子說:「認為自己就是自己不同於他人的人,我是一個獨立的人。這樣的人,他們看待事物的方法就不同。因此!即使肝與膽是人體內相鄰的兩個器官,他們認為:肝就是肝,膽就是膽。明明是兩個相鄰的器官,結果就變得好像楚國與越國那樣遙遠了。
認為自己不僅僅是自己,還是某個整體中的一分子的人,他們看待事物的方法就不同。在他們看來,人與萬物一樣,都只是天地間的一分子。人和萬物就跟肝和膽一樣,肝和膽都只是人體內的一分子。而人和萬物,都是只是天地間的一分子。
像他這樣的人,不在意耳朵聽見的、眼睛看見的,無論是什麼聲音與色彩。哪怕是最悅耳的音樂、恭維的話語。或者是最美的景色或者是感人的場面。而在意的是:是否合乎德,合乎道之變化,合乎物之使然。
他看待事物的方法是這樣地,是從整體上來看的。人與天地間的萬物一樣,只是從道中物化出來的一物而已。所以!他看到的只是人,而不在意一個人的外貌美醜或者是否殘缺。因此!對於自己失去一隻腳,就像是山坡上掉下一塊泥土,他根本不在乎。他還是他,他還是人,他還是王駘。」
常季問:「他為了自己,然後努力學道,才知道這些的。可以想象,在他失去那條腿的時候,一定跟我們的想象那樣,很痛苦地。他以為他的人生完蛋了,結果!他明白了人生。然後!他將心比心,明白了別人的心。不過!那也只是得到了人的心裡想法,那麼!他又怎麼知道他物的想法、內心呢?」
孔子回答說:「學習做人、學習別人就跟在水面上印照自己一樣,不能在流動的水面上照,而要在靜止的水面上照。
所以!學習做人、學習別人不要學習別人的表面現象,要學習表面現象的背後。表面現象一般是做作出來的,表面的背後才是真實的。學習做人、學習別人一定要看別人的一生,而不是看別人的一時。只有一個人表裡如一,一生都如此,這個人才值得我們學習。
而王駘!他就是這個值得我們學習的人。不要因為他受過刑被砍了一隻腳就認為他有過錯,而要看他一生有沒有過錯。
大地之上生長著各種植物,唯獨只有松樹和柏樹無論春夏秋冬都是常青的。人世間有無數人物生存過,唯獨舜的道德品德最為端正。正是因為他能端正自己的品德,給世人樹立了榜樣,別人才效仿他,因而端正了世人的品德。正是因為他一直保持著這種品德,才不懼怕別人懷疑。勇士隻身一人,就敢稱雄於千軍萬馬,也不過如此。
那些一心追逐名利而自我索求的人,大概也能夠這樣。
而那些得道之人,他們真的也這樣嗎?他們為了追逐名利才這樣嗎?
不!他們知道天地、萬物的來源,把自己的身體當作寓所,把耳目當作外表。知道天地、萬物的來源,還能不知道什麼叫人生?
他們的心好像死了一般,當真死了?其實不然!他們明白:人與萬物一樣,只是一物而已,只是道物化出來的一物而已。所以!人的死生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沒有意義了。此物死彼物生,周而復始,道是永遠存在的。
他們看破生死,把自己當成物,當成道。所以!他們能夠行「不言之教」。對人生大悟的人,一般都懶得廢話。
等到了死的那一天,他們一定會坦然面對的。人與萬物一樣,都是要死的,無法迴避,那就順從吧!對於一般世人來講,他們哪裡願意這樣呢?他們認為:人就是人,物就是物。不能站在人與萬物同出於天地之間的角度上,看待人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