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莊子的故事> 第1096章 莊子的道德與人德(二)

第1096章 莊子的道德與人德(二)

  莊子內篇第五篇《德充符》講德,可以說是層層梯進的。本文由  首發現在!我們來具體解讀一下。


  第一個故事是講魯國有一個叫王駘的人,這個人受了刖刑,只有一隻腳。不要小看這個人,在魯國,他的學生與孔子的學生一樣多。「中分魯」,兩人把魯國的生源「中分」了。


  當然!王駘這個人是莊子文學虛擬出來的,不是真的。


  讀莊子《德充符》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篇文章中的主角人物都是殘疾人。


  莊子為什麼要拿殘疾人開涮呢?

  其實不是!他是在告訴我們,不要有殘疾人與健全人之區分,而是要以人與物之區分。無論是殘疾人還是健全人,他們都是人,在道面前,在萬物面前,人就是其中的一個物種。是要我們站在道的認知高度上來看待人,而不是站在人的範疇上來看待人。


  只有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人,我們的目光才會遠大!才不至於沉溺於「人」世間,看不清人的本質。


  還有!在《德充符》里,莊子所列舉例子中的襯託人物,都是名人。不是孔子就是子產,或者是魯哀公,或者是老子或者是誰。


  莊子是拿這些人來作襯托,更能吸引讀者的注意。特別是那麼喜歡吹毛求疵的人和學術姦細,還有那些喜歡崇拜、喜歡神化所崇拜的人物的人,當他們看到你的文章中有辱他們崇拜的人物或者是某個名人時,就會認真地讀下去,甚至是很氣憤。這樣!就能達到莊子想要表達的效果,就能順利地把他想要告訴世人的話傳達出去(原來!莊子是個標題黨。呵呵!)。


  在《莊子》一書中,這樣地事例很多。有些人物是虛擬出來的,有些故事是真真假假的,目的都是一樣地,都是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達到他想要表態的效果。


  回歸話題。


  孔子的學生常季見王駘是一個殘疾人,而且好像還沒有什麼真本事。文中介紹說王駘是一個「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世」的人,沒有什麼作為。心裡不解,就問孔子是什麼原因。然後!孔子就解釋給常季聽,說!王駘他看破了「死生」。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孔子說的這一段話,有無數解讀者無法正確解讀。原因在哪裡呢?就在於他們沒有讀懂老莊哲學中的「道」。


  沒有讀懂老莊哲學中的道,他們就無法讀懂道家對死生的理解。


  我們把這一段話翻譯成白話文,方便大家理解。


  孔子回答說:「他是個道家!他認為人和萬物都來源於道,死後又回歸於道。人與萬物都只是變化出來的一個具體事物而已,回歸於道后,還會變化成為什麼呢?任其自然吧!


  死或者生都是人生中的大事了,可對於他來說,死或者是生都只是這個生命的結束,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我依然還是我,我就是道。即使天翻地覆,他也不會因此而喪失、毀滅。我依然還是我,我就是道。


  他是個得道之人,明白事物變化的道理。所以!無論生死如何變化,此物死彼物生,自己將變成何物,他都不會在意的,隨遇而安。無論變化成什麼,都只是因道變化而來的,他就堅守這一點:他是道。萬變不離其宗,一切都是由道變化而來的。」


  歷代學者一般都是單單從字面意思直譯的,所以!無法解讀清楚。再則!大多數學者本身就沒有解讀清楚道家的「生死觀」,也根本無法解讀清楚這一段話。


  解讀這一段話是需要有基礎的,沒有一定地老莊哲學基礎,是讀不懂的。


  在這段話中,表達出了王駘的一種境界,從道的高度看待人生的境界。認為人死了但還會變化成另外一個物種、一個東東。作為人是死了,但換了另外一種形式存在。而且!永遠在變換中,此物死彼物生,生生不息。


  這是一種如何高的境界?

  如果我們站在現實社會學人的範疇上看待人生,是永遠也達不到這個境界的。


  如果我們有這樣地人生境界,用於現實生活中,我們將是多麼地豁達?我們還會與人計較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嗎?還會追逐名利嗎?還會追逐身外之物嗎?


  在第一個故事裡,也就是接下來,孔子說了一句相當重要地話。如果我們懂了這句話,我們的人生就會豁然開朗。


  請看原文:


  常季曰:「何謂也?」


  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常季追問,孔子就作出回答。然後!常季再問,孔子再作出延伸解讀,然後第一個故事結束。


  在上面的摘錄中,這句話至關重要: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認為自己就是自己不同於他人的人,我是一個獨立的人。這樣的人,他們看待事物的方法就不同。因此!即使肝與膽是人體內相鄰的兩個器官,他們認為:肝就是肝,膽就是膽。明明是兩個相鄰的器官,結果就變得好像楚國與越國那樣遙遠了。


  認為自己不僅僅是自己,還是某個整體中的一分子的人,他們看待事物的方法就不同。在他們看來,人與萬物一樣,都只是天地間的一分子。人和萬物就跟肝和膽一樣,肝和膽都只是人體內的一分子。而人和萬物,都只是天地間的一分子。


  如果我們再引申到現實中來解讀,可以這樣來理解:我們要是站在社會學、站在人與現實社會關係的角度上看待人生,我們的人生境界就小,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目光短淺。


  如果我們把自己、人類放到人、人類與宇宙的關係,認清人的本質,認清人的來源,知道人最終為什麼而活著,活著是為了什麼,那麼!我們的目光是不是遠一些呢?境界高一些呢?


  這大概就是莊子要說的「道」德與「人」德吧?

  這大概就是莊子寫《德充符》的用意。


  或者!說是後世大能把莊子的文章聚合到《德充符》這篇文章中的用意。


  我們要用什麼德來處世?

  文章告訴我們:要用道德來處世,不能用人德來處世而排斥道德!用人德處世,我們的境界就小了,道德與人德的差距差到海里去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