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舌尖上的大宋> 第1391章:南邊的資源(下)

第1391章:南邊的資源(下)

  岑孝年說的這些道理,其實楊懷仁都明白,不過兩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自然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同。


  岑孝年不想楊懷仁多事,也不想因此而給自己找麻煩,所以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一定是不希望楊懷仁把這件事當真的。


  但在楊懷仁眼裡,困難確實很多,但不能因為困難多就不去做,南邊那麼多資源,不能就這麼看著白白浪費。


  再說了,這世上從來沒有容易的事情的,要是因為有困難就不去做,那乾脆躺著好了,餓死好了,吃飯和睡覺還費勁呢。


  朝廷最近一段時間不願動兵,主要原因其實不是面子問題,一個藩屬國而已,打了也就打了了,其他藩屬國或者稱臣的小國有意見又能怎麼樣?

  這世上從來都是拳頭說了算的,要不然後世國家也不會花那麼多錢去造飛機導彈了。


  原因在於,朝廷沒有足夠的財力在近期內支撐兩場戰爭,同時也沒有可戰之兵和足夠的戰船。


  說起財力,也只是沒有足夠的錢銀罷了,單論糧食的話是絕對不缺的,光漕運衙門的大倉里,常規儲存的糧食就有上百萬石。


  以一個士卒一年的基本口糧計算,一石大約是140斤,換算成市斤是約200斤,正好大約是一石糧。


  也就是說,如果用十萬人去征討交趾,以一年為限,所用糧食也不過十幾萬石而已。


  十萬軍隊里,作戰將士大約佔三分之二,後勤保證的民壯等佔三分之一,六萬多將士去打交趾聽上去好像不太多,但楊懷仁覺得足夠了。


  交趾號稱披甲二十萬,可這個數字聽聽就覺得可笑,交趾地方就那麼大點,人口都沒有一百萬。


  再刨去那些叢林里的部族人口,交趾人也就佔七八成的比例,要真是披甲二十萬,難道交趾除了老人孩子和婦女,其他人全都是士兵,他們就沒有農民工匠和商人了?


  明顯不可能的。楊懷仁估算一下,交趾能有十萬軍人就頂天了,說不定也就五六萬而已,其他的幾萬也不過是臨時抓壯丁湊數的罷了。


  這年頭東南亞的幾個大國看著國土面積畫的很大的,其實真正進入文明社會的地方也就沿海的一部分地區而已。


  絕大部分地方還都是原始的熱帶雨林,雨林中的人類還處在原始或者半原始的部族社會狀態,這種情況下說交趾有披甲二十萬,絕壁是吹死牛的。


  接著說交趾國軍隊的戰鬥力,東南亞地區的社會文明剛剛從刀耕火種的原始文明發展到初級封建社會文明而已。


  一沒有強弓硬弩,二沒有利劍長矛,據說那邊的軍隊所用的武器還是竹刀竹槍,就這樣的武器裝備,能有多少戰鬥力?

  縱觀整個東方歷史的發展,向來都是北方游牧英勇善戰,中原的漢人體格就差了一些,但依靠更好的冶鍊技術和兵法韜略,在軍器和戰術能力上彌補了身體的不足。


  而越是往南,人類的身高等身體素質方面就越差,軍隊的戰鬥力也就越差,所以交趾別說沒有二十萬軍隊,就算是有,實際的作戰能力也值得懷疑。


  當然交趾也有他的強項,比如氣候和地理方面的因素,肯定是對他們有利的,大宋的軍隊也確實沒有多好在熱帶雨林氣候下作戰的經驗。


  楊懷仁想的是,夏天跟交趾開戰是絕對不利的,但冬天開戰的話,氣候因素的劣勢便能降到最低。


  而且要攻打交趾,也絕不會從陸上發起進攻,那樣太傻了,光是穿越雨林走過去,將士們就要折損不少,不如直接從海上攻過去更實際可靠。


  但要想從海上進攻交趾,那就需要運兵船。這一點江南的水軍是提供不了多少的,他們自己的戰船也並不大,而且用的年歲都太長了,最新的戰船還是二十年前打造的。


  想到這裡,楊懷仁問道,「江南沿江沿海一代,能造海船的造船場有多少?」


  岑孝年答道,「江南一代的造船場其實還真有不少,不過大多數都是造漕船的,造海船的江陰這邊也有幾家,官辦的也有一家,在通州利豐監。


  利豐監本是造運鹽船的,王爺應該知道,鹽怕潮,比糧食比重大,所以船要造的特別結實,而且技術水平也高,直接改動一下就能當海船用。


  只不過因為民間的造船場造的平底福船也能運鹽,利豐監的船場造大船的成本高,所以這幾年已經被民間小船場擠得沒了營生。


  如今鹽船根本不缺,利豐監的船廠基本已經廢棄了,造船的工匠也基本被民間的船廠挖走了。」


  「挖走了?鹽監的造船工匠不是匠戶嗎?匠戶沒有鹽監的許可,能去私人的船場做工?」


  「這……」


  岑孝年一時語塞,不過鹽監和他也沒多少關係,他還是直說道,「王爺,您來江南也有些日子了,很多事也看到了,只要商人們肯花些錢,鹽監的那幫人不難說話。


  至於匠戶們,鹽監的官員允許他們去私人船場做工,也是給了匠戶們一條活路,總不能讓他們守著一個不能造船的船場餓死。


  朝廷給匠戶們發的那點錢糧,頂多也就能勉強吃飽肚子而已,想要其他的,就不可能了。」


  楊懷仁一想也是,雖然利豐監的鹽監官員用朝廷的匠戶們斂財,但另一方面也確實是給沒有工開的匠戶們一條生路。


  「利豐監船場的造船水平和民間的那些私人造船場水平相比如何?」


  岑孝年想了想,「利豐監里聚集了江南最好的造船匠戶,說到造海船的水平肯定是首屈一指的。


  不過這幾年那些匠戶去私人的造船場做工,利豐監里應該沒剩下多少匠戶了,所以要論現在的話,私人的造船場技術水平也不會差多少。


  從江陰出海的那些巨大的商船,有不少就是這些私人造船場造的,結實耐用,也抗風浪,除了用途不同之外,其實排水量比戰船也相差無幾了。」


  楊懷仁點點頭,「嗯,不錯,咱們先去利豐監看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