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舌尖上的大宋> 第2008章:驚慌的高麗和倭國

第2008章:驚慌的高麗和倭國

  楊柳絮兒滿城裡飄的時候,楊懷仁把那份軍官制度改革的建議遞了上去。


  只用了兩天時間,便通過的御批,開始在禁軍之中施行。


  武將集團的心情一片大好,文官集團那邊卻沒有什麼太大的動靜。


  楊懷仁倒不覺得以前的擔心是多餘的,而是覺得,也許文官集團做出了讓步,或者他們表面做出了讓步,實際上卻覺得這是讓文官滲透到軍隊里的一個絕佳的機會。


  這就是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看法了。


  不過仔細想想,文官集團的想法,更多的是臆測,而讓武將集團所振奮的事情,卻是會實打實的發生的。


  讓文官進入軍隊擔任實際的基層職事,看起來簡單,但實際影響深遠。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樣的改變,最大的作用是逐漸消除文官和武將之間的界限和隔閡。


  就比如楊懷仁,他原來的身份是個書生,可從頭到尾他都擔任武職,所以在他心中,文官和武將之間的界限,就沒那麼明顯。


  甚至因為武將的地位和文官相差太大,他內心裡總會產生同情武將的心理。


  而最終在他心裡形成的概念,就是文武不應該輕誰重誰,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文治和武功,同樣的重要。


  雖然在不同的情況下,不同的時期,也要分主次,但這種主次並不會形成眼下文武差距太大,甚至快要形成文武之間矛盾的情況。


  當然,這種變化也絕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來檢驗。


  對於那些考中了進士卻沒有機會出仕的士子們來說,這就是他們一生中最大的機遇了。


  肯定也有一部分迂腐和頑固不化的讀書人不屑於進入軍隊里任職,但大多數人還是願意抓住這個機會的。


  軍營里也一樣,新人來了,舊人當然也有一些憂慮,但在相對完善的制度之下,不存在誰管著誰,大家都是同僚,相處下來,也就沒有那麼多顧慮了。


  實際情況是,軍營里的正常運轉,也變得順暢了不少,文官和武將有了基層上的交流,他們也發覺他們之間的差距,其實並沒有之前想象里那麼大。


  文武有別的意識形態,也從這裡開始,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戰力的提升也許沒有那麼快有顯著提高。


  但很明顯的是,禁軍的結構更加完整了,管理制度和監督制度也有效的組織著軍隊的新管理體系運轉了起來。


  龍武衛、虎賁衛、虎騎衛和武德軍水軍,自然作為範例,對其他軍營起到了示範作用。


  而那些在軍營里出仕的文人,也悄然發生了心態上的變化,他們明顯地覺得,文武結合,表現出來的結果真的是起到了一加一大於二。


  他們適應了現在的職位,也適應了新的生活方式,和基層的將士們可以不分彼此。


  這種現象被朝堂上的文官們看在眼裡,一開始他們也表現出懷疑和不適應,但時間久了,他們也漸漸開始了思考。


  到夏天的時候,朝堂的穩定性達到一個非常好的狀態,君臣之間的關係也非常融洽,那些大臣們也不會再覺得皇帝年紀太小,而容易產生問題了。


  北邊。


  短短四個月時間,武德軍的艦隊已經往北邊運送了兩趟糧食,送回來的消息讓楊懷仁有點哭笑不得。


  徐涇在信里說,他們看到的女真人,幾乎還是野人,除了少數貴族,大多數女真人還穿著原始的獸皮。


  徐涇倒也不是瞧不起女真人,或者小看了這些近乎野人的百姓的戰鬥力,而是覺得,指望他們卻和強大的契丹人對抗,他們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楊懷仁沒法給他解釋,總不能說在另一個歷史時空里,就是這些看上去跟野人差不多的女真人滅了遼國。


  武德軍的艦隊路過高麗和倭國的時候,倒是把這兩個國家嚇得不輕,據說高麗王和倭國小天皇嚇得尿了褲子。


  是不是真的不要緊,他們懂得怕就是了,要不然建立強大的水軍是幹嘛的。


  兩國心裡都有數,武德軍的艦隊太過龐大,他們就是動用舉國之力,恐怕也不一定是對手。


  其實他們看到的仍舊不是武德軍的全部,大部分其實就是大型的商船,只不過因為現在大宋所造的大型商船比他們的戰船還大了幾倍,所以他們害怕罷了。


  接下來高麗和倭國跟商量好了似的,紛紛緊急派出使節,來東京城裡訴苦。


  楊懷仁早料到有這種事,所以早早就做好了準備。


  其實以前趙煦就這麼辦過,朝廷里的那些大佬們,也早就知道這事,甚至內心裡的也是贊同楊懷仁這個計策的。


  甚至有人也聯想到了另外的可能,比如楊懷仁現在做的,是不是當初先帝臨終時交代他做的?


  如果是這樣,他們就更沒有干涉的理由了,而且這件事對大宋來說本就有利無害,於是他們也就更不想管。


  只是人家真的派來了正式的使節,出於一個泱泱大國的禮儀和風度,還是讓他們覲見了皇帝。


  大壯早就知道父親這是在做什麼,當然不可能聽了兩個小國的話停止這件事,所以用討論討論再下決斷的理由敷衍了事。


  至於朝堂上要討論多長時間,好像就不是外國使節可以干預的了了。


  楊懷仁是沒有半點兒心理壓力,隻身派人專門去拜訪了高麗和倭國的使節,請他們去隨園那麼高檔的地方大餐一頓。


  然後告訴他們,如果他們兩個國家也願意購買糧食的話,楊懷仁也願意賣給他們。


  高麗和倭國使節內心裡很苦比,他們也不是絕對的蠢人,當然知道朝廷給他們的答覆意味著什麼。


  加上他們來了不少日子了,搞清楚楊懷仁是個什麼人之後,也知道他們這趟是白跑了,根本不可能實現他們最初的目的。


  與其無勞而返在自家君主面前落個無能的印象,不如接受楊懷仁的建議,也買點糧食回去,高麗和倭國也是一直缺少糧食的。


  楊懷仁當然還是不要現錢,讓他們拿東西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