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1章:新的思路
楊懷仁道,「既然是做生意,那我得先把話說在前頭,賣的糧食呢,我有的是,你們想賣多少都沒有問題。
但是這價錢嘛,可不能用大宋的糧價來算。」
平衛次郎和高枝洙愣了一下,陷入了沉思。
大宋如今雖然不缺糧食,但對於把糧食賣出大宋,還是有很大的限制的,差不多和鐵器一樣,屬於禁止外賣的物資。
差不多古代封建王朝都這樣,在意農業為主的時代里,糧食就是最重要的國家物資,就算糧倉滿了,剩餘的糧食爛了也不會往外國賣。
中國人又特別講究未雨綢繆,不論皇帝還是朝廷,都覺得積攢的糧食越多越好,無論遇上天災人禍,只要手上有糧,天下大亂的概率就相對比較低。
就算關係比較好的鄰國,也不見得就會讓糧食進入自由貿易市場,有時候那些小國遭了天災缺少糧食的時候,中原王朝可以支援,也就是白送一些給他們解決問題。
但這也是顯示天朝的氣度而已,也不會改變原則和他們進行糧食買賣。
民間當然也有私底下的糧食對外交易,但規模很小,官府就算知道,一般也睜一隻眼閉一眼,除非規模搞的很大,否則也沒人會幹涉。
而倭國和高麗,其實都是非常缺少糧食的國家,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國土主要以山地為主,土地也不是那麼富饒,適合種糧的耕地面積十分有限。
加上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也普遍較低,大多數農業水平還處在非常原始的狀態,所以真正糧食的產量和人口所帶來的糧食需求量嚴重不符。
倭國人普遍矮小,就有這方面原因,糧食產量趕不上人口增長,大多數百姓處在常年糧食不夠吃的狀態下,能長得高大強壯才出了鬼了。
就算宋朝和高麗以及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也不涉及糧食,主要還是以布匹等物資為主。
像高麗,直到二十世紀初,大多數普通百姓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像那種一件衣服一家人穿的情況,還是隨處可見的。
但搞笑的是,高麗和倭國因為地理因素物資貧乏,但實際上兩國也有特殊的資源優勢。
高麗有金礦,倭國的銀礦儲量更是佔了世界的三分之一。
而倭國產銅量低,所以造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最方便流通的銅製貨幣非常稀少,貴价的白銀無法在百姓中流通,整個國家的貨幣體系一片混亂。
大宋則剛好相反,雖然白銀儲量也不算低,但架不住整個國家貨幣流通量大,對白銀的需求量也就很難滿足了。
如果楊懷仁賣出糧食,倭國以白銀來支付的話,基本可以達到多贏的局面,楊懷仁賺了錢,倭國得了糧食,而大宋也可以多出不少可流通的白銀。
平衛次郎想了想,覺得這個買賣可以做,所以對楊懷仁提出來的糧食價錢的問題,他覺得並不是大問題。
高枝洙就有點不舒服了,高麗有金礦,可他們也懂得金礦這東西,並不是取之不盡的。
不過相比只能看不能吃的金子,他還是覺得目前來看,糧食似乎對高麗更有實際價值和意義。
他見旁邊的平衛次郎沒有反對的意思,便也跟著點了點頭。
楊懷仁心中竊喜,交州產的糧食實在是太多了,就算武德軍和那些江南的糧商不斷的建造貨船,每年從交州運回大宋的糧食,連交州產量的十分之一都達不到。
何況除了少部分特殊的地方之外,大宋整體上也根本不缺糧食,他運回來那麼多糧食的目的,也是為了減輕大宋百姓的負擔,用經濟手段抑制糧價而已。
交州的百姓也吃不了那麼多糧食,很多水稻收都收不了,都爛在了地里,百姓也並不覺得可惜。
與其浪費了,楊懷仁覺得不如賣給高麗和倭國,賺錢事小,賺回來金銀平衡大宋的貨幣體系才是最關鍵的。
至於這兩個國家將來會強大起來,楊懷仁也一點兒不擔心,加入他的預想實現的話,整個東方都會成為大宋的疆域,到時候高麗和倭國這種彈丸之地,又能撐住多久呢?
只不過是隨手摟草打兔子而已。
何況倭國內部眼下亂的厲害,根本不用擔心,說不定糧食運過去,只能增加那些勢力集團的爭鬥。
而高麗嘛,不久之後女真和契丹開戰,高麗恐怕也躲不過戰禍,先被女真人吞併也是遲早的事情。
平衛次郎和高枝洙算是帶著滿意離開隨園的,他們來的目的,也算是基本達成了,武德軍的艦隊和他們如果成為生意夥伴,那就不再是威脅。
楊懷仁現在想的,卻是未來如何去同化契丹人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的問題。
以前他也不是沒想過,只是當時只是一些小的靈感,離轉化成事實可行的辦法,還有一定的距離。
通過和高麗以及倭國使節的接觸,他忽然有了新的思路。
其實這年頭的老百姓,文明程度的高國家百姓,國家意識還算比較強,但也強不到哪兒去,多數還是集中在一些讀書人心中。
至於普通的百姓,其實不太在意,或者說在意,但也不會有實際的動作。
歷史上那麼多次改朝換代,反抗者也有不少,但絕大多數普通的民眾,都是逆來順受的。
等兩三代人過去,也就沒有多少反抗的心思了,百姓們最在意的,還是如何活著,簡單的吃飯、穿衣、睡覺、繁衍。
文明程度的比較高的漢人都是如此,就更不用不說文明程度還相對較低的那些北方游牧民族的百姓了。
別忘了遼國雖然是契丹人統治的國家,但實際上遼國的人口組成相當複雜,契丹人為主,但也僅僅是數量過半而已,還有相當數量的人口,是其他的少數民族。
這些少數民族裡,除了極少的貴族和統治階層,更是沒有國家概念,生存才是他們面對的主要問題,至於國家意識,還沒有形成。
如果是這樣,那麼在遼國還是大宋的統治之下,對他們來說就更沒有什麼區別。
楊懷仁想的是,要讓他們感受到差異,就像今天的例子,賣點糧食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