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費財之道
目送庄碧凡離開,費財一個人靜靜的站立在玉虛宮門口想了想碧游宮的未來。
鴻鈞老祖的初衷其實他早已明悟,並不是要求他去戰勝那什麼創世神,其實那也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方天地便是那創世神所為,他既是天地,又談何戰勝可言,而鴻鈞老祖的意思則是要改變這個世界的一些殘暴不仁的習慣而已,一如他當年開啟封神一役,不管哪方教派損失如何,或勝或負,或生或死,最終這世間還是交還給了人族,而妖仙神魔自此再也無法影響到人世間的事情。
不過,要想在這天元大陸開啟這封神榜卻不太可能,一來自己沒有鴻鈞老祖那崇高的身份和法力,二來這封神一役同意讓百姓死傷無數,這代價也是太大了,鴻鈞老祖也不可能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之所以送他來到這個世界,也許是想讓他以一種更加溫和的方式來改變吧。
思及此處,費財覺得跟那周皇見一見也無不可,至少至上而下的改變相對影響力要更大一點,既以下定決心,他也就不再考慮這件事了。
舉目望去,那片入門弟子所在的島嶼吸引了他的注意,呵呵,差點忘了這些小傢伙們,也罷,是時候弄一套真正的心法來作為碧游宮的總經了,他運起法力朗聲吩咐道:「我要閉關一段時間,宗中大小事務一概由聞長老負責,天柱、震天,你們幫我護法。」
「是,宗主!」無數聲音從昆崙山各處傳來,費財點了點頭,直接回身走進了玉虛宮中。
玉虛宮最中心位置的小屋就是費財的練功室,沒有人知道,世界之樹樹種和小封就在這練功室的下面,世界之樹磅礴的生命之力和小封豐富的經驗能夠讓費財的修鍊減少不少的風險,此刻,他就盤膝坐在練功室正中的蒲團之上,閉目思索著。
創立一門功法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費財明白這一點,所以他並沒有著急去琢磨,反而讓小封將他弟子原本所修習的功法給他演示了一遍,讓他好充分了解天元大陸上的修習方法。
安重樓的黃沙決、凌家姐妹的真水心決、諸葛玄郎師兄弟的御獸訣都一一在他的腦海中被呈現了出來,通過對這些心決的行功方式和對真氣的感知控制,他發現了天元修真的一點特殊之處。
在他的連番參詳之下,終於確定了這一點,天元大陸上的修真門派,大概是為了追求某一項神通的殺傷力或者效果的極致,功法心決都有很強烈的傾向性,不論是偏向五行的心決還是偏輔助的御獸決之類都是如此,在費財看來,這就有點像西方魔幻體系中的各系魔法師,雖然對某一類型的魔法相當精通,但是相對來說,各系的相剋也就再說難免,而且,這也對修習之人的要求也更高了些,所以各門各派對弟子靈根和天賦的要求也就異常的嚴格。
費財倒也不覺得這種方式特別不好,畢竟專精一項比樣樣稀鬆要更有效果,可是如此一來,從入門之後弟子就已經被定了型,發展方向幾乎一模一樣,所差之處不過是功力高低或是神通的威力而已,這種好似應試教育一般的培養方式令他有些不喜,而且這樣的修鍊之路一味的只追求神通的威力和功力的高低,卻讓宗門失去了許多創新的能力,也抬高了宗門招收弟子的門檻,那楚國三宗大肆的搜刮秀女,也未嘗不是因為新晉弟子數量太過稀少。
思及此處,費財越發的覺得此法不可取,如果放在中三境之上,弟子在前人已有的經驗之下深入修鍊,倒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下三境中,弟子們大多都在築基,就沒必要如此強求了,而且碧游宮中功法繁多,也不用刻意要求弟子的天賦靈根屬性,還不如參考地球上的教育方式,分小中大三種學習方法,先以一種中正平和的心法幫弟子築基,等結丹之後再去挑選適合自己的功法專門修鍊。
想到這裡,費財也就不再糾結,開始認真的去研究怎麼創一套築基的功法,首先,這套功法必須中正平和,弟子初入修真一途,如果功法太過霸道,反而會傷及弟子的經脈,其次,這功法也不能有任何屬性的偏向,要適合所有能夠修道的弟子,而且到後期也方便他們去選擇方向,最後,這套功法一定要給弟子們打好基礎,畢竟萬丈高樓從地起,根基的牢靠與否才能決定著未來的高度。
思來想去,費財發現似乎只有鴻蒙真氣最符合要求了,可是這種鴻鈞老祖直接種入種子,又在遊歷之中掌握的功法讓他總結起來可就有點麻煩了。
正當他一籌莫展的時候,突然曾經研究過的一篇道德經釋義出現在腦海中,而且越來越清晰,讓他忍不住念了出來:「有道,天地運行,無道,天地運行,足道而不足道,無為而無不為,天地無私而道常隱,天地無情而道常顯,上尊為神靈者,因其有道尋道,凡人皆有善根,皆可成道;然多因世事繁雜,沉淪困惑而忘卻善根;為人者,向善向道,生無道之鄉,道亦廣宣;為人者,迷入邪宗,生有道之地,自墮無知.……」
「.……大道運行不怠,日月臨而無聲,天地公而無私,養心以觀,煉體以從;得上聖高真之妙要,修平易常見之正道.……」
「.……天大,地大,人亦大,天地之浩淼,承與人,人心之渺渺,歸於天。非人以為用,非天以為用,實乃存乎天,共與人,以天生人,以人觀天,稱之為道……」
「.……萬般變化靈性不昧,混沌之中生靈性,大道之中分陰陽,即為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合乎人者為道,不合乎人者為道,天地自大,人愈大,擇其美者而從之,擇其善者而從之,是為尋道……」
「.……居中央而非中央,養化萬物而道自成。非因人而有道,因人而分道,因人有善惡美醜。因分道,故天道顯化,因顯化,而為人所用;因無情而常在,因有情而分辨,化歸以下,唯合乎天,方高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