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劉備勤王
馬超的歸降讓韓遂措手不及,不同於周瑜或者孫策,馬超對於涼州各方勢力可是熟悉得很,馬超投靠了燕國陣營,這就意味著燕國的涼州攻略取得了初步成功。
李肅請命去隴西說服董昱歸順燕國,可韓遂的使者卻先李肅一步,所以李肅剛剛自報家門,就被郡守府的士兵給關起來了,就連董昱的面兒都沒見到。
董家在隴西可是徹頭徹尾的豪強,憑藉著當年董卓的餘暉,董家在這一畝三分地上還是能說話算數,韓遂正是看上了董家的底蘊,所以派遣使者拉攏董昱,希望能夠共抗周瑜的大軍。
除了董昱之外,韓遂還把主意打到了另外一個人身上,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如今涼州新崛起的軍閥劉備。
劉備當初去了敦煌之後,依靠著長袖善舞,以及劉皇叔特有的人格魅力,很快就贏得了敦煌老牌世家的支持,這其中主要是在政治上有強烈要求的敦煌三大家族:蓋家、張家和索家。
敦煌古稱「瓜州」,是羌、戎、匈奴等少數民族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生產生活的地區。漢代以來,中原地區的漢族統治者為了適應封建大一統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在這一地區連年用兵,於漢武帝元鼎六年設置敦煌郡。
從此,大批中原漢族士兵、農民、商人移居於此,其中包括一些官吏和將領。這些官吏、將領憑籍其在政治、經濟上的優勢,不斷發展壯大家勢力,形成敦煌地方豪族。
漢武帝時,太中大夫索撫、丞相趙周直諫忤旨,徒邊,以元鼎六年從巨鹿南和遷於敦煌。在漢末,索氏家族累世為官,其中不乏太守和刺史等高官。
索氏是僅次於張氏的家族,張氏家族就是涼州三明之張奐的家族,張奐有三子,分別是草聖張芝,亞聖張昶和如今的武威太守張猛。
至於敦煌蓋氏,就是蓋勛所在的家族,這三大家族號稱敦煌三姓,劉備要想在敦煌有所作為,勢必需要得到這三家的支持。
劉備的優勢就在於他的皇叔身份,在這亂世之中,敦煌三姓也都希望能夠有所作為,所以他們在劉備身上看到了希望,正是得源於三姓的支持,劉備很快就在敦煌站穩了腳跟。
敦煌是個好地方啊,這裡控制著絲綢之路的龐大利益,而且這裡遠離中原,這些年劉備在這裡混得如魚得水,短短數年時間,劉備就坐穩了敦煌太守的位置,訓練起一支五萬人的兵馬,並且將觸角伸向了酒泉。
酒泉乃是黃家的地盤,酒泉黃氏起源於西漢丞相黃霸,興盛於尚書令、關內侯黃儁,尚書令、武威太守黃儁縱橫政壇四十餘年,早年任尚書令,晚年又在家鄉酒泉附近的武威任太守。族中子弟沾了他不少光。酒泉黃氏人物眾多,宗族強盛。時逢東漢末年亂世,族中子弟多橫行不法,太守徐揖很是忌憚。
開元元年,徐揖誅殺了酒泉黃氏幾個頭面人物。因為這幾個頭面人物招兵買馬,結交匪徒,已經影響了太守徐揖在酒泉的統治。只有黃昂和黃華逃脫在外。
黃昂回來后氣憤填膺,他拿出家中的黃金數斛,募集了數千人進攻酒泉太守徐揖,徐揖兵敗被殺,黃昂自任太守。
在這個時空,可沒有楊阿若替徐揖報仇的事情,黃昂得位不正,他的太守之位沒有得到朝廷的允許,劉備這個時候,為了擴張地盤,就向朝廷請命誅殺黃昂。
這時,遠在外敵的黃華得知劉備進攻酒泉,當即從羌人處借來了數千騎兵,與黃昂合兵一處,共同抵抗劉備,可劉備麾下的文聘和魏延實在是太厲害了,黃昂黃華根本不是對手,所以兩人從酒泉撤出,逃亡了羌人之地,託庇於羌人。
西平鞠氏因為鞠義的關係,早就是燕國在涼州布下的一枚棋子,西平鞠氏家族的代表人物鞠演得知黃昂和黃華的遭遇之後,親自前往羌族說服二人歸順燕國,二黃都想重振黃家的門楣,所以答應鞠演,為燕國內應。
韓遂裹挾天子以及公卿大臣,逃往金城之後,鞠演就想著聯合二黃殺掉韓遂,將首級獻給燕國陛下,作為覲見之禮。
這並非不可能的事情,要知道西平鞠氏家族可是一個邊地豪強,甚至是一個武裝軍事集團,在羌族也有很深的關係,擁有數萬兵馬,誅殺韓遂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三人密謀還未實施,韓遂就決定先對鞠家動手了,畢竟金城作為韓遂的大本營,是不可能允許鞠氏家族這個龐然大物存在的,鞠演不是閻行的對手,最終在無奈之下,假意投降了韓遂,韓遂也沒有對鞠氏家族趕盡殺絕。
韓遂掌控了金城、武威、張掖、隴西四郡,實力還是相當地雄厚,可周瑜四十萬大軍來勢洶洶,韓遂自知不是周瑜的對手,所以就把主意打到了佔據敦煌酒泉二郡的劉備身上,要知道如今劉備也是擁兵十萬的一方諸侯。
韓遂以劉協的身份給劉備下召勤王,劉備接到韓遂的召令之後,將身邊的謀士召集起來商議,最終劉備決定支援韓遂,且不說唇亡齒寒的道理,劉備身為大漢皇叔,若是不遵從天子號令,那他這個皇叔就無法得到擁護,最重要的是,敦煌三姓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只要能打退周瑜的大軍,那麼劉備必將贏得更大的舞台,甚至將來掌控涼州也不是不可能,如此一來,他們三家自然也是水漲船高。
劉備率領十萬大軍趕到榆中的時候,周瑜的大軍已經到了平襄,距離榆中不過五百里的路程。
韓遂也調集了四郡所有兵馬,累計三十萬大軍,與劉備合兵一處,共計四十萬大軍,兵力和周瑜相當,成敗在此一舉。
周瑜到了平襄之後,並沒有急於行軍,只是築起了營房,似乎有在這裡待很久的打算,周瑜之所以這樣,正是為了給韓遂足夠的時間去集結兵馬,同時也是在等待馬超和孫策的援軍。
周瑜的想法很簡單,涼州這麼大,如果是一城一地的去打,那還不知道要打得什麼時候,而且遲則生變,要是戰事遷延時日,那變數就會增多,不說別的,單單是羌人就讓周瑜十分擔心。
這些羌人和漢人之間矛盾很深,如果真的給羌人有機可趁,那才是在損傷漢人的元氣,所以周瑜沒有急於進攻韓遂,準備畢其功於一役,一舉殲滅涼州的主力。
孫策和馬超進入北地郡后,很快就掌控了北地郡的軍政大權,孫策任命馬岱暫代北地郡守,徵召了數萬兵馬,直接一馬平川踏平了安定郡,安定郡自此也落入了燕國手裡,好處就是給燕軍提供了足夠的糧草和馬匹供應。
馬超和孫策帶著五萬騎兵,十五萬步兵,趕到平襄與周瑜大軍匯合,匯合之後,燕軍有騎兵十餘萬,步兵四五十萬,在兵力上幾乎是兩倍於韓遂,佔據了很大的優勢,之所以聚集了將近六十萬大軍,主要是周瑜考慮到戰後要防備羌族和匈奴,一旦戰端開啟,那麼匈奴人和羌人肯定會趁機漁利,這對於燕國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周瑜必須做好準備。
集結了將近六十萬兵馬,周瑜命孫策和馬超為先鋒,統帥五萬騎兵開路,張遼斷後,自己則親自率領五十萬大軍奔赴榆中。
張遼得到命令之後,十分鬱悶,他堂堂的青州大都督,漢影輕騎統領,沒想到如今竟然成了斷後的角色,實在是想不通。
不過想不通不要緊,這並不耽誤他嚴格地執行命令,作為一個從小就在軍中混大人來說,軍令如山這個道理不會不明白。
周瑜之所以這麼做,當然是有自己的考量,馬超手下的軍隊說到底都是剛剛歸附的軍隊,要想在最短時間讓這些人歸心,只能依靠戰爭,只有通過戰爭,才能讓他們快速歸心,同時,周瑜也未嘗沒有以此消耗對手兵力的想法。
人都是自私的,周瑜也不例外,馬超到底是外人,此時能夠削弱馬超的勢力,又能打擊韓遂,一舉兩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馬超卻沒有這樣的想法,在馬超想來,周瑜能把先鋒的任務派給他,並且還用的是他本部兵馬,這是對他的信任,要知道先鋒將軍可是很重要的一個角色,這在某種程度上直接關係著一場戰爭的勝負。
馬超和孫策同為先鋒,馬超是副將,孫策是主將,因此馬超就成了先鋒之中的先鋒,馬超立功心切,率領兩萬精銳騎兵,很快就殺到了榆中。
只是面對已經被加高的榆中城牆,馬超也只能望城興嘆。不過,不能攻打榆中也沒關係,馬超直接繞過了榆中,向西攻入了金城郡,馬超本就在羌族之中素有聲望,凡是馬超過處,有羌人居住的地方無不歸降。
可韓遂擺明了是要進行堅壁清野,儘管馬超如此強悍,可也沒再金城撈到什麼好處,只能灰溜溜地回到了榆中。
孫策也在馬超之後趕到了榆中,面對榆中高高的城牆,孫策知道,這座堅城不是他能攻破的,所以他直接繞道,從東邊殺入了武威郡。
孫策所過之處,毫無敵手,只是武威依舊施行的是堅壁清野的戰略,面對一座座城池,孫策也倍感無力。
不過孫策在武威逞凶,這可惹惱了武威太守張猛,張猛乃是張奐的兒子,自詡兵法武藝絲毫不差,看到孫策只有三萬騎兵就敢如此囂張,早就把韓遂的囑咐拋到了九霄雲外,率領大軍出城迎擊孫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