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章

  ==這是一個畫風清奇的防盜章,來自於我之前的考前筆記,哈哈哈=====

  《青年雜誌》於1915年在上海創刊,1916年9月改名為《新青年》


  「現代文學」即是用現代文學語言與文學形式,表達現代中國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學。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提出文學改良應從八事著手:須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1917年二月號《新青年》上,陳獨秀髮表了《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義」作為「文學革命」的征戰目標:「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議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議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議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1916年,胡適在和友人的論辯中提出:文學的歷史只是一種文字形式(工具)新城代謝的歷史,是「活文學」隨時起來代替「死文學」的歷史。把文學形式革命看成是整個社會價值和審美趣味的轉變。1918年4月,胡適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以「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來概括文學革命的宗旨。


  周作人的突出貢獻是以「人的文學」來概括新文學的內容,標誌新文學區別於舊文學的藝術本質特徵。「人的文學」成為「五四」時期文學的一個中心概念。


  文學研究會於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發起人有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王統照,許地山,朱希祖,蔣百里,耿濟之,瞿世英,郭紹虞,孫伏園,葉紹鈞等12人。是新文學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時間最長、成員數量最多、地域分佈最廣的文學社團。《小說月報》為代用會刊,宗旨是「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的舊文學,創造新文學。」注重文學的社會功利性,被看做是「為人生而藝術」的一派,會現實主義的一派。


  創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東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員郭沫若,張資平,郁達夫,成仿吾,田漢,穆木天,張鳳舉,徐祖正,陶晶孫,何畏等人,都是當時在日本的留學生。辦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等十餘種刊物。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強調文學必須忠實地表現作者自己的「內心要求」,講求文學的「全」與「美」,推崇文學創作的「直覺」和「靈感」。


  新月社:1923年由胡適,陳源,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在北京發起。宣稱「要把創格的新詩當作一件認真的事情做。」又稱作「新格律詩派」,《詩鐫》作為代表刊物。


  魯迅支持的語絲社,成立於1924年11月,主要成員: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劉半農,孫伏園,馮文炳,俞平伯等。他們所創造的那種著重社會批評與文化批評,任意而談的隨筆文體,有稱「語絲體」。


  湖畔詩社以寫□□情詩聞名。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號發表了魯迅的《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內容與形式上的現代化特徵,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開闢了我國文學(小說)發展的一個新的時代。


  魯迅的目的是要打破「瞞和騙」,逼迫讀者與他小說的人物,連同作家自己,正視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靈魂的攪動中發生精神的變化。揭露造成精神病態的病態的社會。這些努力,體現在《吶喊》和《彷徨》里,就演化為「看/被看」與「離去——歸來——再離去」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


  在《阿q正傳》中,在第一章《序》里,敘述者一面以全知視角出現,卻一再宣稱自己並非全知,構成了對全知敘述(俯視視角)的嘲弄。隨著小說的展開,敘述者的視點逐漸集中於阿q的行為與意識,轉向限制敘述(平視視角),作者與讀者與人物之間的距離也由遠而近。


  1919年下半年,女作家冰心在《晨報副刊》上發表了《斯人獨憔悴》,正式開創了「問題小說」的風氣。問題小說主要作者有冰心,王統照,廬隱,許地山等。


  冰心,本名謝婉瑩,最早以「問題小說」聞名。從「問題小說」起步,又成為「五四」人生派小說的代表作家的是葉聖陶(葉紹鈞)。


  郭沫若的第一本詩集《女神》出版於1921年8月,以嶄新的內容與形式,開一代詩風,堪稱中國現代新詩的奠基之作。


  徐志摩熱烈追求「愛」,「自由」與「美」,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與他那活潑好動,瀟洒空靈的個性及不受羈絆的才華和諧地統一,形成了徐志摩詩特有的飛動飄逸的藝術風格。


  作為一個現代文學史上有巨大影響的散文家,周作人最早從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記敘的」,「藝術的」敘事抒情散文。以後,他又形成了一整套的散文理論,中心是強調以自我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認為小品文是「個人的文學的尖端。」


  魯迅和周作人都是「語絲」派的核心作家,他們的主要成就在於短小犀利的雜感,其批評的文字中「富於俏皮的語言和諷刺的意味」,是所謂的「語絲體。


  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成立,並不是一個純文學流派。


  「海派」是30年代以上海為中心的東南沿海城市商業文化與消費文化畸形繁榮的產物,他們依託於文學市場,既享受這著現代都市文明,又感染著都市「文明病」。正是對都市文明既留戀又充滿幻滅感的矛盾心境,使他們更接近西方現代派藝術,有著較為自覺的先鋒意識,追求藝術的「變」與「新」。


  以北京等北方城市為中心的京派是一批學者型的文人,也即非職業化的作家。


  33.左翼作家則自覺以現代大工業中的產業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對封建的傳統農業文明與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義同時展開批判,要求文學自覺地成為以奪取政權為中心的無產階級階級鬥爭的工具。


  34.這種靠理性分析來開拓形象思維的深廣度的創作方法,從典型環境來解釋並塑造典型人物,在戲劇性強的情節中突現人物性格及其成長史的寫法,逐漸成為「左翼」文學公認的主流,因而影響深遠。以茅盾為首的這一類小說,近年來被稱為「社會剖析小說」。他以左翼作家創作,但也屬海派。


  35.茅盾的《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


  36.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作為一種風格現象,包括作者對北京特有風韻,特具的人文景觀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37.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39.京派代表作家沈從文。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包含對人的生活形態中有別於現代文明的那種健全,協調,化外境界的重新發現,並大量地滲入作家的情感,情緒,把自己童年的記憶長久地帶進當下的記述,從而有意地增強了敘述作品的抒情傾向。


  沈從文被人稱為「文體作家」,首先是因他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一種特殊的小說體式:可以叫做文化小說,詩小說。這是指小說的顯著文化歷史指向,濃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具有獨特人情風俗的鄉土內容。


  43.丁玲是「五四」以後第二代善寫女性並始終持女性立場的作家。她以第一個革命女作家的姿態,打破了冰心,廬隱等因思想創作上的某種停滯所帶來的沉寂。


  44.最初的具有「現代質」的海派小說是由操新文學體而向市民作者傾斜的作家來寫的。


  45.初期的海派小說有下列特點:第一,是新文學的世俗化和商業化。第二,過渡性地描寫都市。第三,首次提出「都市男女」這一海派常寫常新的主題。第四,重視小說形式的創新。


  46.30年代在上海都市讀者群中風靡一時的新感覺派,是第二代海派。新感覺派小說是中國最完整的一支現代派小說。這個新感覺派小說時期,上接20年代末張資平,葉靈鳳等的□□小說的余續,下聯40年代以張愛玲為代表的滬港市民傳奇,它是海派承上啟下及重要的一個階段。新感覺派小說之「新」在於第一次用現代人的眼光來打量上海,用一種新異的現代的形式來表達這個東方大都會的城與人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