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一章 四渡赤水 六
就在中央紅軍勝利結束遵義戰役的時候,南京總統府內,正在舉行盛大的宴會,招待從海外歸來的東北少帥張學良。? ?
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6軍特級上將常凱申春風滿面,舌綻蓮花,耐心地忽悠著他的結拜兄弟,併當即任命他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武昌行營主任。
然而當宴會進行得最熱烈的時候,常凱申就看見自己的機要秘書匆匆忙忙的闖了進來。
常凱申見他叨擾了宴會的興緻,臉上的笑容忍不由轉為怒意,他低聲呵斥到:「慌慌張張,成何體統!」
機要秘書顯然是得到了天大的消息,他竟然無視常凱申的訓斥,徑直跑到常凱申跟前,呈上了電報。
常凱申一看電報,心中頓時咯噔了一下,腦門上青筋直跳臉色就變得忽紅忽白,八字小鬍鬚也跟著翹了起來。
機要秘書看他勢頭不對,正要上前伸手攙扶,常凱申卻一把將他推開,無視張學良好奇的探詢目光,徑直離開了宴會大廳。
現場一片混亂,眾人紛紛揣測到底生了什麼事,讓常凱申憤怒如斯。
張學良更是惶惶不可終日,不知道哪裡得罪了這位結拜大哥,他不敢在南京久呆,連夜就安排飛機飛回華北。
常凱申回到辦公室沒過多久,戴笠送來的一份較為詳細的情報以及薛岳「自請處分」的電文就呈現在常凱申的案桌前。
常凱申此時的心情極為煩燥,看完電報之後,更是忍不住破口大罵出聲:「娘希匹!
這朱毛紅軍怎麼越剿越厲害了!這薛岳、吳奇偉都是飯桶,我再三下令要他小心朱毛,小心朱毛,千萬不要上朱毛的當,為什麼他們偏偏不聽我的話?娘希皮!」
常凱申獨自一人待在辦公室里連罵了薛岳、吳奇偉以及躺槍的王家烈長達十幾分鐘,直到心平氣順才停止了這番歇斯底里的咒罵。
靜下心來想一想,常凱申雖然氣憤前線將領的無能,一次次地放生了朱毛紅軍。
可如今黃埔學生還未成長起來,不堪大用。一時之間他也無人可用,只得下令電安撫薛岳、吳奇偉等將領,命其卧薪嘗膽,戴罪立功。
隨後,常凱申親自飛往重慶,他要親自部署,再次調兵遣將,策劃新一輪對朱毛紅軍的圍剿。
在統帥的英明領導下,歷時五天的遵義戰役終於圓滿地落下了帷幕,此役一共敵殲中央軍兩個整師,黔軍十多個團。
繳獲步槍共一萬九千餘枝,輕重機槍五百餘挺,迫擊炮八十餘門,山炮十八門,各種子彈一百多萬,炮彈五千六百,手榴彈近五萬枚。
其餘各種作戰物資更是堆積如山,不但解決了紅軍物資緊缺的問題,還大大增強了紅軍的自動火器和火炮。
俘虜的敵軍過一萬餘人,其中師長、旅長等高級將領十餘人,堪稱中央紅軍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而統帥的威望在這次勝利之後更是達到了頂點,紅軍全體指戰員對他敬若神明,無不對他衷心信服。
遵義戰役的勝利,使遵義周邊地區又一次成為歡樂的海洋,當地人民載歌載舞,歡迎中央紅軍的到來。
中央縱隊進入遵義城后,軍委隨即出電令,命令少縱一部扼守婁山關,其餘大部進行補充休整,同時命令紅軍其餘各部於遵義四周城池開始補充休整。
工農黨中央的臨時總負責人張洛甫同志,此刻的心情格外舒爽。
自從遵義會議以來,他越來越信任和佩服統帥的戰略戰術及軍事指揮才能,認為統帥在一線指揮更為有利。
於是張洛甫通過中央政治局決議,再次設立前敵指揮部,任命朱老總為前敵司令員,統帥為前敵政委。
這樣,中央等於是把紅軍指揮戰役的權力徹徹底底地交給了統帥。
同時,他還決定借全軍休整的機會,在軍中再次重申遵義會議的精神,加強統帥在軍中的威望。
3月4日上午,中革軍委決定在老城天主教堂召開了連以上幹部會議。
張城與政委接通知后,帶著少縱上百名連級以上的幹部,身穿嶄新軍裝,浩浩蕩蕩地走進了大會場。
此次會議,中央正式任命了統帥為前敵政委,這意味著統帥在四年之後正式走上了紅軍指揮者的崗位。
會場上,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視著統帥,而張洛甫同志主持講話后請統帥上台言,這一決定頓時贏來了全場長達十幾分鐘的熱烈掌聲,不少人望著統帥的身影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這一幕給所有人留下了極強的震撼,尤其是洋顧問同志和薄古同志,他們在這十幾分鐘的掌聲中如坐針氈,恨不得馬上逃離會場。
掌聲逐漸平息之後,統帥表了激勵人心的熱情講話,他用宏亮的湘音說道:「……自遵義會議后之,我們紅軍連續取得一系列偉大的勝利,逐漸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這說明遵義會議的決議精神是正確的。
我希望全體紅軍將士們,沿著遵義會議制訂的革命路線,奮勇向前,排除萬難,去開闢新的蘇區,積聚革命力量。
我相信用不了多少年,就能徹底推翻常凱申的獨裁統治,趕走日本侵略者,奪回中國的權益,建立一個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自由、富強的新中國!我堅信: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實現,那一天一定會很快到來!」
這一番大氣磅礴又極具鼓動性的話語,在全場所有紅軍指揮員的心裡,引起了巨大的迴響,並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海里。
統帥言完畢之後,會場再次爆出經久不息的掌聲。
有的紅軍指揮員將自己的手掌拍得紅腫了還不自知,而張城就是其中之一,這一刻他沉浸在親眼見證歷史的震撼中,久久無法自拔。
同時,也對在主席台就坐的中央政治精英們引起強烈的震動,他們深刻地認識到統帥身上那種與生俱來的領袖風範,是常人完全無法比擬的。
在未來長期的共事中,他們逐漸了解到統帥身上真正具有定國安邦的經天緯地之才。
都暗中慶幸自己在遵義會議中做了一次明智而又正確的選擇。
為中國選擇了一位值得信賴的英明舵手,在以後的征途中,他們同舟共濟,力挽狂瀾,建立了一個令全世界都為之側目的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