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凌晨前三更)
在北方袁紹停下征戰後,全國各地紛紛恢復了平靜。只存在一些小規模的爭鬥。
就在各個諸侯治下紛紛開展準備入冬的工作時,陶明治下的境內卻不平靜。
其實準確的說,是陶明治下的官員不平靜。原因就是之前去調查的隊伍,回來了。
將他們此行的調查,交予陶明后,陶明看完大動肝火。
連夜派人將魯肅與郭嘉請到了建業。
坐在主座上的陶明,看著手中調查的結果。每看完一條,彷彿都能體會到受壓迫之人心中的憤怒。
怪不得當初的黃巾起義會那麼聲勢浩大,怪不得當初只是星星之火的起義,在有人帶頭後會成為燎原之火。
陶明一邊壓抑著心中的憤怒,一邊思考著對策。
如今他已不是一名只需完成任務的特工,他現在的每一步都關係到治下百姓的生死。
當夜。
魯肅與郭嘉已經來到了府上。等待二人稍作休息后。
陶明便將這份調查結果交給了他二人觀看。
魯肅和郭嘉看完后,臉色都是陰晴變幻。隨後紛紛向陶明請罪。
陶明見二人如此,便急忙說道:「快快起來,這是如何?我又未曾怪罪你們,你們剛剛履職,自然不知情況。如今叫你們來,便是商議到底該如何解決這些事情。」
等二人起身後,陶明又接著說:「如今我將士拚死才守得徐州安寧,用命換來了江東以北安寧的局面。明實在不忍心見這些貪官污吏、鄉間豪紳在私底下貪污受賄,橫行鄉野。百姓辛苦一年下來,什麼也得不到,還吃不飽穿不暖。所以我想請二位,教明如何做。」
聽完陶明的話,首先開口的是郭嘉,問道:「主公,此事還需妥善安排。至於貪官污吏,好解決。只需有其證據,直接懲治便可。最重要的還是哪些豪紳啊。而這些豪紳背後就是那些個士族。而歷來朝代更替之時,都需要這些士族的支持才能行事,所以才有了如今的情況。」
郭嘉是寒門出生,所以對於這些個事情,也算見怪不怪,對於其原因,也是知之甚深。所以一開口就找到了關鍵點。
魯肅接著說道:「這也是之前主公要推行屯田之策時的困境。而且江東向來士族橫行最為嚴重。若主公要徹底解決此事,必然會遭到士族的抵制。到時怕對主公一同揚州的計劃有所阻礙啊。」
聽完二人所說,陶明更是心中鬱悶,難道還拿他們沒辦法了嗎?
陶明從主座上走下,在廳內來回走動,低頭思慮。
半個時辰后,陶明回頭看著二人問道:「奉孝,子敬,你們說,自去年攻取廣陵起,我們所做之事。為何?」
不等二人開口,陶明直接說道:「是為了有朝一日能統一國家,外御大漢周邊宵小,內安百姓。使我一國富強。可說到底,我們還是為了百姓的幸福,改變百姓的生活。可如今呢?我們卻對傷害百姓,欺佔百姓的人束手無策?不,那不是我陶明要做的,我陶明可以為了統一大業而不要臉面。但我不會拿百姓的生死作為交換的條件。因為我所做的就是為他們在謀取權利。」
一番話,陶明越說越盛氣,越說越激昂。此時讓他想起了前世偉人的心態。
而這一番話,也徹底的顛覆了郭嘉和魯肅的心態。一直以來,他們也是身懷內才,希望有朝一日遇得明主,將心中之才徹底施展,幫助明主完成大業。卻從來沒有想過,為何要替明主完成大業。
跟隨陶明后,也是未曾想過,只願報答陶明的知遇之恩。
如今聽到陶明這麼一說,他們也明白過來,他們不是在盲目的做著一些事情,他們是有目標有理想的。
而陶明為大家顯示出來的,就是為了天下百姓這種大志向。
看著二人震驚的樣子,陶明接著又拋出了一個重磅炸彈。說道:「我決定,從今日起,在我治下的徐、揚二州徹底推行屯田之策。並且由你們二人組織整治官吏的行動。由趙云為此次行動保駕護航。不論事情涉及到哪些人,不論出生,一同論處。」
聽到陶明的命令后,魯肅與郭嘉都已經明白了陶明的決心,便不再勸。
魯肅之後又提出一點,說道:「主公若如此,治下的一些官員必定要數量銳減,到時只怕政務會堆積如山。主公還需有所安排啊。」
陶明聽完,覺得確實是個問題。正在思慮。
一旁的郭嘉開口了「主公,奉孝有一策,可徹底解決主公的難題。」
陶明正不知該如何進行之時,郭嘉便有了計策,忙求教:「奉孝快快說來。」
「天下有才之士,出於二處。一則士族,如公瑾便是。二則寒門,如嘉。今天下諸侯兼對士族之人恭敬。而寒門之士卻無投靠之門。若主公發布一則消息,不限制出生,只憑才能便可為官。相信天下有才之士將盡歸主公了。」說完,郭嘉還行了一禮,感謝當初陶明的知遇。
陶明聽完,大喜過望。心中暗想:這不就是史上的為才是舉令嗎?自己怎麼沒有想到。
滿意的對郭嘉說道:「好,奉孝這方法卻是奇妙。」
郭嘉連忙笑著回應道:「本來此策一般無人敢用,只因他們都需要士族的幫助。若行此策就是與天下士族作對。但如今主公的做法比此策得罪的還要嚴重,嘉便獻醜了。」
聽完后,陶明與魯肅也是紛紛笑了起來,也確實是,這天下除了他們幾個,誰還敢如此做法?
此時的主臣三人,不似一般。更像是為了同一目標而努力前行的好友。
在說笑完后,陶明又對具體的實施與二人,有了一番探討。
直至第二日天亮,三人吃些早飯後,才紛紛散去。郭嘉與魯肅二人暫時先在府中休息一天,第二日返回各自轄區,按照計劃開始實施。
待二人去休息后,陶明一人站在屋前,心中想到:一個人有多大能力,就需要承擔多大的責任。老天既然叫我來此,我便不能辜負了這天下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