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顧命大臣(二)
殘月猶在,各處宮殿,有人住的地方,都點起了燈燭,煙波致爽殿和毗連的敬誠殿,更是燈火通明。王公大臣的哭聲已經停止,顧命八大臣尤其需要節哀來辦大事,他們就在煙波致爽殿的後面找了一間空房子,暫時作為中樞,特別是顧命大臣的發號施令之地。
內務府的司員,敬事房及各重要處所的首領太監,包括小安子在內,幾乎都趕到了,靜悄悄地在廊下待命,或是打探消息,遙遙望去,只見肅順一個人在那裡指手劃腳地發號施令。
第一件差使派了景壽,「六額駙!」肅順說,「請你護送皇太子,不,不,如今是皇上了!扈從聖駕,去見皇太妃等人。把大行皇帝升天的時刻,奏告太妃們,大喪禮儀,等商量定了,後行陳奏。」
哭腫了雙眼的景壽,點一點頭,一言不發地站起身來,管自己辦事去了。
「敬事房的首領太監呢?」
肅順這一問,立刻便有人遞相傳呼:「肅中堂傳陳勝文!」
「陳勝文在!」他高聲答應著,掀簾進屋,先請一個安,垂手肅立,望著肅順。
「馬上傳各處摘纓子!」
凡遇國喪,第一件事就是把披拂在大帽子上的紅纓子摘掉,陳勝文答道:「回肅中堂,已經傳了。」
「好!」肅順接著又說,「從今天起,皇太子稱皇上,皇后稱皇太后。」
交代了陳勝文,隨即又傳內務府的司員,預備初步的喪儀,宮內「應變」的措施告一段落,顧命八大臣又移地軍機直廬去開會。在這裡所商議的,就不是宮廷私事,而是要布告「天下臣民」的國家頭等大事了。
首先提出來的是「皇帝」即位的時刻和儀典。
當時由載垣首先發言:「常言道得好,『國不可一日無君』,現在該怎麼辦?咱們得快拿個主意!」茲事體大,一時都不肯輕率獻議。肅順不耐煩了,指著穆蔭說:「挨著個兒來,你先說吧!」
穆蔭清一清嗓子,慢條斯理地陳述他的見解:「自古以來,太子都是樞前即位。不過本朝有本朝的制度,咱們最好按著成例來辦,免得有人說閑話。」
「要說成例,那得按著康熙爺的例子來辦。」端華抹了一手指頭的鼻煙,一面把鼻子吸得嗤嗤作響,一面大搖其頭:「年代這麼久了,一時那兒去找當年的成例?」
「我倒記得,」匡源介面說道:「世祖章皇帝賓天,聖祖仁皇帝八齡踐阼,那時是先成服,后頒遺詔,再下一天,在太和殿即位,頒詔改元。」
「不錯!」載垣點點頭說,「列朝的皇上,都是在太和殿即的位。」
「還不錯呢!我看簡直就不通!」肅順嚷著。載垣雖然襲封了怡親王,而且年齡最長,但論輩份是肅順的侄子,所以他駁他的話,很不客氣:「照你這麼說,一天不回京,國家就一天不能有皇上?」
「你彆氣急,」載垣的修養倒是很好,「原是在商量著辦,你再問問繼園,也許他有好主意。」
杜翰早已把這件大事研究過了,成竹在胸,不慌不忙地說道:「列公的話都不錯,『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太子應該『柩前即位』,可也得按照本朝的家法,在太和殿行大典,頒詔改元。」
這番話面面俱到,誰也不得罪,但嫌空洞,而且也似乎有些矛盾,肚子里黑漆一團的端華,卻偏偏聽出來了,趕緊問道:「繼園,你的話是怎麼說?又說『柩前即位』,又說『在太和殿行大典』,難道即兩次位嗎?」
「回王爺的話,」杜翰答道:「柩前即位是皇太子接掌大位,太和殿行大典是行登極大典,原是兩回事兒!」
「啊,啊!」端華頗為嘉許:「說得有理!」
這一下杜翰越發侃侃而談了:「說要按成例辦,現成有個例子,四十一年前,也是七月,七月二十五,仁宗睿皇帝在這兒駕崩,王公大臣遵照硃諭,請宣宗成皇帝即了位,當天恭奉梓宮回京,八月二十七在太和殿行登極大典。如今也可以這麼辦,先請幼主即位,名位一正,其餘的就都從容了!」
這個辦法完全符合肅順的心意,幼主不即位,顧命大臣就不能用「上諭」來號令全國,且若是要回京登基,那這幾日可是國無君了,再者,肅順也怕回京,受到皇后的干涉,顧命的權柄削弱了那可就不妙了,有些事還是要早點形成事例才好。所以聽完杜翰的話,隨即大聲說道:「好極了!就這麼辦。繼園,」他又問:「那麼幼主即位,到底什麼時候最合適呢?」(未完待續。)
PS: 加更來了。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