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其他小說>冒牌高人> 第三百九十六章 華夏建國之戰

第三百九十六章 華夏建國之戰

  入夜,萬事屋。


  原本早早便熄燈的「萬事屋」如今卻是燈火通明。眾人繼續白天沒有講完的話題,圍爐夜話,好不快活。


  柯望幾次三番想要往外趕人,都被他們給懟了回來,無奈之下只能由著他們這群沒節操的傢伙賴著不走。


  不過當年的那段往事十分吸引人,柯望在旁聽了一陣兒之後,自己也陷了進去,搬把椅子坐下來,就著小酒嗑瓜子,權當是在聽戲了!


  ……


  當年的華夏四分五裂,最有希望統一全國的,就是當時偏居南方一隅之地,以反清先鋒同盟會與光復會為框架重組而成的大中華臨時總統府。


  總統府不掌兵權,被與之合作的軍閥坑了好幾次,數次北伐都在最關鍵的時候以失敗告終。當時的臨時大總統中山君痛定思痛,決定成立一所師法西方的新式軍校,待這批學生畢業之後,便可以著手組建屬於自己的軍隊了。


  當時正值戰亂,許多組織,許多思想,都在華夏這片土地上肆意滋長著。成功轉正的案例就有已經改組成功的南方同盟會和光復會,北方最大的勢力北洋政府,不甘心失去權利的關外保皇黨等等。


  而學校,作為一國之根本,未來之希望,自然也就成為這些組織與思想萌芽的最好溫床。


  「華夏之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於這所新成立的軍校之中,並最終改變了整個華夏的命運。


  誰也不知道「華夏之劍」是如何成立的,也沒有人知道它具體的成立時間。它就彷彿是雨後春筍,一夜之間便從軍校里冒了出來,然後席捲整個天下。


  不只是江南一隅,就連北方的各個軍閥手下,都有「華夏之劍」的成員在潛伏,等待時機響應。


  相傳,「華夏之劍」的創始人有三位,後世人稱之為「華夏三劍客」。因為一些歷史原因,後人並不知道他們的真名為何,只是用他們所佩戴的劍名作為代號相稱,分別為——


  「智劍平八方」!

  「仁劍震音楊」!

  「勇劍斬天罡」!

  華夏之劍,為一雪國恥而拔劍!

  華夏之劍,為改變華夏而拔劍!

  華夏之劍,為華夏崛起而拔劍!

  這就是「華夏之劍」成立之初所提出的口號,何等的慷慨激昂,壯懷激烈!

  在之後的中原大戰中,「華夏之劍」的成員披荊斬棘,幫助中山君北上爭鋒,剿滅軍閥,一統全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只可惜,天妒英才,中山君壯志未酬,倒在了北伐即將成功的那一刻。大中華總統府在這之後便陷入了爭奪中山君政治遺產的內亂之中,國家最終雖然還是統一了,卻種下了動亂的種子。


  連年的征戰耗費了華夏太多的元氣,眼饞華夏這塊肥肉很久的東瀛終於按捺不住,尋了個借口便派兵突入,意圖取而代之!

  神州陸沉,天下動蕩,烽煙四起,朝不保夕。幾乎就是在一瞬間,整個華夏都被拖入了地獄之中!


  而那些所謂的中山君繼承人,此時卻只忙著自己爭權奪利,更有甚者還跑到東瀛,尋求這隻餓狼的幫助,意圖分裂華夏!


  是可忍孰不可忍!「華夏三劍客」無法容忍「華夏之劍」再度拔劍,面對的卻是自己曾經的同胞,於是帶著整個組織脫離南方政府,憤而北上至最前線抗擊東瀛!

  也就是在那裡,「華夏之劍」迎來了他們真正的主君。


  有人說,是太祖收編了「華夏之劍」后,才有足夠的實力完成接下來的那一番偉業。也有人說,只有太祖才擁有能夠正確支配「華夏之劍」的能力。


  其實,他們是互相成就,互補不足,缺一不可。


  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太祖又是如何收服了「華夏之劍」,由於當事人三緘其口,後人不得而知,史書之上也儘是虛文。


  不過這個結果,卻是顯而易見的。


  太祖兵出太行山,在短短的數年之內便除軍閥,收民心,驅東瀛,整肅朝綱,盪盡天下,重塑華夏!


  而「華夏之劍」也由此組建新朝,化組織入國家,為太祖奠定了霸業之基。


  及至建國之戰,不甘於華夏脫離自己掌控的西方列強聯合同樣不甘心退出華夏的東瀛人,組建了新的八國聯軍,意圖再演當年故事,攻入華夏京城,讓新的華夏胎死腹中!


  不過他們忘了,經過了這百年之恥,華夏已非昨日之華夏。


  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


  首先是東瀛。


  「華夏三劍客」之中的「仁劍」帶著訓練許久的特種部隊奇襲東瀛本土,在東瀛一方還未反應過來之際,便攻破東瀛皇城,俘獲了東瀛天皇以及所有的皇室成員。


  天皇乃是東瀛的信仰,封建社會,一人之國。天皇絕嗣,東瀛亡國。這是東瀛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想法,已經深深地烙印到他們的骨髓中,無法更改。


  所以,東瀛投降了。


  他們接受了成為華夏海外特別行政區的命運,唯一的條件就是保留天皇的血脈,讓他留在東瀛。


  「仁劍」同意了,然後,除了當時還不滿一歲的天皇之孫,他把東瀛天皇一脈其餘所有人,都給殺了!

  傀儡,只需要一個便足夠了!

  接著便是西方列強的聯軍。


  他們本就是外來者,又失去了東方最大的內應東瀛,即便拉攏了高麗、安南等一干東方雜魚,也不是佔有地利之便的華夏的對手。


  華夏人為報百年國恥,皆不畏死。太祖乃不世出之兵家奇才,手下「智仁勇」三劍客也堪稱當世帥才。他們利用了華夏獨特的地理位置,硬生生拖住八國聯軍,讓其深陷泥潭,無法自拔。


  「智劍」鎮川藏,英法聯軍不得入;


  「仁劍」撫東海,掣肘五國難登陸;


  「勇劍」出華夏,遠征西方定戰局!


  數場硬碰硬的戰爭過後,八國聯軍人心浮動,加之西方本土被華夏遠征軍攻擊,害怕被抄了老家。在硬撐了幾個月之後,終於只能承認華夏的存在,退出了東方。


  至於那些西方的幫凶,在西方列強撤出東方之後,統統被華夏秋後算賬,滅其國,斷其嗣,設立特別行政區,收歸華夏所有。


  一統東方,再造漢唐,中土華夏,浴火重生!

  華夏再度崛起,西方大為驚恐,於是成立了大聯盟,以抗衡華夏這頭蘇醒的雄獅。大聯盟與華夏兩強並立,政治格局趨於穩定,就此延續至今。


  只是後來的史冊之上,關於這場戰爭以及「華夏之劍」和「華夏三劍客」的記錄,不知為何統統做了模糊處理。所幸大戰距今也才不過三十幾年,老一輩的人都還記得。不過那些小年輕,卻只能靠著老一輩的描述自己想象了。1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