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重生元末大神棍> 第七十九章插筷不倒

第七十九章插筷不倒

  第七十九章插筷不倒


  《元史·本紀》與《元史·五行志》中記載的結果,在蒙元時期,從太宗窩闊台十年到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233-1368)的130年間,發生的水、旱、蝗、雹、震、霜等諸災,共達到1512次。


  而在這一千餘次的各種自然災害中,水災有687次,旱災有256次,蝗災213次,雹災150次,地震129次,霜災77次。雖然資料並不完整,記載也顯得有些零落,但確實大致反映了當時的自然狀況。


  這次黃河決堤只是其中的一次罷了,倒不是蒙元朝廷對受災的百姓完全不管不顧。


  張太極由張宓那裡了解到,元代實行申檢體覆的救災制度。


  申,是受災地區向朝廷申報受災情況;檢,是朝廷派人實地檢驗災情;體覆,各級官員對逐級監察賑災物資的發放。


  不提地方官員瞞報災情,朝堂內部扯皮,賑災物資調集,然後各級官吏剋扣截流,就算是順順利利的把這一套施行下來,對於那些眼巴巴等糧糊口的災民來說,可真是黃花菜都涼了!


  元代時,地方上各個路府州都有設有常平倉,常平倉首創於西漢,是由官方出資建設的糧倉,豐年時出陳易新,災年時通過平糶或散濟的方式救濟災民。


  如今的常平倉弊端非常嚴重,行省所發糴本被各級官吏層層剋扣,發到鄉都已所剩幾無;於是攤派民間領鈔納谷,胥吏與里正主首又從中作弊;或糴本被貪污挪用,官吏為應付上司檢查,臨時收糴劣谷充數,未久即腐變;或減價發糶時,被貪吏、奸商、權豪勢要者搶購一空,貧民反不能受益。


  在朝廷的賑災物資到來之前,地方上的社會力量救災就顯得十分的重要,地方上的救災也分好多種,比如鄉村建有社倉,市鎮有義倉,而在邊疆地區還有營倉。再比如說宗族內部救濟。


  自北宋范仲淹創辦范氏義莊以來,這一模式已成為後世家族救濟的一個典範,各地的宗族組織一般都建有義莊、族田、社倉等,平時救濟貧困,災時用於族內的自救。


  張宓作為濟南張氏一族的宗主,自然有救濟宗親的責任,優先為他們提供糧食、住所、衣物等生活物資。其他宗族大致相同。


  自願施捨錢糧救濟災民的富人也不少,寺院、道觀只要是有餘糧的都會施捨一些。


  太極教因為事先有所準備,第一支起粥棚的便是他們,這是太極教自創立自來,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為了能讓老百姓能夠清楚的記住太極教,這個新興的組織,張太極可是花了心思準備了一番。


  首先太極教的所有人員統一著裝,每人都現做一身衣服有些難度,但是沒人套一件馬甲,比較容易實現。


  馬甲製作起來簡單,穿脫起來也方便,大點小點都可以穿,每件馬甲上都帶有太極教的標誌.太極圖,讓人一眼就能認出這是太極教的人。


  粥棚搭起來,旁邊豎起一桿旗,旗子是白布製成,上邊用黑線勾勒,同樣是太極圖案,老遠就能望見,十分醒目。


  這些都是外表,要想讓人們有好的口碑,最重要的是內在,要能實實在在的幫助災民。


  既然是救濟施捨,自然不可能是大魚大肉,如今各地災害頻繁發生,就算是豪門大戶,家裡的餘糧也是有數的,所以救濟災民一般都是施粥。


  「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細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問羹湯。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長。」


  太極教施捨的粥也有所不同,張太極參照後世的傳說中,災年賑災施粥的標準,熬好的粥要插筷子不倒,稀湯寡水的可不行,要讓人吃了一碗,能頂一天才算合格。


  施粥棚不是新店開張,不用敲鑼打鼓放鞭炮,更不用歌舞表演搞剪綵,幾口大鍋里咕咕嘟嘟翻滾的各種雜糧,自然而然的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對於那些飢腸轆轆的災民來說,這種香味比什麼廣告都有用。


  人們先是從四面八方聚集過來,太極教的人也不招呼他們,都是自顧自的忙活著,直到有人上前討粥時,張太極才親自上前搭話。


  「這位大哥可是想要粥吃?」張太極語氣謙和,面容親切。


  「正是!正是!還望小老爺能可憐可憐我,施捨點吧。」


  此人一看就是一位庄稼人,嘴裡說著討好的話,眼睛望著鍋里的粥,喉頭不住的聳動吞咽著口水。


  「這些粥都是準備分給大家一起吃的,不過在分發之前,有幾點小小的要求。」


  張太極大聲說著,力圖讓更多的人聽到他的話。


  災民聽到可以吃到鍋里的粥,一個個神情激動,你推我搡的就往前擠,如果不是太極教在這裡有些人手,說不得就要衝上來自取粥食。


  張太極朝身後擺擺手,幾個教眾抬過來兩隻木盆,裡面裝滿清水,然後高喊:


  「各位請自覺排隊,然後檢查各自的碗筷和手是否乾淨,如果不幹凈,請在此處清洗,如若不然這裡是不會施粥的。」


  張太極這麼做是想通過制定規矩,來讓災民們養成講衛生的習慣,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小事,勤洗手、保持餐具清潔,這就有可能避免一些疾病的發生。


  看到災民們聽到自己的話,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張太極所幸先給他們做個示範。


  他在木盆中洗過手,拿過一隻乾淨的碗,走到粥鍋前,伸出手和碗筷讓人檢查,大廚確認之後,用大勺給他打了滿滿一碗粥。


  張太極特意端著香噴噴的粥,到人群面前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災民一見如此,全都有樣學樣,一個個耐著性子,洗手洗碗,讓大廚檢查過之後,才得到了香粥。


  一來二去,人們都知道了太極教這邊的規律,所以都事先洗乾淨手臉和餐具,再來討粥的時候,也能節省時間。


  張太極對這些自然是看到眼裡,果然是生活最能鍛煉人,在生存的壓力下,人總能展現出智慧的一面。


  除了免費施捨粥食之外,張太極還貼出招工的告示,這還要感謝濟南王也只里送給他的農莊,張百里打算把那裡好好的建設一番,正好從災民中尋找人手。


  不光這些,張太極還招收一些能寫會算的讀書人,有一技之長的手藝人,身強力壯的苦力人,反正現在只要管飯,有的是人願意來。


  張太極運氣不錯,還真給他找到不少有些本事的人,這次黃河決堤對於太極教來說,難說不是一個發展壯大的機會。


  此外,張太極還挑選了幾十少男少女,打算帶在身邊培養,這也算是他的一個長期戰略。


  在張太極心裡並不認為,非要找到歷史上的名人來輔佐自己,才能夠有所作為。


  名人之所以有名,一方面是因為本身具有特殊的才華,另一方面也是時勢造英雄,如果沒有特殊的機遇,所謂的名人也可能一文不名,歷史長河裡不知淹沒了多少天賦異稟的人。


  張太極相信只要自己找到合適的方法,來培養這些少年,不敢說都能出類拔萃,成為傑出的人才,但是肯定會比他們在以前的環境里長大,更有見識。


  在這些少年身上,張太極也能實驗好多後世洗腦的套路……!

  也不要說張太極動機不純太過功利,至少少年們現在能夠活下來,並且有可能通過努力,從而出人頭地。


  感謝西伯利亞南洋、長夢千年何日醒的打賞。感謝各位的支持。作者菌昨日斷更愧對各位的支持,在此向各位說聲抱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