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為何而戰
第八十八章為何而戰
艾山牧場秘密訓練的兵卒,已經有三百之數,連年來各地災荒不斷,多的是衣食無著的災民,所以這裡並不缺人。
如果太極教想要扯旗造反,恐怕是膠州一帶,會有成千上萬的人響應。
但是時機未到,張太極可不想做那個出頭鳥,貿貿然的起義,只能是給那些朝廷軍隊送戰績。
如今的天下,雖然起義不斷,單是今年就有二月,遼陽吾者野人起義。六月,回回剌里五百餘人渡河,攻解、吉、隰等州。八月,四川上蓬反元起義。山東起義軍焚掠兗州。九月,道州蔣丙自號順天王,攻破連、桂二州。
這些起義都被朝廷軍隊輕易的鎮壓,堅持時間最長的也不過七八個月,所以說起義的時機尚早,增強自身的實力才是第一要務。
單純進行軍事訓練,不參加農事生產,三百人的隊伍,以張家現在的財力是一個比較適合的數目。
要知道寧海州達魯花赤.不老赤坐擁一州三縣之地,身邊常備的親衛也才三四百人。
數量已定的情況下,提高隊伍整體的質量就顯得十分的重要,張太極的軍事知識只是零零碎碎,很多地方所知不詳,形不成完整的系統,所以兵卒的訓練就完全的放手交給嚴仁武、韓不信等人。任由他們隨意施展。
張太極為他們提供必要的軍械物資,並且定期的檢驗訓練成果,也許偶爾腦洞一開還會提出自己的建議,至於採納與否,也需要大家商量之後決定。
張太極給自己定位成投資人的角色,負責籌集資金,制定發展方向。嚴仁武等人就是職業經理人,選擇項目然後具體實施。
張太極半年以來首次回到牧場,嚴仁武特意的讓所有的兵卒集體操練,以顯示自己的軍事才幹,同時也張太極知道,他出的錢沒有白白的浪費。
人數多了,自然就有上下之分,護教軍採用『什伍軍制,』五人為一伍,設伍長一名,十人為一什,設什長一名,挑選最早跟隨張太極的老人中,能力出眾者擔任。百人為一隊設百夫長一名,由嚴仁文自己和韓不信、王猛各為百夫長,並且設有副職。
三百護教軍兵士,在各個什伍長的帶領下,集體排成整齊的方陣,一個個身披鐵甲手拿兵器,根據中央高台上令旗的指揮,做出各種戰鬥動作,變換各種陣形,那場面還真壯觀,有些威武之師的樣子。
軍陣演練之後是個人武技的展示,弓箭、馬術、雙人對練,各個伍什之間的團隊對抗等,張太極認真的逐個看完,感覺還不錯。
這些人畢竟受訓時間不長,又大多是少年,身體各方面還沒有達到頂峰,能做到如此已經難得,以後成長的空間還很大。
其中發現幾個比較出色的,張太極暗暗的留心記下他們樣貌和名字,準備找機會私下裡好好加深一下感情。
既然不能親自統帶士卒,又要掌握住必要的軍權,張太極要做的就是想辦法控制這些人的思想。所以挑出這些人中佼佼者,著重培養作為心腹是個不錯的方法。
當然,以張太極的想法,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是將來自己隊伍里中堅骨幹,要讓他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獨擋一面的將領。這個想法雖然有些太過遠大,但是不試試怎麼知道不行?
一戰之後的德國軍隊,在受到各種制約的情況下,正是採用的這種方法,才在二戰開始的時候,迅速組建起規模龐大的軍隊,閃擊波蘭,橫掃歐洲的。
照葫蘆畫瓢,即使學不到幾分像,也總比一點計劃沒有,盲目瞎搞強吧。
剩下的日子,除非有要緊的事情,張太極每天吃住在艾山牧場,盡其所能的和這些兵士在一起打成一片。
張太極每天早上起來跟著兵士們跑操,上午與輪流做飯的什伍一起下廚做飯,親自為兵士打飯,午休時檢查兵士們的衣服鞋襪,有沒有短缺破損。
下午隨著士兵一起磨練武技,騎馬射箭,挖溝築壘,打造各種簡易的器械等等。
每當有人生病,張太極親自煎湯熬藥,伺候照看,用對待親人的態度來對待這裡每一個人。
他的所做所為,其他人自然看在眼裡,人心都是肉長的,拋開張太極的身份地位不說,即使至親骨肉也難得能做到這樣體貼入微。
傍晚,一天的操練結束,張太極更成了主角,他絞盡腦汁,回想前世了解到的有關於軍事戰爭的故事,再加上自己的分析理解,講給所有的兵士聽,之後再和他們討論分析其中的因果規律。
這個事情,在這個時代可是獨一份的。
以前世諮詢的發達程度,無論各種書籍、報刊、網路小說、電影電視等等,大量的充斥著戰爭題材的故事,並且都有深入淺出的分析和講解。
作為一個愛好歷史文的資深宅男老書蟲,自然知道很多很多,算不得出奇,但是,對於眼前這些人來說,張太極的見識之廣博,足以令他們感到震撼,除了張太極自己講的「天授」之外,他們想不出其他更好的解釋。
這也難怪,眼前這些人讀過書的還好一些,知道一點孫子兵法就算是熟讀兵書。道聽途說或者長輩口頭傳下來一些見聞就已經算是見多識廣。
有的人接受訓練之前甚至是四向不定、左右不分,他們這點見識在張太極面前,不客氣的說,那真是一滴水與汪洋大海的區別。
話又說回來,見識不等於戰力,人有愚智之分,高下之別。也並不是每個人都對於軍事戰鬥感興趣,張太極只能是廣撒大網,重點捕魚。
為了能夠讓這些,還沒有上過戰場的士兵,能有一個良好的信念,張太極煞費苦心琢磨了一套說辭,來給他們「洗腦」。
「你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何而戰?」
明月姣姣,星光點點,大家席地而坐,里裡外外把張太極圍在中間,今天他沒有像往常一樣講故事,而是問出了剛才的問題。
所有人都被張太極的問題問愣了,包括嚴仁武、韓不信。不過無所不知的教主,沒有為難大家,隨後就給出了答案。
「為何而戰?這個問題有人想過,有人沒想過,沒想過的人說,我就是個小兵,聽當官的指揮就好啦,還要想那麼多幹嘛?這當然沒錯,不過我勸有這個想法的人,最好想一想,因為你也會當官。」
一段話很長,卻讓人們陷入了思考之中。
「有些人想過,雖然想法各有不同,不過,據我的猜測,也分兩種,一是為公,一是為私。」
張太極停頓一下,讓人們跟上自己的思路。然後繼續說。
「為私,就是為自身考慮,往小處說是為了能有一口飯吃,將來養家糊口,往大說,封官拜侯也不是沒有可能。」
喝了口水潤潤嗓子,張太極繼續說道。
「為公,簡單說就是為大家,小到一伍一什,再到一軍一教,大到天下蒼生,都可以說是為公。」
沉默了好一會兒,給人們留出充足的時間考慮,張太極才接著說道。
「在我看來,無論為公為私而戰,都是可以的,區別在於,為他人考慮越多的人,更加適合管理更多的人。」
就這樣,日子一天天的過去,轉眼間進入冬季,朔風吹起,天寒地凍。
這一天,管家韓福來報,說是寧海州的蘇海陪人求見張太極,有要事商議。
張太極不敢怠慢,立刻動身往家趕。
自從張太極為不老赤的兒子都明俊治過病以後,兩家算是搭上了關係。
張家經商多年,不老赤坐擁一州之地,雙方有很多可以合作的地方,並且在合作十分愉快。
兩家由於生意上的合作增多,互相來往也很頻繁,都明俊還親自來向陽坡感謝張太極,可惜那時張太極人在濟南,但是像這次鄭重其事的派人來找張太極,還是第一次,會有什麼大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