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望族風流> 512.第512章 會試二三事(第六更)

512.第512章 會試二三事(第六更)

  大永朝會試的主考官和同考官,跟鄉試一樣都是內簾官。


  所謂的內簾官,意義就在於是在「簾內」進行出題、閱卷和擇優錄取考生的,不會幹涉到外邊考生的考試情況。


  相對的,是外簾官。


  外簾官的意義,是在於負責搜查入場、監場和巡場都差事,甚至外簾官還要負責考生的需求,以及為內簾官保證良好的閱卷環境,保證內簾官不能跟外簾官以及貢院之外的人有任何往來。


  內簾官,在朝廷和文廟公布人選之後,馬上會進入京城,進入到貢院之內,一些遠道的內簾官,主要是由文廟所推選的,其實在年前就已經定下來,因為很多人都是要從外地來進京城準備的。


  所以每到會試之時,各地文廟的廟祝、學士等人,其實都是很低調,甚至謝絕會客,這也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慣例。


  內簾官入場之前,會先祭拜文廟,會有朝廷派出禮部的官員協同,一起到文廟進行大型的祭拜儀式。


  但儀式並不對外開放,所有的考官都會到文廟,擊敗過聖人和先師,這才進入到文廟內,隨即才開始出題,時間都會在幾天時間內完成。


  紀寧作為會試的考生,他需要做的,僅僅是在二月初八這天下午入場,而正式開考會在二月初九上午,一直到考試結束,一共會有九天時間,考試結束之後,甚至還要等第二天才能出場。


  考試的內容跟鄉試基本相同,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紀寧所準備的,其實還是很充分和全面,不能局限於四書五經的內容,因為在會試中,不但要看考生在四書文和五經文中的表現,還要側重於對很多知識的了解,必須要學識淵博,才能被錄取。


  跟鄉試有所不同的,會試中還會加詩詞歌賦的考試,這也是到會試級別才會有的考試科目,詩詞歌賦加在第二場誥表科判的考試中,時間也會很緊張。


  至於朝廷所提及的加算經的考試,會加在第三場策問的考試中。


  如此一來,第一場考試仍舊是四書文和五經文,四書文是兩篇,而五經文是三篇,其中仍舊以四書文為側重點,第一場考試的壓力會比之前鄉試要低一些,也是取一個簡單的開場,讓考生適應會試的節奏。


  第二場,是誥、表、科、判,加五言八韻詩,比鄉試的考試壓力仍舊要低一些,因為每樣只出一道題目,等於是第二場只考四篇應用題外加一首詩詞。


  第三場考策問加算經,算經是選做題,這也是為了不影響考生考前兩場的題目,一旦說前兩場表現的不好,可以在第三場中選做算經的題目。第三場策問是五道題,分別涉及到歷史和時政的五件事情,讓考生來做出自己的回答,更偏向於議論文,至於算經題目,因為是臨時所加,還是附加題,一般的考生不會去做,算經題目的數量並不能確定,還要等考生見到真題之後才知曉。


  每一場考試分別是三天,分別髮捲和收卷,不會等到第九天才一起收卷,所以考生等於是考三場,每一場都是獨立的,這跟鄉試又有一定的不同。


  ……


  ……


  紀寧準備會試,主要還是準備四書五經的題目,總的來說,會試的考試壓力會比鄉試要低一些,但要求的精度更高。


  鄉試畢竟只注重第一場考試,甚至還是前三篇四書文,到了會試,四書文題目變成兩道,也未必要在《論語》或者是《孟子》中出題,考試的範疇既要考慮最可能出題的《論語》和《孟子》,也要考慮另外的《中庸》和《大學》,為此還要多背一些集注,防止一些題目涉及到集注中的內容。


  會試的五經題也非常重要,紀寧的會試的本經,會在入場之時上交,他有五個選項,分別是五經中的一本,最後他所拿到的題目,就是五經中所選本經的三道題目,這三道題目的發揮,也會加到他第一場考試的成績之中。


  第二場考試,在紀寧看來壓力是最小的,因為第二場考試仍舊是應用題考試。


  誥表科判都是官場所運用的應用文,在文廟中也會有很多涉及,如果能把這些文章寫的好,就能做一個很好的二把手,說白了就是替衙門一把手寫對上對下公文的。


  衙門裡的大事小情,需要人來寫,這些事就需要進士們自己會寫。


  至於五言八韻詩,對紀寧來說或許也是一個新的嘗試,在考試中寫詩,對他來說也不是什麼難事,畢竟第二場考試有三天時間,他也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一首詩詞,不至於像詩會一樣只有不到半個時辰去考慮。


  第三場考試,在紀寧看來是整個會試中最難的。


  策問的形勢,其實從鄉試時就開始了,但鄉試的策問題多半都是一些「成題」,來自於一些約定俗成的答案,使得這種策問題目沒什麼營養,比如說對於某件歷史事件的看法,必須還要根據儒家的理論,來斷定誰是正義的,誰是邪惡的,或者說這件事對於禮教有什麼影響,這些題目就會把人的思維縮窄,跟思想政治題差不多,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寫。


  可到了會試之後,出題的變成了飽學的朝官和名儒,他們身上的文氣頗高,出題的方向更加廣泛,甚至可以議論朝廷中的事情,就算是在題目中出現了「前太子謀反」的題目都不稀奇,因為大永朝也有約定俗成的規矩,在會試考場上任何事都可以說,沒有任何避忌,連皇帝都要認同學子們可以清議,對於任何人和任何事物都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不能對這種見解加以抨擊。


  雖然會試有了開明的思想,接受考生所有的真知灼見,但同時也有一個局限,那就是「保留你說話的權力但不保留你錄取的權力」。


  說白了,你會試中非議朝政和君王可以,但你說這些話,也是不想在考試中被錄取,說多錯多,如果想中進士下次請早。


  這樣還是給考生增加了枷鎖,讓考生不能暢所欲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