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0168 難耐的等待
第169章 0168 難耐的等待
蘇、美、英,不管世界各國在戰後的歷史上如何評述,這三個國家都是歐洲戰場上的絕對主力,這就像中、美是亞洲戰場的絕對主力一樣。【零↑九△小↓說△網】
這三國首腦要想進行一次會晤,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最起碼的,需要確定一個安全的會晤地點,還需要搞好完備的安保工作,任何意思錯漏,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比如斯大林,無論後世對他的評價如何,在真正的蘇德戰爭期間,如果蘇聯沒了他,這場戰爭的走向將難以預測,因為除了他之外,如今的蘇聯再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將整個國家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了。
為了這次的會晤能夠順利召開,從五月份開始,蘇、美、英三國,連續召開了數次的外長級會議,地點都選擇在了莫斯科。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就三國首腦會晤所需要討論的具體問題,進行了多次繁瑣而反覆的磋商。
就蘇聯來說,自然是希望美英能夠儘快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以削弱蘇聯所面臨的壓力,減少蘇聯所承受的損失;美國重視的則是構建戰後世界格局,並成立由此成立一個國際合作組織;英國則更重視建立一個包含可供盟國磋商與戰爭有關問題的歐洲機構。
三大國各有自己的打算,比如在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上,美國態度不甚積極,英國則希望在巴爾幹半島開闢第二戰場,取道羅馬尼亞進攻南斯拉夫和匈牙利,並最終向德國本土發動攻勢。
英國開闢第二戰場的作戰計劃,實際上,是打算將蘇聯的戰後勢力範圍,限制在1941年的蘇聯舊有勢力範圍內,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將成為歐洲與蘇聯之間的勢力緩衝地帶。【零↑九△小↓說△網】僅從英國的這一項提議就能看出,此時的英國已經形成了真正意義的鐵幕思維,其反共反蘇聯的思維方式並未因戰爭而有所改變。
莫洛托夫帶來的談判記錄,令斯大林看了之後極其憤怒,他命令莫洛托夫給美國國務卿科爾帶去一句話,意思是,若美英盟軍將第二戰場的開闢地點定在巴爾幹半島,那麼蘇聯將不排除與德國法西斯進行單方面媾和的可能性。
無獨有偶,就在莫斯科會議進入第二輪談判的時候,日本外相松岡洋右派遣特使抵達莫斯科,向莫洛托夫轉達了一項意願,即日本政府願意做中間人,為蘇德雙方的何談穿針引線。
幾乎是同一時間,中國國民政府駐蘇大使傅秉常從南京抵達莫斯科,在與莫洛托夫協商未果之後,向美國國務卿科爾遞交了一份備忘錄。在這份備忘錄中,大使詳細闡述了自抗日戰爭爆發以來,中國政府及中國人民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戰場上,所付出的的巨大犧牲和代價,因此,中國作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四強國之一,其地位理應受到尊重。
在見到擊敗德國人的曙光之時,盟國內部的利益糾葛開始顯現出來,這一點其實也很容易理解,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說,這就是一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轉換問題。
在整個五月份,三國外長會議一共召開了4次。在這個時候,世界反法西斯陣營里,還缺不了蘇聯的存在,而蘇聯的衛國戰爭,也離不開美英在物資上的援助,因此,談判中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契合點就成為了必然。【零↑九△小↓說△網】
在43年之前,蘇聯政府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態度還是曖昧的,他們一方面支持著同為共產主義陣營的中國友黨,一方面又同國民政府眉來眼去。而在43年5月之後,隨著三國外長會議的一次次磋商,蘇聯的外交態度開始發生轉變,其對國民政府的支持力度明顯提升,這也是從蘇聯自身的利益出發考慮的。
同樣也是在五月初,還有另一件事情發生,在斯大林的親自關照下,經過卡盧加戰區游擊隊的多番努力,搜尋列昂尼德的工作總算告一段落。一支游擊隊在臨近鮑里索夫斯克的一處叢林中,發現了列昂尼德墜毀的戰機,同時,也發現了被認為是跳傘逃生的列昂尼德的屍體。
經過多方努力,在將近五月中旬的時候,列昂尼德的屍體被輾轉送到莫斯科,其叛國投敵的謠言,自然也不攻自破。隨後,列昂尼德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並追授少將軍銜,這個在鮑里斯前世悲劇了數十年的人物,總算是得到了一個公正的對待。
仍舊是在這個五月,英美盟軍在經過了長達近三年的鏖戰之後,終於在北非取得了最終的勝利,5月13日,德意兩國的北非軍團被迫向盟軍投降,北非戰事正式結束。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美英等多國盟軍先後擊潰了德意12個師的兵力,與莫斯科戰役……好吧,與莫斯科戰役沒得比,嗯,與斯大林格勒戰役也沒得比,但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場意義重大的關鍵性戰役,因為有了這場戰役的勝利,英美盟軍才打通了前往西西里島的通道,使得盟軍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構想具備了可行性。
仍舊是在這個月,波蘭首都華沙的猶太人區,爆發了自戰爭爆發以來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場猶太人暴動,儘管這場暴動很快被鎮壓,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德軍對佔領區的控制正逐漸變得薄弱。
儘管整體局勢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但庫爾斯克方向的沉寂,仍舊令人有一種發狂的慾望。
不過,在鮑里斯看來,德軍在庫爾斯克方向的攻勢,發起的越晚,對蘇軍越是有利。因為就在這個等待的時間裡,蘇軍裝備部門才有更多的時間,將可以用來對付德軍虎式坦克的反坦克武器部署到庫爾斯克方向。
自從列寧格勒地域出現德軍的虎式坦克以來,蘇軍的作戰部門就在研究如何對付這種鋼鐵怪獸,除了大口徑的反坦克炮、防空炮之外,蘇軍裝備部門也對蘇軍現有的對地攻擊機、自行火炮做了論證。
在對地攻擊機方面,伊爾—2對地攻擊機對虎式坦克的殺傷效果足以令最高統帥部感覺滿意,可是自行火炮卻方面卻難以得出什麼成績。
在經過論證探討之後,蘇軍裝備部門開始竭盡全力的量產代號為「kv—14」,正式名稱為su—152的自行突擊炮。從3月底到5月中下旬,烏拉爾地區的車裡雅賓斯克、南烏拉爾、科爾基諾、上烏法列伊等地的兵工廠,開始不眠不休的全力生產這種型號的突擊炮。到6月初,裝備了該種自行火炮的三個突擊火炮團成型,並部署到了庫爾斯克方向上。
除此之外,蘇軍裝備部門還下達命令,在後方的27個兵工廠內,大批量的生產76毫米zis_3加農炮,這些火炮除了輸送到庫爾斯克方向用來構築反坦克炮兵陣地之外,蘇軍還在沃羅涅日方面軍和中央方面軍轄內,組建了兩個3團制的反坦克炮兵旅,每個旅各配屬該型號火炮72門。
作為總參謀部的作戰部部長,鮑里斯還向兩個方面軍遞送了反坦克步兵演練戰術,該演練方案來自於鮑里斯當年在盧茨克訓練步兵反坦克的經驗,主要是要求步兵潛藏在塹壕內,由坦克在塹壕上方來回碾壓,以訓練士兵在這種高強度心理壓力下繼續作戰的能力。
羅科索夫斯基指揮的中央方面軍,從5月初開始進行了類似的反坦克步兵演練,而戈利科夫所指揮的沃羅涅日方面軍動作更快一些,他在演練戰術訓令下達的第二天,便在全方面軍範圍內,推廣和採用了這種訓練方式。
由此,整個五月份,包括六月上旬的一段時間內,整個庫爾斯克的兩翼防線上,蘇軍的大規模操演就未曾停息過,數以萬計的蘇軍士兵冒著初夏集結的瓢潑大雨,在泥濘不堪的塹壕內摸爬滾打,用泥塊和碎石充當反坦克手雷,向推進防線內的假想敵坦克發動攻擊。
這種持續不斷的訓練,到六月中旬才告一段落,按照最高統帥部的命令,從六月十二號開始,庫爾斯克一線的防禦部隊進入待命狀態,同時,各火力點和反坦克火力堡壘進行了重新的部署,並加裝隱蔽措施。蘇軍全部的防線內,開始實施燈火與無線電通信管制,大口徑的防空火炮被拖入陣地,總參謀部下達命令,嚴謹這些防空火炮向德軍的飛機開炮,它們的目標是在各自地段上實施進攻的德軍坦克。
從六月十五號開始,斯大林連續四天召集最高統帥部成員、國防人民委員會委員以及軍事委員會委員參加會議,同時,也向西方盟國通報了蘇德雙方將在近期於庫爾斯克地域展開大會戰的情報。
六月二十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特使哈里·霍普金斯,英國首相丘吉爾的特使霍爾特·蒙克頓抵達莫斯科,他們將代表美英兩國,全程關注這場大決戰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