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重生明星音樂家> 第691章 創作

第691章 創作

  琵琶行作為一首敘事音樂長詩,本來詩歌的結構就比較嚴謹縝密,錯落有致,情節也很曲折,波瀾起伏。但秦放歌在做成音樂的時候,也不能完全按照詩歌來,必須得進行必要的擴充和更改。


  在過往的音樂中,也不乏像是敘事曲一樣結構的音樂作品。但那大都是西方音樂中的,而且是根據作曲家的自由和靈感來創作的。很多時候,大家聽了之後也只能猜測,而不是確認一定就是那麼回事。


  像秦放歌這樣,在詩歌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話,難度上會增加太多。


  而且,秦放歌對自己的要求特別高,不管是想要在音樂中寫出那種「千喚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還是背景情緒,各種烘托,懸念的造成等等,他都想做到完美。當然,這對琵琶演奏者的要求就更高。


  尤其是在第二段,描寫琵琶女以及其演奏的琵琶曲的時候,演奏上的難度,秦放歌自己都有些鴨梨山大。


  白居易也確實無愧一代文豪,用詩句,把音樂效果描繪得淋漓盡致。深刻地而又生動地揭露了琵琶女的內心世界。從中也可以看出,白居易是特別懂得音樂,韻律,甚至演奏手法的。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寫的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千呼萬喚始出來」。他又通過琵琶聲調的描寫,表現琵琶女的高超彈技。


  這些技巧,秦放歌都想逐一再現出來,在這之前,肯定不止一個作曲家想做這事情。但真正做起來,就知道,這和想象,完全是兩回事,說比登天還難也是一點也不奇怪。


  秦放歌這傢伙,也是仗著自己天賦高,演奏上的功夫更是不差,迎難而上。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光是這境界,就完全是琵琶大師級別的水準。秦放歌是連琵琶女超高演奏水平,境界,也都要重現的。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嗚。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秦放歌想要做好這首音樂,對其中的詩句,都已經背誦到滾瓜爛熟,而且所有情緒,和深入理解都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而這段音樂,也是整首琵琶曲中,難度最高的。


  用手指叩弦(攏),用手指揉弦(捻),順手下撥(抹),反手回撥(挑),琵琶女動作嫻熟自然。他自己在創作的時候,也都遵循這樣的演奏手法,再現昔日的輝煌燦爛。


  粗弦沉重雄壯,「如急雨」,細弦細碎如「私語」。清脆圓潤如大小珠子落玉盤,又如花底鶯語,從視覺和聽覺角度描述。「弦弦掩抑聲聲思」以下六句,總寫「初為《霓裳》后《六幺》」的彈奏過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描寫彈奏的神態,更用「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樂曲所抒發的思想情感。


  為此,秦放歌還要去還原《霓裳羽衣曲》以及歌舞曲《六幺》。這也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這樣的作品,早就已經失傳,還得秦放歌自己來進行創作。


  到此後十四句,更是精妙絕倫,秦放歌每每讀來的時候,都覺得不可思議。


  因為白居易在藉助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這個疊字詞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語」亦然。這還不夠,「嘈嘈切切錯雜彈」,已經再現了「如急雨」「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


  秦放歌在作曲的時候,也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大小弦錯雜彈,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這對琵琶的音色,音質演奏要求特別高,不是什麼聲音都可以稱作珠落玉盤的。


  而後面,旋律繼續變化,出現了先「滑」后「澀」的兩種意境。


  「間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象「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美。


  「幽咽」之聲,悲抑哽塞,而這種聲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由「冷澀」到「凝絕」,是一個「聲漸歇」的過程,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描繪了餘音裊裊、余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令人拍案叫絕。


  彈奏至此,滿以為已經結束了。誰知那「幽愁暗恨」在「聲漸歇」的過程中積聚了無窮的力量,無法壓抑,終於如「銀瓶乍破」,水漿奔迸,如「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撥一畫,戛然而止。


  一曲雖終,而迴腸盪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也無怪陳天虹那麼推崇琵琶行,光是這段對琵琶演奏的描寫,就堪稱一絕。


  秦放歌自己也在琢磨著,是不是要把《霓裳羽衣曲》,以及《六幺》等作品,全部給還原出來,光聽白居易在詩歌中的描述,就讓人心生嚮往和感概。


  唐朝的藝術文化,在煌煌古代文化中,也是盛極一時。


  那時候的文人,像白居易一樣,琴棋書畫都精通的比比皆是。他們的詩歌,本來就是特別有韻律,既可以輕吟低誦,也可以縱酒狂歡,引吭高歌的。


  就李白的詩歌中,和音樂相關的就特別多,《聽蜀僧彈琴》中,「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在《春夜洛城聞笛》中,又寫「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再有學生們都特別熟悉的,「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等作品,也都是寫音樂的佳作,和「


  白香山」的江山琵琶,共同譽為唐代描寫音樂的三絕。把最美麗的音樂,用生動的文字,記錄在詩文裡面,至今讀來,彷彿穿越時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著名的「陽關三疊」,更是直接根據唐代詩人也是山水畫祖師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一曲,最為著名的藝術歌曲。


  細究起來,唐代的音樂文化,散落在唐代文化的點點滴滴之中,都可以寫成一部書。


  樂,在古代六藝之中,都是或不可缺的,也是歷代皇朝都特別重視的。宮廷之樂,祭天之樂,更是無比重要。這也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環境,開放的政治文化氛圍,使得唐代的文化藝術,在各個領域,可謂達到了中國古代史的高峰。而其中,詩歌和音樂就是最耀眼的雙星。


  也讓千百年的秦放歌,在重新拾起來的時候,會感覺到莫名的親切。


  因為那是一個,音樂與詩歌的時代,兩者也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寫作樂曲,也成為詩人們最喜愛的一件事情。而且,這些風流才子們,頻頻出入宮廷甚至是青樓等各種娛樂場合,隨時隨地可以吟詠,演奏,以及傳唱。


  在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送別的時候,更有無數的將音樂美和藝術美相結合的詩歌佳作誕生。


  而在唐代,更是有專門的、龐大的音樂機構,並制訂有嚴格的音樂教育制度。


  提到這個,就不得不說太常寺。


  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由太常卿主管,規模甚為龐大。古書上是這樣記載的:「唐之盛時,凡樂人,音聲人、太常雜戶子弟,隸太常及鼓吹暑,皆番上,總號音聲人,至數萬人」。當時唐朝全國人口也只有5000萬人,光太長寺就有數萬人,可以想想,這樣的比例在封建社會絕對是空前的。


  太常寺下面有兩個機構,第一是大樂署。大樂署主管對於音樂藝人的訓練和考核,它既管《雅樂》,又管《燕樂》,內部有若干位樂師擔任教學。當時政府對於音樂藝人的訓練與成績考核有著相當嚴格的制度。


  第二個鼓吹署,顧名思義,鼓吹署即管理鼓吹樂的單位,主管用在儀仗活動與宮廷禮儀活動中的鼓吹樂,兼管百戲(古代對諸種戲、樂舞的總稱),因此,「鼓吹署」屬於音樂的行政管理機構,也就是鹵簿與軍樂的官署。所謂鹵簿,指古代皇氏要員外出時,前呼後擁的儀仗隊(包括吹奏樂隊),人數不等,少的時候有百餘人,多的時候能有千餘人,唐代的鼓吹署是由以前的清商署和鼓吹署合併而成的機構。


  大樂署、鼓吹署是屬於太常寺管轄,下面兩個音樂機構是屬於宮廷管轄的,第一個是教坊,教坊是管理樂工、領導藝人演出的機構。唐高祖建國之初,便設立了內教坊,教坊是歸太常寺管轄,屬於宮廷內部專門設計的音樂教育部門,目的是為皇帝提供娛樂性歌舞表演。據《教坊記》上記載,教坊的成員有男有女,還有兒童,總人數能達一萬人以上。教坊的教育要求嚴格,「凡習樂,立師以教,而歲考其師之課業為三等,以上禮部。」唐玄宗時,特別重視教坊這一專業的音樂教育機構,大大拓展了教坊的規模。共設五處教坊,其音樂教育形式是口傳心教的方式。


  教坊的設立,客觀上為俗樂的不斷發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條件,促進了音樂分工,培養了一大批宮廷音樂家,音樂技能逐漸流傳入民間,促進了民間音樂的發展。


  第二個是梨園,梨園是宮廷中培養歌、舞人才和器樂表演人才的地方。由皇帝親自組建並經常由皇帝親自組織排練,梨園中音樂教育內容多數是法曲,也有一些器樂的合奏,唐玄宗的創作也多半交給梨園表演。可以說,它是宮廷音樂藝術精華最集中的地方。從總體來看,梨園的學習內容比較窄,主要任務是演出和排練,梨園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較高水平的音樂家,如李龜年、雷海青、永新(女)等皆為梨園藝人。這些人成為全國音樂界的精華,為唐代音樂的高度興盛及其音樂分工化的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較完善的音樂形式與內容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高水平的音樂人才;高度繁榮的音樂文化是音樂人才培養成果顯著的標誌和最好的說明。因此,音樂教育為唐代音樂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有利條件,不僅推動唐代的音樂繁榮,並對以後的音樂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於這些,杜甫有詩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又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


  這教坊,也就是唐朝管理宮廷樂隊的官署,專業的音樂管理機構,感覺甚至比今天的各種音樂學院,更為專業。


  而唐代的音樂表演,大都集器樂、歌、舞於一體,故後世研究者基本上將其歸於「唐大麴」,研究唐代音樂基本上也是以「唐大麴」為主。


  秦放歌想要還原的《霓裳羽衣曲》也屬唐大麴,光這個名字,就能讓後世浮想聯翩,幻想那盛世唐朝的浩大磅礴之氣。在敦煌壁畫中,也能找到很多寶貴的資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