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重生明星音樂家> 第1916章 大課

第1916章 大課

  像秦放歌現在這樣,給學生們集體講課,一般叫做「大課」,一對多,一位老師對多位學生。而他隨後進行的大師班正式課程,可以算是「小課」,一對一,一位老師對一位學生的教學活動。


  不過秦放歌給學生們上的「小課」,是會進行網路直播,並有其他學生全程圍觀,只是教學重點是針對具體每位學生的特點和風格。


  現在這樣的大課,秦放歌也就講作曲的宏觀格局等方面,對每位立志創作的學生,都是有用處的。


  關於靈感,秦放歌想要講的很多,「你的靈感,你的音樂主題一定要是一個大家都能夠感知到的,並且能夠結合各自不同的經歷,對這個主題產生多種多樣聯想的、宏觀的、寬泛的形象。」


  「簡而言之,靈感首先是在我們在腦海中形成的,一種主觀的意象或形象,但光有這些主觀的、具體的意象或形象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將其凝練成為一種具有共性的、抽象的思想。進而作為一部作品的創作意圖,來指導和統籌整部作品的設計和發展。」


  「我知道大家普遍關注的,關於寫什麼的話題中,還有一個點就是,我們要寫民族的作品嗎?」


  「我的答案是當然要寫,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寫民族音樂作品,並不是簡單的生搬硬造,套上我們傳統五音階,那也太敷衍觀眾也不會認可。」


  「西方音樂在創作當中的時候,特別重視材料貫穿、結構清晰的習慣法則,這些優點是我們要學習並用在創作中的。但我們創作時,也需要把握、發揮出我們中國傳統音樂所獨有的審美要素,如虛實、意象、餘韻、留白等,和我們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東西。」


  「民族音樂中五聲性的素材是很好的創作元素,用五聲性素材的運用是要塑造音樂的整體。假如你僅僅用五聲音階做橫向、縱向的呈現,那麼每一個人、每一個作品的創作手法就全都一樣。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就是失敗的。」


  「大家對於民族元素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毫無疑問,如果將其單純的理解成為五聲音階的呈現、民間曲調的應用又或是某件民族樂器的音色附加,無疑是狹隘而表層的。」


  「我認為的,民族元素是一個廣義的、寬泛的概念,是設計在音響、結構中的核心要素,也是浸染在音樂中的獨特意境,也是貫穿在作品中的文化內核,還是呈現音樂語言的內在邏輯。」


  「創作民族元素作品,並不意味著就拋棄西洋音樂。中西樂器兼重、兼容,是時代進步的必然。中國的樂器怎樣寫、中西樂器在一首作品當中如何共融,接下來我會詳細為大家講解。」


  於是,秦放歌就先從中國民族樂器的特性講起,切入到音樂寫作中具體的結構安排、配器、演奏法和審美表達,建議在樂曲中為中國樂器的特殊性格「留白」。


  比如,中國民族音樂中獨彈撥樂器,一個格外重要特性就是「餘韻」,可以在樂曲中為樂器的餘韻留有更多的空間有效展開,而不要一觸即停。


  這樣的話題其實是比較宏大的,引申開來,別說是一天的大師班課程,講一個學期怕是都講不完的。


  秦放歌也先不管這些,先把他的這些想法擺出來,告知學生們再說。可以讓學生們回去之後慢慢消化,特別是在他們創作的時候,要能有所幫助的話,就善莫大焉。


  「此外,中西音樂相結合,也會有一個相當實際的問題:中國民族音樂中許多口傳心授的技藝與韻律,是西方指揮、演奏員難以理解的。因此,我們的音樂作品中涉及此類因素時,都應該想辦法儘可能地將預期音響效果在譜面上清晰地體現出來,以傳達給指揮和演奏員,使其在最大程度上實現我們對最終音響效果的期待。」


  秦放歌這好為人師的傢伙,一旦講起來,也真是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


  他哪怕講這些特別專業的問題,也是各種不帶重複的,好在沒有唾沫橫飛,但依舊激情四溢,「除了寫什麼的問題外,我知道大家肯定還有怎麼寫的疑問……」


  「結構布局、材料運用、和聲設計等基礎作曲技術需要我們長期不間斷的練習,而運用這些技術的理念進行創作,則是關鍵。」


  「訓練作曲技術方面的能力,是我們學習階段首當其中的功課,在此基礎上,我認為,一定要明確一個核心的觀念——根據創作意圖運用合理的技術。」


  「從創作意圖著手,從宏觀到微觀,設計作品的結構、材料、和聲、織體、音色等,優秀的作品一定是根據創作意圖在切題的結構中,充分地運用最精簡的材料、恰到好處的和聲、織體、音色,獲得最符合創作意圖的音響效果。絕不是漫無目的的、浮誇的技術堆砌,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除了炫酷之外,沒有任何的意義。」


  「關於結構設計,在我們明確了創作意圖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設計一個符合創作意圖的結構框架,在宏觀的構想下逐層塑造中觀、微觀的組織與形態。那麼所謂的結構是要怎樣設計才算合理,要遵循傳統結構原則還是另闢蹊徑?我認為根據創作意圖的需要,對傳統的規則作出突破,在獲得預期效果的同時,還能使作品不落窠臼,這樣的設計才是最好的。」


  「關於材料的運用,材料與結構是最為密不可分的兩個要素,將具有對比性的材料有機地安排在不同的結構中,是使作品擁有結構力量和戲劇性衝突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主張使用少量而精簡的材料加以充分且多樣的發展,不需要在一部作品中出現多個彼此間缺少聯繫的材料,這樣易使每一個材料展開不夠充分,進而導致段落間銜接不自然、作品難以在聽覺上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此,我們也必須對自己的靈感有所取捨,不能因為這些靈感都是好不容易得來的心血,就一股腦的塞在作品當中。不能在聽眾耳朵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很難禁得住時間的考驗成為經典的作品」。


  「當有新材料出現時,一定讓老材料帶著新材料,從而使段落間銜接自然、行雲流水。而對比性的材料之間,則需要一個共性的因素將他們聯繫起來,讓矛盾和衝突在同一個場域中進行、最終融合,從而形成有機的統一。」


  「材料運用之上,就是風格的形成。將單一的動機、材料加以充分的發展,使其以不同的形態、性格、色彩、角色貫穿於全曲,從而在聽覺上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是一部優秀作品的必備要素。僅僅把相似的織體和音程「畫」在譜子上,或是讓紛繁複雜且彼此間缺少聯繫的材料星羅棋布地散落在結構中,這些做法很難使聽眾記住一部作品。」


  「克利斯朵夫《英雄》交響曲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只用了四個音就發展出一部四樂章的交響套曲,無論每個樂章各自有怎樣的性格、主題,結構間的張力何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4音動機始終深入人心。」


  「這也給我們深刻的啟示,在設計材料時中抓住主題,並使其在整個作品的發展中不絕如縷,是音樂風格形成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我們後來的這些創作者們,都應該好好品讀偉大作曲家的經典之作,學習其中的精華,最好做到引為己用。」


  「最後一個問題,我們的創作,為誰而寫?」


  「相信這也是困擾我們創作者們的一個大問題,創作時是否要考慮聽眾的接受度?我應該為誰而寫?」


  「我認為,創作者一定要為自己血液中的激情而創作,因為這才是你最本真的、最能夠做好的東西。」


  「我不會去考慮聽眾的感受,因為這實在太難了,每個人的喜好都不一樣。我在創作時,只去考慮我想要表達的東西。當然,我也會考慮創作目的,如電影音樂、電視劇音樂、各種場景音樂等,必須讓音樂符合目標的需求。這些音樂,就不能隨心所欲的進行創作,可以當成是做作業。」


  「絕大部分音樂,一定要為自己的內心而寫,為自己的idea而寫,而這個idea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有神而無形的,為這個idea 寫出源於你內心東西,這樣才能賦予音樂靈魂。」


  「我們一定不能讓當代的音樂創作只存活在專業的院校里,成功的作品一定是讓不懂何為音程、何為和弦的人都能全神貫注的聆聽。這就要求我們有一個大家都能夠理解的idea,然後為它設計出合理的結構、音響。」


  「綜上所述,創作者要為創作意圖而寫,在一個具有共性的想法,創作意圖上,做合理的安排、布局、設計,充分的將其以音樂的形式展現出來,聽眾自然能夠接受並被音樂所吸引。」


  秦放歌在那侃侃而談的時候,學生們聽得格外認真不說,家長和老師們,也都聽得相當的投入。因為他們也都明顯聽得出來,秦放歌講這些,都是特別有實際意義的,並非是無的放矢。都是針對學生創作中的「思想問題」而講的,先解決了這些思想上的包袱,弄清楚了前進的正確方向,後面的學習就可以事半功倍。


  他在這滔滔不絕就講了一個多小時的「大課」,也讓學生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滕舒婷這個助手也不是那麼盡責,都沒說幫著總結下什麼的,倒是她的和聲老師吳亦芬,也是著名的「秦放歌吹」,經常上央視音樂頻道,各種變著花樣誇秦放歌的。


  秦放歌在海外的那些演出,都是請的吳亦芬教授當解說嘉賓的。


  吳亦芬教授心善人好,對秦放歌和滕舒婷她們更是格外關心,她這和聲教授的水平也不是蓋的。


  最後也是吳亦芬教授,為秦放歌的這節大課做出了總結,他自己不好意思太過自吹自擂,但在吳亦芬看來,這是秦放歌太過謙虛的緣故。


  她們這些當老師的,就沒那麼多顧慮,這些總結,其實也是她們作曲系老師對學生們的殷切期望,在這點上,秦放歌和吳亦芬她們這些老師都是一條戰線上的。在這時候,秦放歌根本就不一位學生,而是一位「音樂教育家」,從他開辦大師班起,就是這樣的定位。吳亦芬也根本不覺得誇張,她甚至覺得秦放歌的才華,其實還是被大家低估了太多太多。或許是因為大家其實內心深處,見不得太過有才華的人,所以,下意識會覺得很浮誇,有沒有那麼厲害等等的想法。


  吳亦芬教授是最早那批仔細鑽研和分析過秦放歌作品的人,這其實也是她的本職工作,她是作曲系的和聲教授。吳亦芬教授,把秦放歌的作品當成是教材,布置作業給作曲系的學生們完成,讓他們深刻理解和學習他作品中和聲創作的各種技巧。


  「秦老師希望你們做到的,不僅僅只是創作技術的提升,更要對創作理念進行升華。深厚的技術功底,豐富的文化知識積累和沉澱、開放兼容的創作理念,以及運用技術手段表現創作意圖的能力,是一名成熟作曲家所必備的素質。也是你們年輕一輩創作者們,需要在學習與實踐中不斷積累、思考和探索方可獲得的能力。秦老師能教給你們的,也只有方向和方法,具體如何去實現,怎樣進行創作,還是需要大家努力鑽研,勤奮練習,不要害怕吃苦,也不要覺得枯燥厭煩,只要我們肯付出努力,自然會有相應的回報。」


  「在創作方面,秦老師絕對是我們大家學習的典範,據我所知,他每天不管多忙碌,都會堅持進行創作。他創作了這麼多的音樂作品,除了超人的天賦外,勤奮努力最是我們需要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