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鬼谷遺書
「難道是它!」聞言,宇文辰逸反應了過來,摸出懷中的錦囊,取出古卷,雙手遞給張子祥,弱弱的問道:「真人,你看個這是不是鬼谷遺書。Ω」
張子祥不僅精於道術,道學上的見識更是高絕,接過古卷只看了兩眼,便確定了這是鬼谷遺書,說道:「這正是鬼谷子的陰陽逆轉奇術,不過當有上中下三篇才是,其他的兩篇呢?」
「不瞞真人,我的手上只有這篇鍊氣的法門,如果不是聽你說,我根本不知道這就是鬼谷遺書。」宇文辰逸當下便將獲得這篇殘卷的來龍去脈跟張子祥說了。
張子祥聽后,欣然笑道:「你的造化當真不淺,那鬼谷子乃春秋時的一個奇人,世稱王禪老祖,曾觀天地開闢,知萬物之造化,見陰陽之終始,有通天徹地之能,兼顧數術學問,古往今來無人能及。」
當時諸候紛爭,天下不安,正值英雄豪傑建功立業之秋,有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四人,先後拜於其門下,求其傳授「兵家秘訣」,以平亂世。
鬼谷子察其先後,度權量能,根據四人短長,分別加以傳授權謀、技巧和形勢,這四人學成之後,皆各有建樹,成為名震天下的名士。
不過,這兵家秘訣實為四篇,除了「權謀、技巧、形勢」之外,尚有「陰陽」一篇,分為上中下三冊,其中包含凝神練氣,御器通靈,化神歸元。
據說修成之後,不僅舉手之間便有雷霆之威,更可逆天改命,活上千年不死,飄然於芸芸眾生之上,為鬼神所忌,天道所不容。
因此鬼谷子並沒有讓這篇奇術流傳於世,而是將其封印在了崑崙仙山的某處,千年來無人知曉,近年來,倒是偶有傳言,說其已經現身江湖,不想卻是真的。」
宇文辰逸震驚之餘,心中仍有些疑惑,開口問道:「既然沒有流傳於世,那真人又是如何知道這篇古卷,便是鬼谷遺書?」
張子祥笑道:「我教先祖張道陵在成道以前,曾在崑崙仙山偶遇過王嬋老祖,其當時已經四百多歲,仍是鶴童顏,如南極仙翁一般,飄然若仙。
遂與他討論修真之道,我天師府之修心法門以固本培元,溫養先天之精為本,而王嬋老祖則認為順則凡,逆則仙,講究逆反陰陽,從「逆」的方向上奪天地之造化,凝練三寶,即精氣神。
兩人辯論數日,互相驗證,最後認定陰陽之道,不論正反,只要修鍊者天資高絕,道心堅定,皆可殊途同歸,修成大道,道陵先祖為此專門記錄過王嬋老祖的心得,期望後世子孫,能夠觸類旁通,因此我天師府歷代天師皆盡知曉。」
宇文辰逸和肖文鋒聽得心神激蕩,這兩人可都是名傳千古的道家高人,世人皆以為得道成仙,無不頂禮膜拜,奉為「神仙」,此刻聽得張子祥娓娓道來,如何不心生神往。
想到鬼谷遺書,宇文辰逸心中又是激動,又是遺憾,激動的是得到這樣一本失傳千年的奇書,遺憾的是修習此法后,與天師府失之交臂。
就憑張子祥以五雷神霄**,一掌擊退雲中月的本事和仙家一般的氣度,已經讓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敬仰萬分,只恨不能拜在天師府門下。
當然,他不知道的是,天師府近百年來也是人才凋零,張子祥為百年之中僅得一見的奇才,不論武學,還是道學皆是無所不通。
張子祥眼見門下子弟青黃不接,也是憂心忡忡,暗中也在物色資質上佳的人選以便傳下衣缽,而且天師府有一個規矩,就是只傳張氏子弟,外人想入教門,必須改名換姓。
張子祥本是受故友之託,前來渡化宇文辰逸,見他既已修習了鬼谷子的逆轉陰陽之術,只得作罷,說道:「此處不是說話的地方,貧道先給你們驅除了咒術。」
言畢,運起道家玄門之術,給兩人驅除了體內的追魂咒術,此時天色漸明,雨也停了下來,張子祥見狀,又道:「你們先跟我去長安,到了那裡再作計較。」
兩人全憑張子祥的搭救才逃脫大難,心下既存感激之情,又心懷尊敬之意,一切自是沒有異議,拱手行禮道:「一切全憑真人做主。」
從山神廟出來,張子祥袖中取出兩張符籙,手上捏了一個法訣,嘴裡敕道:「御風踏雲,五鬼搬運,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兩張符籙閃出淡淡的青光,嗖的一下便貼在了兩人的腿上,兩人立時感覺到渾身輕飄飄的,似乎有使不完的勁,不由大奇,問道:「真人,這是什麼符咒?」
張子祥笑道:「這是神行符,十個時辰之內,可以使人氣力旺盛,腳步如飛。」
肖文鋒聞言,興奮得一蹦三尺高,嘿嘿一笑:「我試試!」話剛出口,人已甩開大步,一溜煙的往前飛奔了出去,轉眼便不見了蹤影,度比之汗血寶馬,亦不遑多讓。
宇文辰逸看得目瞪口呆,一臉驚異的說道:「真人的符咒之術,真是神妙無方,晚輩實在是佩服之至。」
天師府本就是道家符籙派的代表,所化符籙不僅可以消災解厄,亦可驅神役鬼,變化無端,歷代天師常開壇做法,祈福消災,在朝野擁有很高的聲望。
張子祥更是深諳此道,朗聲笑道:「你也試試吧,如果走得快,明兒一早便可到達長安。」
宇文辰逸應了一聲好雙腿微一用力,人已經往前沖了出去,只覺得耳旁生風,身邊的樹木一排排向後倒退,小鎮村莊晃眼即過,當真是快若駿馬。
一連奔跑了幾個時辰,腿不軟,氣不喘,絲毫不見疲態,心裡美滋滋的,別提有多開心了。
回頭再看張子祥,見他一不念咒,二不施法,只是施展輕功,不緊不慢的跟在自己身邊,好似閑庭漫步一般,悠然自得,心下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心中暗襯:有這等絕世高手在身邊,何不向他請教修行的問題,若能被指點一二,必定受益匪淺,可以少走很多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