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黃老爺
李元也是認真想過了,自己在街市上說一輩子書,每日吆喝的累死累活的也賺不了幾個銅錢,那還不如到權貴府中去給那些個大老爺專門說書解悶呢。
這要說起來是某某府里的首席說書先生,不是比那街頭賣藝的雜稱要好聽的多?再說,這老爺一旦是高興了什麼的,多打賞幾個錢,那也比在外面風吹日晒的要好的多。
見著這老爺一副溫和的鄰家老爺爺的樣子,想來也是一個好脾氣的主顧,李元的第一個大老闆人選就是定在了他的身上:「不知這位老爺尊稱是什麼?」
聽見李元那隨口問答的語氣,站立一旁的沐公公眼神瞳孔微微一縮。然而朱元璋卻是不以為意,想著自己的朱姓是有些太大了,怕嚇著人家,便也是隨口答道:「免貴姓黃,哈哈,以後你叫我黃爺爺便是。」
「那不行,規矩自然是要有的,以後就叫你黃老爺。」
對於自己以後的大主顧,李元是不敢輕易得罪。而朱元璋對於名字稱謂倒也不是太過在意,在李二大吃大喝時,一邊問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呵呵,黃老爺你也別太生分了,以後就叫我元寶就是,我家裡人就是一直這麼叫我的。我家中的話,還有一祖母,父母也健在,不過他們不是雙親,我親生父母早已離世了……」
聽著李元繪聲繪色的說著家中瑣事,朱元璋一直都是耐心聽著。聽說他家裡一直都是早婚晚育,堂中祖母都已是八十餘歲了,然而第三代的孫子還不過成年。
一問一答,待李元吃飽飯食,他也是把著家中事理都給交代清楚了。本來府中長工,老爺哪裡不會了解一下其家中情況的?
李元也不以為意,一五一十的都給說了,見著朱元璋興緻正濃的樣子,喝口茶潤了潤嗓便是開口道:「記得上回你聽著黃容拿來打狗棒,洪七公與歐陽鋒大戰,黃老爺就是再沒有來聽過了。那今日我們就是從這裡說起……」
人影如織、小販叫賣聲絡繹不絕,這處人間盛景構成了俞加繁華的金陵城。在喧鬧的街市之中,高大寬闊的韓國公府錯落於其中。
相比于于外面街市的喧鬧,此時的韓國公府內的吵鬧聲也不會低到哪裡去,因為韓國公的浩明婦人得了老爺的指令正帶領著全家老小、奴婢奴僕、長工短工們一起徹底打掃起了府邸。
以府中的喊鬧之聲做為掩護,地下幽靜的密室內,一襲白衣顯得儒雅無比的太子朱標端然坐上首位,下方左右則是一臉怒容的胡惟庸與一直閉目養神,臉色淡然的韓國公李善長。
本來他們也是在商議著阻止武臣持續壯大的要事,雖然朱標並不排斥於武將,但是相比於前幾年的亂世,預防叛亂時刻要用軍隊將領去各州縣鎮壓坐鎮,現在這樣的太平盛世,武將的勢力擴大顯然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就是知道自己將來接過的可能是一個被朱元璋治理好的太平盛世,所以朱標也是更加傾向於用文臣治世。
太子也是能夠從每日朝堂之中看出朱元璋維持住的文武微妙平衡,在佩服之時他也不禁心憂待父皇百年之後自己是不是能夠壓製得住那群嬌縱的各公侯。朱標給自己制定的初步方略便是以文御武,但是也不可讓文人涉入太深,不然很有可能會造成前宋武將似被文人豢養於東京的寵物,邊軍疲敝、不能打之禍。
所以說,在朱標的想法中打壓削弱武將勢力是可以的,但也不會到了如胡惟庸說的那般,把武臣給打入十八層地獄,讓文人一家獨大於朝堂。
就於怎樣處置武將一事,朱標與著胡惟庸展開了激烈的探討,而一旁一直閉目養神的李善長對於堂中吵鬧沖耳未聞,一直都是閉目養神著。
突然,有親信侍衛來報,說是密碟探查之中發現朱元璋於酒樓召見了一個平民百姓,而那小子卻是楊林的未來女婿,一時間這廳堂就無比安靜了下來。
難道就真如劉基派楊林來所說的,北伐勢必要進行,他們這般的抵抗鬥爭只會把著整個文官勢力帶下深淵?不,不可能!
當今陛下絕不會向任何人低頭,胡惟庸當然也是清楚明白的。換一種迂迴側面的方式,也不難讓朱元璋看到武將壯大后如唐時藩鎮的禍亂,想來他為了子孫後代的著想,也未必不會不取消北伐,或者是將這一部分的權利交給文人,以做牽制武臣之必須。
但是朱元璋單獨召集了楊家的女婿是怎麼回事,這楊林可是劉基一派的中堅力量。雖然說此時的浙東勢力已經是被淮右給壓制住了,其中的首領劉基也是成了一個失敗者。但是對於這誠意伯料事如神對於事物的發展軌跡把握之准,就是一向心傲的胡惟庸也是不得不服氣的。
與著座上太子對視了一眼,兩人都是能從對方眼中看得到一絲慌亂與心憂。朱元璋決定的事是不容更改的,他為了目的的達成也不惜會拿起大刀掃除擋在前腳的阻礙。而文臣自淮右與浙東互相暗鬥,為了徹底打壓劉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他們也是有些傷了元氣。
一旦讓朱元璋決定拿文人開刀,而在朝堂上爭相跳腳活躍無比的除了是淮右派系的官員,那還能有誰?一旦要是受到來自於皇權的嚴厲打擊,淮右文官也不知要幾時才能夠恢復實力了,這樣來說反而是有些得不償失。
胡惟庸一時無言,而已經決定退休不饞和政事的李善長又未發一眼不表明自己的任何觀點,身為文人推舉出來的臨時首領,朱標也不得不有所決定了。
「父皇於酒樓公開召見於楊家女婿,想來也是有可能是給我們敲響警鐘的意思。知父莫若子,既然北伐勢必進行,那我們也不可反對而要順應潮流行進,盡量的多爭取一些節制於北伐諸軍的權利,兩位大人以然否?」
既然太子朱標已經是有所決定,還有些搖擺的胡惟庸也只能夠服從,而一直都是隨波逐流不表明態度的李善長也不會有反對的聲音傳出,兩個於淮右的領軍人物代領整個文官勢力沉默著表示了附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