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截教之火靈門徒> 第四十二章 臨別語師生對策 書院中天人分說

第四十二章 臨別語師生對策 書院中天人分說

  時光匆匆,一過就是一十八年。


  孟軻在孟母含辛茹苦地養育之下,早已長大成人。在老師門下的學習也成績斐然。


  此時正是學風鼎盛之時,尤其是在齊國,齊王為彰顯其求賢若渴的姿態,也是為了為齊國培育人才,設立了稷下學宮。齊王還授予其中多名優秀的學者上大夫的俸祿,允許他們「不治而議論,不任職而論國事」,風氣之開明,更是亘古未有。


  孟軻學已有所小成,決定辭別家鄉,四處遊學增長見聞。


  臨行之前,他的老師孔伋特意找他談話。


  孟軻行則有距,坐則必直,孔伋點點頭,這弟子是門人之中的翹楚,如今書本之事已經教授完畢,剩下的,就要靠自己了。他的祖父孔子也是這麼做的,在無數年的飄蕩之後,嘗盡酸甜苦辣,最終才完整了自己的學說,開啟了儒家的先河。


  孟軻有此想法,也是受了先賢的啟發。做老師的自然要答應。


  「孟軻,你如今要四處遊學,老師自然歡喜。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先賢也是周遊列國,聽樂觀禮,最終才學有所成。然遊必有方,你可有什麼已經確定的目的地嗎?」


  孟軻不敢放肆,緩緩道:「學生想去那齊國遊歷,見識百家之學,弘揚我儒家之說。」


  「你有此心,深得我意。先賢曾西入周室,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觀帝王之治。博採眾長,成一家之言。但你要記住,世間千般光彩不一而足,莫要被迷亂了本心,背離自身之道。少年人要自律自省,守持正道。」


  孟軻行了一禮:「學生謹記教誨。」


  孔伋捻著頜下微須,又說道:「我有一問,百思不得其解。你可試思之:先賢有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又言道,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先賢的意思,似乎人性本身搖擺不定,且向惡者多,向善者寡。人性之本,究竟為何?」


  孟軻聰明伶俐,對先賢的典籍早已爛熟於心,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先賢一生在外飄零,所見人物既有升斗小民,也有諸侯將相,塵世中翻滾掙扎,皆有所求,皆有所欲。名利最是動人心魄,就是先賢也不能免俗。但看如何取捨,求仁得仁,求智得智。人性本是善惡難斷,故而先賢未曾明言。」


  孔伋笑而不語,注視了孟軻許久,才緩緩言道:「你的回答,對,也不對。你還未曾見識過百樣人物,所以只憑先人的記述來回答這個問題,倒也不能算錯。先賢有言『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此方不僅是去向而已,更重要的是有所思考,有所探求,而非盲目而行。去吧,向先賢行禮之後,再向你母親好好辭行,那稷下學宮人才濟濟,正是少年人求學的好去處。」


  孟軻點頭,那高堂之上懸著孔丘的畫像,這也不是什麼規矩,只因孔伋是孔丘之孫,故而若要學孔儒,則必現拜過先祖畫像,以示尊師重道之意。如今孟軻要出門遠遊,必是以儒家弟子的身份示人,自當好好拜別開啟孔儒的先師。


  孟軻整理衣冠,挺直身板,左四右五,微曲下身,向掛著的畫像行禮。


  孟軻與孔伋都沒有注意到,在孟軻行禮的一瞬間,掛著的畫像上孔丘的形象忽然變得生動。一個虛影淡淡地從畫像上浮現,雙眸黝黑深邃,鬚髮無風自動。左手輕輕一指,一道紅光沒入孟軻的頭頂消失不見。


  孟軻身體微顫,彷彿感應到了什麼,但是行禮行到一半,決不能半途而廢。等到他完全站起來以後,在向四周尋找那一絲震動的來源,早已毫無頭緒。只覺得心中充滿了力量,渾身上下暖洋洋的。


  ————————


  魯國。


  尼山之上。


  這尼山自從出現了孔丘這樣的賢人之後,被無數人稱為一方寶地。無數求子的夫婦,都不遠千里來此參拜,只求能獲得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


  按說這尼山也不是什麼崇山峻岭,本應被遊人探索得毫無秘密才是。只是凡人肉眼凡胎,看不到在尼山頂上懸著一座寶山,形狀風景與尼山一般無二。


  這寶山高高在上,凡人的肉眼上不可及,更何況雲霧繚繞,更加無法被輕易發現。


  這座山的半山腰,有一座書院,無名無姓,十分的簡陋。書院中有一名夫子,正在靜室中休養生息。


  這夫子雙眼視線朝下,定定地出了神,半晌才收回了目光。


  「昔日你有解脫之恩,今日我還你啟蒙之恩,你我兩不相欠。日後若有因果,再從頭算過。」


  「先生。」夫子回過頭一看,正是他的弟子正端端正正地立在一旁。


  「子路,你有什麼事嗎?」


  「先生。弟子有一事不明。先生曾對弟子們說,我等師生日後將有功於天地,原本應當到那火雲洞秘境與人族先賢一樣,隱居潛修。只是大劫將至,我等都還在劫中,待了卻因果,自然得道。只是弟子還是未曾想明白,先生曾經有言`子不語怪力亂神`,為何如今卻要讓弟子們信那仙神之說,大劫之言?」


  「子路。學習應當全面而深入,舉一反三。對鬼神要敬而遠之,信其有,但不為所輕易左右。至於大劫,是天地自身演化的規律,也並非是神仙之人所能創造。儒家弟子敬天法地,大劫之事,又有何不可言之?」


  子路面色郝然。這子路雖然性格魯直,但有勇有智,尊師重道,只是時常不夠細緻,需要有人點撥才能恍然大悟。孔丘雖然經常批評他,但內心也十分喜愛他。


  子路臨死之前,還不忘先生的教誨:「君子死,冠不免」,最終結纓而死,可悲可嘆。


  子路死後,與其他弟子一同真靈顯化,與孔丘重新團聚。孔丘帶領七十二弟子在這尼山之上靜心學習探討,完善學說。


  ——————


  孟軻得到先生許可之後,向家中老母辭行。孟母雖然疼愛兒子,但也是有見識的人,只是默默地給兒子準備好一應行李,囑咐他要路上小心,並沒有阻攔他。


  孟軻雖然知禮重禮,但畢竟是少年心性,對外面的一切都感到無比的好奇,這一出門,就遇見了許多讓他大開眼界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