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 萬聖鬼節
陸離從車窗探出頭去,試圖看一看後面還剩下多少空間,可以讓自己繼續倒車。猛禽的塊頭特別大,每一次停車的時候,佔據的空間總是比別人更多一些,所以需要更加小心。
「倒退,繼續倒退。」路邊傳來了呼喊聲,指揮著陸離倒車,「還有足夠的空間,你可以倒進來。」
陸離笑呵呵地朝對方比劃了一個「OK」的手勢,打著方向盤,準確地將車子倒進了停車位里,然後熄火,走下車,對著路邊的陌生人揚聲喊道,「謝謝!」
對方爽朗地揮了一下手臂,整個動作的幅度規格就與眾不同,頂了頂耷拉下來的牛仔帽,「小事。」粗糲的聲音顯得乾脆利落,「專門到鎮子來購物嗎?家裡最好多準備一些糖果,今年估計雲巔牧場會特別熱鬧。」
這友善的提醒讓陸離暢快地笑了起來,「沒問題,絕對會做好準備的,歡迎整個小鎮里的所有孩子過來。」那豪氣雲天的口吻,成功贏得了對方的一記口哨聲,不僅僅是他,街對面還傳來了一個起鬨的聲響,「小心隔壁鎮子上的孩子們也都跑過來!」
緊接著,街道上的路人一片鬨笑。
現在的陸離,儼然是新布朗費爾斯的名人了。一來,他是鎮子上唯一一個外國來的牧場主,這一身份本來就引人注目;二來,之前力擒小偷的事迹著實是讓不少人都聽說了他的名號;三來,牛仔大會之上,雲巔牧場的展台收穫了無數好評,H-E-B超市那些備受好評的蔬菜,全部來自雲巔牧場,這樣的消息不脛而走。
這本來就是一個小鎮子,名人效應的傳播速度超乎想象。現在的陸離,走到哪裡都有陌生人會主動打招呼,蘭迪甚至調侃地說,就連奧斯汀都有陸離的傳說。沒有冷漠,沒有惡意,也沒有排斥,新布朗費爾斯正在漸漸地接納陸離成為鎮上居民的一份子。
再過兩天,就是萬聖節了。
和中/國一樣,每一年的年末,美國都將迎來辭舊迎新的時刻,先是萬聖節,而後是感恩節,然後是聖誕節和元旦,新年也就到來了。
關於萬聖節的由來,傳說最多的版本認為,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個地方的古西歐人叫做德魯伊特人。
德魯伊特人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合,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提著刻好的蘿蔔燈——在早期的古西歐沒有南瓜,他們遊走於村落間。這在當時,其實是一種秋收的慶典。
也有一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且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以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是為鬼魂照亮路線,尋找到回歸的道路。
中世紀的歐洲,曾經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歷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卻從未真正消除,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在當代的萬聖節里,還留有巫婆的掃把、黑貓、咒語等痕迹的原因。
事實上,經過數個世紀的傳播,萬聖節現在已經沒有了宗教迷信色彩,逐漸成為了一個孩子們的節日,也是年輕人化裝舞會的由頭。公共場合以及居家周圍的節日布置都是自願的,不少人都把這一天當做慶典進行狂歡,享受著萬聖節的獨特氛圍——這不是感恩節,不需要全家團聚;這不是聖誕節,沒有了宗教的儀式;這不是新年前夜和元旦,缺少了辭舊迎新的特別,這就是一個屬於派對的日子。
嚴格來說,萬聖節並不是一個節日,因為感恩節、聖誕節、元旦都是放假的,但萬聖節卻沒有。即使是學校也不放假。取而代之的是,學校會組織晚會,學生們也會不甘寂寞地自己主辦小型晚會,更為重要的是,社區之間、家庭之間也會舉辦特別的派對,化裝舞會總是最合適的選擇,一起歡慶這個節日。
現在,萬聖節更像是一個季節性的標誌,因為它意味著秋天的結束和冬天的到來,當萬聖節結束之後,這也意味著,新年就不遠了。
和其他節日相比,萬聖節的慶祝氛圍是最濃厚的。人們會按照風俗,帶上面具、穿上特殊服裝打扮成鬼怪的模樣,家家戶戶都會用南瓜挖空雕刻成為燈;而孩子們則會裝扮成為鬼怪,提著南瓜燈,拜訪街坊鄰居。
不僅如此,伴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的打扮不再局限於鬼怪,任何人都可以隨意發揮,許多地區每年都會組織舉行大型的化妝遊行活動,熱鬧非凡。
萬聖節最赫赫有名的活動,莫過於「搗蛋還是請客」,逐漸已經演變成為這一節日最具代表性的特徵。不過,這一習俗並非源自愛爾蘭,而是始於公元九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會。
當時的十一月二日,被基督教徒們稱為「萬靈之日」。在這一天,信徒們跋涉於鄉間小道,挨家挨戶地乞討用麵粉和葡萄乾製作而成的「靈魂之餅」。據說,捐贈高兵的人家都相信教會信徒的祈禱,期待因此得到上帝的庇護,讓死去的親人能夠早日進入天堂。
這種挨家乞討的傳統,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如今演變成為孩子們提著南瓜燈挨家討糖吃的遊戲。見面時,打扮成各式各樣鬼怪模樣的孩子們,揚聲發出「不請客就搗亂」的威脅,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連聲說「請吃!請吃!」同時把糖果放進孩子們隨身攜帶的大口袋裡。
如果主人童心未泯,他們不僅會使用聲音特效和乾冰機器營造恐怖氣氛,並且自己也化妝裝扮成為鬼怪,迎合當晚的氣氛,招待那些天真浪漫的孩子。很多時候,小孩一個晚上取得的糖果,往往能夠以袋計,整袋整袋地搬回家。
比起糕點來說,糖果更加易於保存,也更加易於發放,於是現代的萬聖節里,各個家庭漸漸都養成了習慣,以糖果來當做「請客」的內容。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搗蛋還是請客」,翻譯過來之後,漸漸演變成為了「不給糖就搗蛋」。
關於「不給糖就搗蛋」的傳說起源,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這個習俗來源於異教徒,他們相信鬼魂會在每年降臨人間的時候,給活著的人製造麻煩。為了保護自己不被惡靈傷害,人們穿上看起來像鬼怪的服裝,並且準備麵包、雞蛋、蘋果等食物當貢品,期待好運。
人們帶上面具,穿著迷惑鬼魂的服裝,挨家挨戶收集貢品。慷慨的人點起燈火,收到良好祝願;但吝嗇的人則會受到威脅,等待鬼魂拜訪。
所以在萬聖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大量糖果,希望可以博得一個「慷慨」的名聲,這也使得孩子們每一次都滿載而歸。
一般來說,孩子們十四歲以後就不會參加「不給糖就搗蛋」了,長大之後,糖果的吸引力就不再那麼強烈了,而且挨家挨戶地討要糖果,似乎也太過厚臉皮了。但萬事都有例外,如果願意的話,高中生乃至大學生,也會盛裝打扮,敲響陌生人的房門,討要糖果,就當做是另外一場派對。
在紐約讀書的時候,陸離前後參加過三次萬聖節,每一次都是化裝舞會,真正讓他看到了外國大學生們對派對的狂熱,還有化妝的熱情。
其中有一次,他和小夥伴們跑到了上東區的高級住宅區,敲門討要糖果,那不是享受,而是懲罰,每一次猜拳輸掉的人就要上前敲門,然後賣萌裝可愛。居住在那片區域的全部都是精英階層和上流社會的人們,即使詫異,也還是會給予糖果。
只是,場面就有些尷尬了。
相較而言,感恩節和聖誕節都是家庭的團聚,陸離的家人都在國內,在美國這片土地上,他終究無法感受到這兩個節日的精髓;而跨年夜的話,紐約無疑是全世界最盛大、最精彩的跨年場所,陸離親身經歷過時代廣場的沸騰和洶湧,那種震撼用語言難以描述,任何地方都難以比擬。
只有萬聖節,這個屬於派對、屬於狂歡、屬於孩子、屬於全世界的節日,是如此與眾不同。而且,生活在美國,萬聖節的氛圍遠遠比其他國家要更加濃厚。這讓陸離有些躍躍欲試,就好像孩子一般,期待著節日的到來。
更何況,以前,陸離沒有自己的獨門公寓,也就意味著沒有「家」,所以他只能扮演上門的那一個,又或者是參加派對的那一個;但現在,情況卻有所不同了,陸離不僅擁有了自己的家,而且還擁有了整個牧場,這將是他第一次作為主人,招待上門的孩子們,贈送糖果。
這一次的萬聖節,必然是全新的。
今天,陸離就是專程到鎮上來購物的,第一次裝扮自己的家,他準備捲起袖子大幹一場,不僅僅是更換一套衣服而已,他準備把整個牧場都裝扮起來,把牧場變成一個冒險樂園,歡迎所有的孩子——乃至成人都過來,一起狂歡。
裝扮整個牧場,這可是一個充滿野心的大工程。陸離已經開始摩拳擦掌、迫不及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