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榮城之戰(1)
榮城外是一片平原,而它的旁邊就是海洋。
現在海岸防線已經被倭國人佔領,徐輝祖必須從陸地上擊敗榮城軍才能讓海軍安然進入榮城境內。
榮城借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將港口建在了城內,城西門是海門,打開門,軍艦和商船就可以出入榮城,所以現在榮城軍佔據了很大的優勢,但大明軍從不害怕挑戰。
徐輝祖選擇了榮城十裡外的一處小山丘作為據點,因為他們再往前就是一片樹林和平原了。
這就是標準的沿海城市,還好徐輝祖擁有這方面的戰鬥經驗。
安營紮寨之後就要思考後續的行動了,這次倭國人進入榮城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就算沒有殺掉的,也全部禁止其出城,以前的榮城官員已經全部被殺害了。
徐輝祖將來自西洋的望遠鏡取下,他皺著眉頭說,「現在榮城城門緊閉,僅靠著海門來運送補給,我們沒有機會攻城,而海上他們的戰艦已經全部準備待續,我們冒然進入榮城海域很容易被襲擊。」
「那該怎麼辦。」朴付林眯著眼看著目光中只有一點點的榮城,「雖然拖下去對我們會比較有利,但長遠來看,那些被佔領區的經濟就不是輕易能夠恢復的了。」
「但有一點我們可以利用起來。」徐輝祖說,「雖然傳聞倭國士兵對榮城人民進行了屠殺,但他們想要進行整座城市的基本運作,只靠幾萬士兵是做不到的,那麼他們一定留了至少一半的榮城百姓,他們都是見證過親友在自己面前被屠殺的人,在重要關頭,他們一定會幫助我們,到時候裡應外合,我們大事可成。」
「可問題是,我們該怎麼裡應外合?」朴付林嘆了口氣,「徐將軍,我們攻城時,榮城百姓是不會立即幫助我們行動的。」
「確實,所以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方法。」徐輝祖摸了摸下巴,「能夠將這個消息傳遞給榮城內的人,還要儘可能的多傳遞。」
「將軍,名畢生小兄弟求見。」副將來到小山丘上對著徐輝祖說道。
徐輝祖一愣,他說,「請他過來。」他不知道名畢生為什麼想見他。
朱允文走了上來,他抱拳道,「將軍!」
徐輝祖將內心的想法放下,他笑著問道,「小兄弟,有什麼事嗎?」
朱允文笑了笑,「將軍,此次我見你,是來幫你解惑的。」
「解惑?」徐輝祖挑眉道,「你說說看,我的困惑是什麼,你又怎麼幫我解?」
「讓我猜猜,徐將軍現在一定很苦惱該怎麼進攻榮城吧。」朱允文笑道,「然後,你一定會想發動城裡人民的力量,但又苦於沒辦法將消息傳遞給城裡的人。」
徐輝祖大吃一驚,他訝然道,「你怎麼知道?」徐輝祖作為大明大將,早已有了喜怒不形於色的能力,但一個未滿二十的少年能說出他的想法,他又如何不驚訝。
「因為這是目前為止,最行之有效辦法。」朱允文淡淡的說,「我相信,這個辦法不光是我與徐將軍,榮城裡的倭國將領也很清楚,所以他們才會緊閉城門。」
徐輝祖點點頭,「小兄弟說的不錯,這確實是很好的辦法,但執行起來的難度,恐怕比強攻還難。。。莫非小兄弟有什麼好辦法?」
「可以一試。」朱允文說,「我們無法派人進城裡通知消息,那徐將軍考慮過嗎,我們可以讓榮城百姓自己知道這個消息。」
徐輝祖挑眉道,「自己知道?」
「是的。」朱允文說,「我們用紅色的筆寫出血書,上面書寫倭國人的罪狀,最後呼籲榮城百姓在我們攻城時給予我們幫助,這就夠了。」
徐輝祖與朴付林對視一眼,他笑著搖搖頭,「小兄弟,你想過嗎,我們該怎麼將血書交給城裡的人?」
朱允文擺擺手說,「徐將軍聽我說完,首先,全軍向前五里,前往平原紮寨,背靠樹林以防敵人的包圍,最後在進攻前一個時辰向城裡投擲血書,血書覆蓋全城,榮城居民得到了消息,倭國人的守衛也會亂,到時候我們就可以用最小的代價得到最大的回報。」
「投擲血書?」徐輝祖問道,「用什麼投擲?」
朱允文將事先準備好的一根木棍狀的東西取出來,這個木棒樣式的東西前面開了一個孔,後面則有一根引線。
朱允文說道,「這是我們家鄉一位木匠做出來的工具,它雖然小,但是將書信包裹在沙礫中,然後將這跟引線點燃,沙礫包裹的書信就會直飛入城中,在空中,因為力的作用,沙礫爆開,書信就會飄到地上,這樣造成的影響力,會更大,而且這個裝置非常容易製造,三天就能製造一根,趕製的話,十天就可以全部完成。」
徐輝祖不可置信的說,「真的能飛那麼高嗎?」
朱允文微微一笑,「實踐勝過言語,將軍請看。」說著,朱允文將木棍對著天空,然後取出打火石引燃,只聽咻的一聲,沙礫朝天上飛去,在非常高的地方炸開,一封書信隨風飄落。
朱允文介紹道,「這個設計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沙礫中的書信並不會因為沙礫的爆炸而燃燒,相反的,沙礫很好的保護了書信。」
「妙,太妙了。」徐輝祖驚嘆道,「小兄弟,你每次都能在我們需要你的時候站出來啊,這個東西的名字是?」
朱允文沒有露出喜悅的表情,他說,「就叫做衝天炮吧。」
「好一個衝天炮。」徐輝祖將朱允文手中的衝天炮接了過來,然後交給朴付林說,「趕快派人回宋城,趕工完成,我要一千支!十天,不,五天我就要!」
「好的,將軍!」朴付林拿過衝天炮朝軍營走去。
這個衝天炮是工部的工匠為慶祝兩位小公主生日送上來的玩具,朱允文覺得有趣,就詢問了這個衝天炮的製作方法,沒想到現在還派上了用場,因為這是賀禮,所以並沒有在軍營中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