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玄幻奇幻>大唐新秩序> 第一卷 燕趙多悲歌 第五章 西京變(五)

第一卷 燕趙多悲歌 第五章 西京變(五)

  平州刺史張在吉是第一個品嘗到戰勝者福利的非營州官員,隨著營州對各種物資的極大需求,張在吉的平州終於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平州上下,從官員至百姓,從行商到工匠,都在努力的忙碌著,只為了滿足營州的巨大採購。糧食、布匹、農具、瓷器,能夠自己出產的,平州就用自產物品輸往營州,各種製造生活器具的作坊不斷設立著,平州城內一個最普通的工匠都開到了月俸一貫的高價,就連那些學徒,也都有了每月百文的零花。對於那些不能自產的物資,平州方面就進行代購,開展大額轉手貿易。 

  由幽州至平州,再由平州出榆關而至柳城、燕郡的線路已經被大車輾出了一條天然的平道,張在吉組織人手稍加整飾,位於平州境內的這條商路就成為了正式官道,至於出榆關后至柳城、再由柳城至燕郡的路線,張在吉也正準備組織人手平整,為此,李誠中答允支付平州方面的修路費用達到總價三萬貫。 

  之所以如此,無他,唯缺人力耳!營州地盤雖大,近三倍於平州,人丁卻只有平州的一半。尤其是新納入掌控的燕郡和懷遠軍城,人丁遠遠達不到預期設想。燕郡丁口不過萬餘,而懷遠作為典型的軍城,城內是不住百姓的,只有城畿附近有幾千百姓。目前為止,連上柳城、燕郡、懷遠軍城及位於小凌河與五股河流域新設的錦縣,統計出來的人丁剛過十七萬之數。而且其中近半為各族胡人。胡人擅長征戰、擅長畜牧,也可以幹些重體力的活,比如到柳城東山採礦,但讓他們進入工坊中勞作。卻實在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按照李誠中的建軍思想,營州軍常備軍比例為三十比一,也就是說,什麼都不幹,整天只是訓練和待命的軍隊人數上限應為五千四百人。目前營州軍一線部隊共計兩千七百人,在訓的三個預備營為七百五十人,加上已經籌備完畢並開展訓練的一千懷約聯軍,總計達到了四千四百五十人。這麼多精壯男丁的日常所需要靠營州來負擔。讓本就不多的營州丁口更顯得捉襟見肘。好在按照懷遠密約的規定,懷約聯軍的軍費由契丹迭剌部和烏隗部承擔,也算是緩解了營州的燃眉之急。 

  截止九月底,隨著柳城和燕郡作坊的搬遷調整完畢。營州軍的冬季常服、甲胄以及兵刃產量都攀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至十月上旬,五千套冬季常服生產完畢,並立刻配發全軍,包括營州軍主力和預備營,乃至懷約聯軍都穿上了新的軍服。除了保暖、便於作戰外。整個軍伍的陣容煥然一新,列陣之時更多了幾分肅殺之氣。 

  按照李誠中的授意,除了手套、皮靴、腰帶、氈帽之外,每名官兵都配發了兩條肩章。一條縫在軍服之上,一條縫在皮甲之上。肩章上用錦線縫製了橫杠和三角星,以標明官兵的級別。當肩章下發的時候。同時也意味著營州軍的軍銜制度開始實行,更意味著營州軍向正規化進程的建設更近了一步。 

  經過改良后的營州軍軍銜制度與這個時代官階不同,這個時代的軍職銜級太過繁瑣,從最低級的從九品下陪戎副尉到最高級的正一品天策上將,足足有四十級,其繁複和瑣碎,令人頭痛不已。按照不同的銜級當然要配以高低不等的待遇,光是分出四十檔不同層次的軍餉,就足以讓所有掌管後勤輜重的軍官頭暈腦脹。更別提其中很多屬於相同銜級不同職務的情況,更有一些則光有銜級沒有職務,這樣的不匹配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亂。 

  所以在這個時代,官階與本職並沒有天然的聯繫,最好的例子就是柳城事變中的主謀者之一趙橫,他在幽州時的官階是昭武校尉,比李誠中還要大好多級,可手下沒有一兵一卒,比起李誠中這個當時的宣節校尉差得沒邊了。 

  李誠中設定的軍銜制度就是要盡量將官階和職務匹配起來,在方便後勤記餉的同時,也真正使這些官階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成為官兵們認可的一種真正榮譽,而非隨手可棄的山芋。要達成這個目標,需要在兩方面進行改革,一是減化階別,二是階別匹配軍職。 

  為此,營州軍將階別減少了一半,即去掉其中「上」和「下」的區別,只保留本階官名。比如九品軍階分正九品上任勇校尉、正九品下任勇副尉、從九品上陪戎校尉、從九品下陪戎副尉,新的營州軍軍銜則只保留正九品仁勇校尉、從九品陪戎校尉。 

  同時,軍銜還將職務聯繫到了一起,比如從九品陪戎校尉即為伍長,正九品仁勇校尉即為伙長。當然,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完全匹配,畢竟同樣的軍職並不代表同樣的資歷。比如同為伙長,甲伙長任職三年,乙伙長則從伍長剛剛晉陞,則甲伙長應為正九品仁勇校尉,乙伙長則為從九品陪戎校尉,在作戰的時候,乙伙長則應遵從甲伙長的命令。若甲伙長連續服役六年仍然達不到晉陞隊正的條件,為了鼓勵他的勞苦,也可晉陞其為從八品禦侮校尉,但本職仍為伙長。 

  有了可佩戴的軍銜肩章,除了日常後勤、訓練等方面得以理順之外,最大的好處還在於,當部隊處於分散狀態之時,士兵們可憑肩章上標明的軍銜自動聚攏,組成新的戰鬥序列,最大程度上減少了主官一死,全軍崩潰的可能性,為軍隊的持續作戰提供了極大的臂助。 

  除了軍服外,營州軍的甲胄也已經為主力部隊配齊。在營州軍主力部隊中,步卒三營(弓箭手)和騎兵營全營配發輕甲,步卒二營(刀盾手)和步卒一營(長槍兵)也全員配發重甲,中軍營的護軍都、警備都、後勤都及斥候都則依據其兵種性質配發不同的甲胄。 

  值得一提的是,虞候司後勤處兵器裝備科終於將鐵甲定型。鐵甲是為了滿足一線槍兵當面臨陣的鎧甲,甲片以大塊組成,鑲嵌於皮甲之上,在士兵前身形成上自脖頸,下至腳踝的覆蓋型明光鐵鎧,腰部和頸部以厚重的鐵圈纏繞,尤其以後腰和后脖為重,保護身體要害的同時,起著平衡重心的作用,頭盔則為整體鐵片所鑄,向下護住雙耳,內襯皮毛以適宜套戴。面部則有可活動的面具,平時轉向腦後,戰時則垂下遮護臉頰。 

  穿上鐵甲之後,士兵等於披掛了三層甲胄,內層為具有一定防護能力的士兵常服,中層則為全身皮甲,皮甲之外則為鐵甲,尤其是正面,幾乎相當於一面人形鐵盾,看上去十分駭人。這樣的甲胄防護力十分可觀,百步之外以強弓勁射也穿不透外層鐵鎧,五十步處則只能穿透到中間的皮甲,在三十步時,箭頭也只到內層軍服之上便力道盡去。李誠中試穿一回,掂量出整套甲胄的分量,約為後世三十斤左右,穿戴之後確實有著行進困難的問題,但一想到大隊鐵甲槍兵列陣向前的威勢,這些問題在戰場上便都不是問題了。 

  只不過如此一來,便需要更多的後勤士兵和大車隨軍前行,這倒是個不小的問題,為此,李誠中將後勤都從中營里單獨分立出來,成立了專門的後勤營,人員也有原先的二百擴充至五百,除了裝備的五十駕大車外,他還與張老匠一起設計出了獨輪手推車,也就是後世雞公車的樣子,並提出為後勤營裝備一百駕的要求。 

  按照張老匠的預計,到十月底可為兩都槍兵配齊鐵甲,十一月底則可為槍兵營五都全部配齊。因此,李誠中開始從全營抽選一百名身強力壯的士兵,組建直屬中營的陌刀隊和重斧隊,他離「如牆而進」又近了一步。 

  隨著李誠中的軍工大生產運動,除了平州刺史張在吉從中獲得巨大利益之外,高家、李家和王家也分別收益。 

  高家的參與主要是在海船上,第一宗貿易的收益則來自於江淮地區輸送的流民。自四月起,在六個月的時間裡,高家船隊向江淮地區跑了三趟,一共拉回六千餘流民,這些流民都被安置在了小凌河流域,開墾當地的未耕之地。李家主要獲得的是鹽的收益,他們據有河北大地上最好的鹽池,李承約本人就是鹽城守捉使,營州的用鹽主要來自於李家的供給。王家主要向營州提供絲麻和綢緞,李誠中的冬季常服所用的大量布帛都來自於他們的輸送。 

  但營州畢竟只有一州之地,人丁也才十七萬上下,當最初的瘋狂採購漸漸平息之後,三戶豪門不約而同的找上了李誠中,希望能夠開啟新的貿易渠道。李誠中在幽州的時候曾經答允過這些豪門,將來在營州開出東南西北四條商道。如今向西經平州、薊州而至幽州的商道已經成熟,向南方的海路也已經為高家獨有,現在是到了開闢北部和東部商路的時候了。 

  北部商路如今已經不是問題,懷遠條約的簽訂,讓李誠中可以將觸手深入北部契丹人控制的草原,但已經被營州初期大採購提升了胃口的這些豪門顯然目的不止於此,他們對於向東的商路抱有更大的期望——當然,這也符合李誠中本人的期望。從懷遠軍城的繳獲來看,東方就像個不著寸縷的美人一樣,正對他張開懷抱,這樣的誘惑,誰又能真正抵擋得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