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擢升
401、擢升
半個月後,就在爾朱禹萬念俱灰,等著朝廷下旨,將他這個出言不遜,公然與當今太后叫板的大將就地正法,以正典刑的時候,卻等來了一道意料之外的聖旨。
聖旨中,當今皇上,年僅十二歲的元宸,不僅沒有對他怒斥胡太后的事橫加指責,反倒大讚他一心為國,戍守邊關多年,軍紀嚴明,令南方的劉宋不敢來犯,是為國之重將。並直接將爾朱禹由南秦州四品統領,擢升為二品驃騎將軍,令其著即回京,面謝天恩。
聖旨下達之日,整個南秦州軍隊全軍沸騰。所有將士,尤其以爾朱禹率領的一族親軍,原以為此次統領冒死上疏,必會惹來殺身之禍,所以全都做好了引頸就戮的準備。
卻不料等來等去,卻等來了小皇帝表彰將軍忠勇,陞官加爵的聖旨,怎能不喜出望外?
就連爾朱禹,接過聖旨之後,也是呆怔了半日工夫,才反應過來,這件事竟然是真的。
奇迹!
他將之視作奇迹。
或許,也許冥冥中,是他妻兒的在天之靈,引他化險為夷,替他平定了此次的殺身之禍。爾朱禹這樣想。
可他不知道的是,這一切起因,其實來源於漸漸的長大的小皇帝,與把持朝政大權的胡太后之間,那隱於風平浪靜之下,卻逐漸白熱化的內鬥。
太子元宸自裕豐元年繼皇帝位,迄今已五年有餘。
古人歷來早熟,五年時光自是不短,當年那個七歲登基,接掌天下的稚童,如今早已褪了稚氣,長成一個英俊帥氣的年輕人。再加上除安思予以外的幾位帝師耐心輔佐,他聰敏睿智,才德皆備,敏而多思,更兼具接濟天下的理想與抱負。
只一點,皇帝有個致命傷——不夠隱忍持重。
畢竟,大魏宮中僅他一位皇子,又自出生時便被立為太子,自然備受寵愛關注,也養成了驕縱性急的性格。雖然後來在太子少傅安思予的指引下,太子元宸有所收斂,卻依然改不了脾氣中焦躁性急的一面,行事就難免有些浮躁。
他登基之時,尚是稚齡孩童,胡太后本就是其生母,代他輔政自然無可厚非,母子間也是母賢子孝,其樂融融。
但隨著皇帝的日漸長大懂事,皇帝性格中強勢獨立的一面逐漸顯露出來。金殿之上,朝臣向他奏稟國事,最後定奪之時,卻交由太后發號施令。
這對於一個有著理想抱負,想要有一番遠大作為的少年君王而言,無疑是件很憋屈苦悶的事。
更兼有一些忠心皇室的大臣,歷來對胡氏外戚橫行天都,把持朝政不滿,常在皇帝面前力陳胡氏惡行,說到緊要處甚至涕淚肆流,更令這位少年天子對當朝的太后與國舅的一些行徑心生不忿。
就這樣,皇帝與太後母子間的關係日益惡化,日趨緊張。
裕豐五年歲初,有臣子為討歷來向佛尊佛的胡太后的歡心,上言請修一尊通天巨佛,以宏佛法,以顯大魏國威,更彰胡太后慈悲之心。
這個提議正中胡太後下懷,於是金殿之上,胡太後置滿朝反對的大臣於不顧,直接越過皇帝,下旨准奏,並選扯天都城北,敕令大魏百姓征役無算,修造通天巨佛。
這件事,令少年君王勃然大怒。
皇帝繼位五年,雖說天公作美,風調雨順,魏國人口增加了兩成以上。但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所效」,太后歷來向佛,再加上給予僧尼的待遇極好,遂導致大魏各地山寺庵堂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建起,僧眾聚集,已逾兩百萬,佔據了魏國編戶人口的十五分之一!更直接導致國之稅收下降三成,並有持續下滑的趨勢。
人口增多,生產力反倒下滑,國庫連年吃緊,太后卻在此時不僅不知收斂,反倒不顧群臣反對,下旨敕造通天巨佛,這如何不令朝臣眾怒?
而被其所忽視的皇帝,又如何能不震怒?
於是,這對母子間,便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事情。
那是初夏的一日晌午,年輕的胡太后陪著皇帝在自己的寢宮裡小憩。眼見著皇帝睡得熟了,胡太后遂揮退了宮人,坐在案前,拿起硃批御筆,開始批閱各地官員呈上的奏報,並逐一加蓋上皇帝玉璽。
也是合該出事,那日雖是初夏時節,卻天氣悶熱,皇帝睡得滿頭大汗,突然驚坐而起,抬眼便看見自己母后坐在案幾之後,正執著御筆批閱奏報,還以自己的玉璽加蓋在奏摺上的一幕。
原本,這一幕對小皇帝而言,本已應該司空見慣。可那日也不知為何,年輕的小皇帝卻突然火冒三丈。
他蹭的一下跳下太后的御榻,三步並作兩步,上前一把便將太後手中的御筆狠狠抽走,並將玉璽一併抱入懷中。
然後,他退開幾步,狠狠地瞪著滿臉驚愕的胡太后,昂頭怒斥道:「軍國大事,應由朕親決。母后一介女流,自當母儀天下,成為天下女子之表率。如何能越俎代庖,替朕決之?」
說罷,皇帝懷抱玉璽與御筆,揚長而去。
而胡太后則面無表情,冷冷地令內侍閉了宮門,在自己漆黑空蕩的寢宮之中獨坐了一夜。
第二日,胡太后照常令人替自己梳洗打扮,臨朝垂簾。
也依然執著硃批御筆,批閱奏章。
只一點有所改變的是,胡太后批閱完后,會將奏章派人送呈皇帝,再由皇帝親自加蓋玉璽。
除此之外,太后再不像從前一般,親自過問皇帝飲食起居,照顧殷切;皇帝也除去每日必要的請安問侯,再不到太後宮中。
母子二人之間的關係,逐漸疏遠。
皇帝與太后不睦之事,也傳遍了整個前朝後宮。
而此次爾朱禹上諫的奏章,說來也巧,胡太后在批閱之時,明明不曾看到,卻在內侍送呈皇帝加蓋玉璽之時,偏巧不巧地落在了皇帝的手裡。
時值正為太后對宋國再次妥協,委曲求全而心生憤懣的皇帝,讀了爾朱禹一番慷慨激昂的痛斥太后勾結外國使臣,喪權辱國,苟且偷安的行徑之後,不僅不惱,反倒如獲至寶,讀完一遍又一遍,引為知己,親近之情油然而生。
於是,自以為找到了知己的元宸皇帝,做了一件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大事。
他連夜親擬了一道聖旨,第二日早朝之時,在未經胡太后的請准之下,令宣旨太監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宣讀了這份聖旨。
胡太后措手不及。奈何皇上畢竟是天子,聖旨已下,她再想挽回,亦無計可施。
事後,胡太后大怒,下令追查到奏章一事,卻道是宮裡一位搬運奏章的小內侍一時粗心,不小心將奏摺拂落於太后案下的坐墊之下。第二日才經由皇上宮裡派來搬運奏章的內侍發現,以為是太后無意遺下的,便一併帶到了皇帝的宮中。
此事查來查去,最後便以太後宮中的小太監被杖殺,作為終結。
至於那道奏章及裡面的內容,太后不曾過問,皇上也自不提及,遂再無人知曉那份奏章最後的去處。
只那道下令擢升爾朱禹為二品驃騎將軍的聖旨,就這般突如其來的,到了爾朱禹的手中。
爾朱禹接旨的第二日,便安排爾朱同替自己臨時戍衛南秦州,自己則與屬下親兵整肅行裝,進京面聖謝恩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