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二更

  庄亦景別有深意的問,「想知道嗎?」


  寧有光淡定搖頭,「不想。」


  庄亦景無語,「你就不能多好奇一下?」


  寧有光失笑,「為什麼我要得對他們好奇,和我有關係嗎?」


  「有!」庄亦景斬釘截鐵道。


  她這話一落,寧有光還是沒什麼反應,卻是吊足了在場另外三人的胃口。


  尤其是夏緋,飛快的問出聲,「徐渭和有有有什麼關係?」


  寧有光微愣,「徐渭?」


  庄亦景哈哈笑,「想起來了吧?」


  寧有光點頭,「嗯。」


  庄亦景見她想起來了,就沖她擠眉弄眼后,沒在說什麼了。


  莊家雙胞胎還好。


  夏緋卻好奇的抓耳撓腮,「你們打什麼馬虎眼呢?徐渭和有有有什麼交集嗎?」


  年少的追求者,這種關係……寧有光當然不會說。


  庄亦景也覺得不好說,於是就笑著搖了搖頭,「他是我們的老同學。」


  夏緋半眯起眼,「就這?」


  她是半點不信的。


  如果徐渭和有有是老同學的關係,庄亦景絕不可能會這麼大驚小怪的。


  畢竟今天到場的人中,是有有老同學身份的,就算不多,也絕對是能逮著幾個的,根本沒什麼特別的。


  可是這兩人咬緊牙關給她打馬虎眼不說實話,她也著實問不出來什麼。


  就在夏緋心思百轉間,今夜慈善活動的重要環節開始了。


  她也沒心思繼續猜徐渭和寧有光的關係了,轉而笑著問莊家三姐弟,「今晚我們設置了一個邀請嘉賓上台參與拆專屬畫作盲盒環節,你們有興趣去台上玩玩嗎?」


  四季藝術館今年的慈善晚宴主題是「同心同愛,美育未來」,目的是呼籲大家關注兒童問題。


  「不用了。」庄亦景說,「這種既能傳播美名,又能提高社會影響力的事,還是留給其他善良的富豪名流們吧。」


  人有錢了,就想求個好名聲,富豪名流們參加慈善的活動也是如此。


  四季藝術館的慈善晚宴活動,一向是錦城的盛事,自然也來了不少新聞媒體記者們參加。


  這種上台出風頭事兒,台下有的是富豪名流們願意去。


  「庄總好風度。」夏緋誇讚。


  「夏主席,咱們都不是外人,就不講那些虛的。」庄亦景也笑著說,「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富豪名流做慈善就是為了實現自我實現的需求,但我做慈善和他們都不一樣,既不是為了避稅,也不是為了吸引人脈,提高社會影響力,更不是為了大眾的好感。」


  她微微停頓后,繼續說,「我就是自己是個孤兒,卻有幸得到一些善良的人幫助才有今天,所以,我如今所作這些,不過是想把我曾經得到的善意分享出去,讓其他弱者也能感受到來自這個社會的善良。」


  她抬手跟夏緋碰了下杯——「敬四季藝術館年年初心不組織慈善活動。」


  接著,她一口飲盡杯中酒,豪氣的說,「我覺得慈善是人類文明發明的最好的東西之一,它讓人感受到善良與慈悲。」


  ……


  慈善捐款活動結束。


  晚宴的自由活動時間到了,夏緋又被召喚著離開了。


  寧有光這桌,庄思齊忙著拍照,庄見賢忙著刷手機打遊戲。


  閨蜜難得從京城回來,庄亦景是半步都不想離開她身邊的,同時,也想跟她說說心裡話。


  「不知道為啥,看到眼前的這一幕幕,總讓我有種微妙的割裂與違和感。」


  「那是因為你覺得慈善和華麗的晚會,衣香鬢影的場景不相符。」寧有光說。


  「你說的對。」庄亦景說,「我總覺得慈善就應該樸實點,而不是以這樣華麗的形式出現,我沒辦法不感覺它虛偽。」


  寧有光笑著說,「慈善就是慈善,形式就是形式,你把他們混為一談了。」


  「可能吧。」庄亦景失笑,「其實很多時候,我還有好多小時候的固有認知,到現在都轉不過來。」


  「比如呢?」寧有光問。


  「比如,我小時候很頑固的認為窮人就是善良淳樸的,富人就是為富不仁的,這種認知直到現在還影響著我看待他人的印象,給我造成了不少的困擾。」庄亦景一臉無奈。


  寧有光能理解庄亦景這種矛盾的心理。


  畢竟她如今的生活圈層和以前的生活圈層相差實在是太大了,這種對人的固有認識,要改變的話,不締是個顛覆性的轉變,的確沒有那麼容易。


  「我老師以前跟我說過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話。」


  「你說。」


  「她跟我說,讓我們永遠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惡。不要對任何群體存有偏見,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值得被區別對待,不是所有富人都為富不仁,也不是所有窮人都淳樸善良。」寧有光溫聲說,「她還建議我們用心去觀察社會上各類人群,她說,如果我們一旦去觀察,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表面奢侈豪放的富豪,背後可能在勤勤懇懇努力工作,做起慈善毫不手軟;表面看起來又悲慘又可憐的窮人,背後可能又懶又饞還自私自利,只想不勞而獲;同樣的,那些表面看起來優雅隨和的謙謙君子,大慈善家,很可能背後在行著極大的惡,世界複雜,人性深不可測,我們永遠都不可能僅憑一雙肉眼,就想穿越一個個肉體去見到他們的真實靈魂,唯有依據長時間的觀察,從他們的行動中窺見分毫,才有資格對其評判一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