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新機(下)
就這樣機身的研發工作陷入了僵持階段,但是胡軍那裡卻是進行的格外順利。順利的造出了一台新式的9缸發動機,但是胡軍也知道活塞發動機需要依靠汽缸的壓縮來提高氣體的壓力,但是在??空氣進入汽缸前沒有壓縮段來提高進氣??的壓力,因此當飛機高度增加的時候,進入汽缸的氣體的壓??力會跟著下降,而汽缸的壓縮比是一定的,結果就是提供燃燒??的氣體壓力會隨之下降,導致燃燒效率降低,馬力輸出也就??跟著降下來。一旦進入四千到五千米的高空的時候,發動機的輸出?會下降相當可觀。??所以胡軍就萌生了給發動機加上增壓裝置的念頭,在東北大學的師生的幫助下,胡軍成功的為自己的發動機加上了一級增壓裝置。不過為了節省材料,和方便加工,在反覆權衡之後,在後世流行的渦輪增壓方案給他們排除了。渦輪增壓裝置是把活塞式發動機的高達600-700攝氏度的廢氣引入渦輪,再有渦輪驅動壓縮裝置,來對空氣進行壓縮,但是裝有渦輪增壓器的發動機在壓縮空氣后,空氣的溫度會上升很多,使空氣的密度下降,導致壓縮效率不佳,所以必須在渦輪增壓器和節流閥之間加裝中段冷卻氣器來降低空氣溫度,防止壓縮效率降低.中冷器的結構跟散熱器差不多.冷卻后的空氣溫度下降了,密度也隨之而升高,進一步提高渦輪增壓器的增壓效果.這個中段冷卻氣器又會增加飛機的重量和發動機的複雜性,導致發動機工藝要求的提升,不利於大規模生產,所以他們採用是傳統的機械增壓裝置,通過利用發動機主軸帶動壓氣機葉片增加發動機進氣量而增加發動機功率,這樣就不用多增加一個渦輪裝置,可以節省一套葉片,這種增壓裝置技術門檻低,結構緊湊,雖然在一定的高度小,效果會變得很不理想,但是也足夠江濤他們目前的需求了。
「我說,我們可以向發動機里噴射水和甲醇的混合物啊,這樣可以立刻提升發動機的功率啊,。」有學習化學的學生提議道。雖然甲醇的熱值只有汽油的45%左右,但是辛烷值很高,抗爆性能非常的優秀,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可以贏得更大的戰場主動權。
可是但這套裝置加上發動機之後,又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問題。甲醇雖然可以提高發動機的功率,但是它還能使橡膠膨脹和腐蝕橡膠,從而破壞精密部件中的可靠性。除了對橡膠件的損害之外,甲醇也對油箱、油路鉛錫鍍層和焊接鋼管、銅、鋅、鋁及合金有腐蝕作用,這會導致作戰設備的迅速損毀。
經過反覆的討論在,這套甲醇加力裝置也被束之高閣,在江濤的眼裡,把隨時會出問題的飛機交個飛行員使用,簡直就是在犯罪。
這時候,一個機械系的學生給了江濤一個絕妙的提議—採用可變槳距螺旋槳。在這個年代流行的是固定槳距螺旋槳。這類槳的有點很簡單,就是容易加工,成本低,可靠。一般而言,固定槳距螺旋槳分為爬升螺旋槳和巡航螺旋槳兩類,爬升螺旋槳槳距小(比較平),因此,阻力較小,發動機轉速較高併產生更大推力,所以必然飛機的加速和爬升性能更好。巡航螺旋槳槳距大,阻力大,但是轉速低,功率小,在巡航中能節約很多油量。但是固定槳距螺旋槳的槳距離無法改變是個硬傷。往往只有發動機功率較小的飛機和太古老的飛機才會裝備這種槳。
現在東北大學的師生們就打算綜合這兩種螺旋槳的有點,開發出一種可以調節槳距的螺旋槳。在在起飛和低空低速段,空氣密度大,槳葉傾角小,降低轉動阻力,在高空段空氣密度小,槳葉角度變大,為飛機提供足夠的動力。
不過,當飛機的樣機加工出來以後,大家才發現理論上的東西永遠是理論上的,真正造出來才發現這架全金屬飛機仍有很大的不足之處。因為全金屬的飛機在自重上也大大的增加了,需要的動力也就更大了,而胡軍改造出來的發動機已經到達了800馬力,超越了美國在同時代大名鼎鼎的普惠公司的R-1340黃蜂發動機和R-1690大黃蜂發動機(目前系列,後期有更大馬力的),還有德國的寶馬公司開發的BMW132的常規系列。可以說是目前性能最好的9缸星型發動機。但是對已一架配備了4挺12.7毫米機槍的全金屬飛機來說,這個馬力只能讓他的平飛時速固定在430公里每小時左右,這個速度對於一向提倡高速的日本空軍來說是有些不足的,雖然通過增壓裝置使得飛機能在較高的高度保持著航速不下降,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傻子,,知道自己的飛機低空性能優越,不會腦殘的以己之短,攻敵所長的。
看來只有想辦法來減少飛機的自重了,要知道這家飛機沒有裝備武器時候的空重已經超過兩噸了,而日本在二戰時候使用的一式戰鬥機空中只不過1.5噸出點頭。
「馮先生,你說的對,咱們現在搞全金屬還是有些太快了。」江濤向著馮錦堂低頭,但是馮錦堂卻搖了搖頭,「不你錯了,咱們全金屬是可行的,關鍵是咱們可以採用重點防護的思路,把一些不關鍵的部位的裝甲給減薄,如果你真的想要追求高速的話,咱們可以吧機身的後半部分改用木質材料,在加上金屬防護就是了,你要知道金屬材質的優勢是在於高速下機身的抗過載能力更好,咱們現在的速度在只要關鍵部件使用金屬材質就行了。」馮占海點波著江濤。
「但是全金屬飛機的防護性能不是更好嗎?」江濤有些糾結,他還是更加關係飛行員的安全。
馮錦堂聽了哈哈大笑,「你指望那薄薄的一層金屬能擋住子彈,咱們主要還是靠著那些加掛的裝甲來增加防禦啊,你把裝甲卸下了,這個防禦力和木頭的也差不了多少。」
「你就拜託您了,咱們把機身一些不重要的部位改成木頭的就好了。」
「你能想通就好,這就瞧我的吧。」
馮錦堂兩個星期,馮錦堂就把改良的機身弄了出來,經過部分的改造,機身的重量下降到了不到兩噸的重量,馮錦堂還改良了整流罩,使得機身的阻力變得更小,終於讓飛機的速度在俯衝的條件下可以達到500公里每小時。機翼兩側的4門12.7毫米也為這架飛機提供了無堅不摧的火力,可以說它即將日軍飛行員的夢魘。他的代號叫做「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