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他們的野心
“那個佛光寺是怎麽一回事兒,我看哪裏保存的還不錯嘛。”我不再提起那些讓人覺得憤怒的話題,裝作不經意的提起了佛光寺。我都有點好奇,在現在這個旅遊大行其道,各地削尖了腦袋為自己的轄區找根據尋古跡製造景觀的時候,我們這裏怎麽會把那麽一個好的地方廢棄在那裏?
"你說的是那個廢棄的寺院啊。這個我還真的知道一點兒。主要是在那裏有些東西他有點兒另外的原因。“縣長見我問起這個,也不介意,就給我解釋起來。
在我的家鄉,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和尚,那就是那一位四大名著之一裏麵的絕對豬腳,唐僧,唐三藏。俗名陳褘,法號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佛經翻譯家、旅行家。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他西行五萬裏,曆時19年,到印度取真經,並窮一生譯經1335卷。
他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至天竺學習佛教。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貞觀元年),曆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遊學天竺各地,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曆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曆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明·吳承恩《西遊記》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他我倒是知道,隻是他和這座寺院有什麽關係呢?”我不明白的問道。
“正是和他有了關係,才讓這座寺院給荒廢了。”接下來,他為我講述了其中的一樁公案。
現在在宣傳也好,大家去旅遊也好,在國道的旁邊有一座唐僧寺,但在距離他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座村莊,那就是政府認可的玄奘故裏。但是在這個事情上,當地民間(包括佛教界)認為玄奘大師誕生地的地點在古滑城玄奘祠,而當時的政府認為在現在的玄奘故裏。
既然民間、教界、學界都作如此認定,何以還會鬧出“雙胞胎”呢?原來當時政府為了推動當地旅遊事業的發展,急於打響“玄奘故裏”這塊金字招牌,便投資興建了玄奘故裏,並在此舉辦了有關玄奘大師的各種研討會,為此地“正名”。同時趁玄奘大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名人之際,便將該地刻意包裝,不擇真假地推向了世界“舞台”。
盡管此後,學者專家提出了種種質疑,但這種呼籲與政府行為的強勢相比,顯然是那樣的無奈和無力!如今由當地政府推出的“玄奘故裏”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要政府收回有點難度。
而且當時為了增加說服力,把始建於唐神龍元年(705年),是唐中宗李顯(即佛光王)紀念法師玄奘禦旨修建,公元2000年重修。佛光寺原是皇家寺院,品位極高的佛光寺也給憑空移到了現在的那個所謂的玄奘故居的後院。
如此一來,真正的佛光寺就隻好放在哪裏了。為玄奘故裏讓路。正好當時這裏是鄉政府以及學校的駐地,所以,在那個原因和貧困的雙重原因之下,就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
“那你們就這樣張冠李戴?”我驚訝的問道。
"沒辦法啊,缺錢。已經是這個樣子了,大勢已成,錢都花出去了,能怎麽辦?前任做的事情,我們就是捏著鼻子也得承認,否則後果就大了去了。而且,這一次大和尚的舉動也和那一次的一些事情有關。在當時,為了借助人家在海內外的巨大名聲,把唐僧寺歸屬給了大和尚所在的寺院管轄,作為他們的下院,所以,這一次人家直接拿著那個事情族例子。要知道,唐僧寺是法相唯識宗的寺院,和禪宗是風馬牛不相及,他們也好意思?“
聽到這裏,我頓時無語了,都是些什麽破事兒啊,但是你明知道不對,還說不出來,因為人家也是為了經濟發展。但是,給了一次,就讓別人得寸進尺,現在不就是左右為難麽?
正在談論著佛光寺的由來,縣長和書記到了,跟隨著的人員帶來了擬定好的文件,向市裏求援,指名要求老師和老專家帶隊過來做調查和幫助。不但有這個,而且為了害怕擬定的文書有錯誤,還把公章都帶來了,可以就地修改和重新發文。
他們的這個舉動正和我的意思,我看著縣長和書記對我們解釋完就被先前和我討論的副縣長給拉到了一邊,竊竊私語,不用說,肯定是在匯報他的新想法,讓我們承包整個東溝,為他們解圍,至於我們承包下來做什麽,那就不是他們考慮的了。這也是現在許多地方招商引資的做法。看人,看錢就是不看項目。
得到了匯報,知道了好消息的一二把手們頓時喜上眉梢,正在苦惱中,居然在這裏發現一個凱子,那是絕對的高興,幾個人簡單的商量以後,根本就不顧我們還在一邊看著,就地開始了討論,有了結果以後,縣長出頭,就直奔我們而來。
“縣長,你們遠來是客,這裏是我家,現在正是吃飯的時候,我們邊吃邊說,安嬸已經把飯做好了。”我知道他要說什麽,直接攔住他說道。現在隻有我安叔知道這個事情,別人還都不知道呢,上來就開始商量不是太快了一點兒?
“好,入鄉隨俗,我們就打擾了。”縣長也是一個爽快人,知道今天的事情有點多,就打消了請我們出去飯店吃飯的想法,在我家裏吃一頓家常便飯也好。
說是家常便飯,其實是我們這裏的有名的"八碗四“的席麵。在過去隻有婚喪嫁娶的大日子才會有這個排場的。如今有所發展。在原有四個盤子八個碗的基礎上加一個湯,就叫十三花,二八桌的話,就是八個盤子八個碗,再加兩道湯。
安嬸做的是最為古老的八碗四,拿在過去也是有了貴客上門的時候,才會擺出來招待的,不過到了現在這個時候,吃的已經很方便和豐富,但是,做起真正的八碗四也是相當耗費功夫的,因為有些東西不是炒菜,出鍋就行,而是要經過繁瑣的工序,才能把很平常的食材做的美味無比。
“來吧,都過來吧。”老師招呼著大家,專家副館長卻得意的在一邊說道:“你們算是來著了,我問起最初的八碗四,沒想到這裏居然有人會做,那麽今天我們就嚐嚐最初的以及流行於天下最為廣泛的我們漢族美食八碗四。”
“不會吧?怎麽會這兒說呢?”有人不明白,提了出來。
“你們不知道,在很早的時候,我們這裏就是用的這個席麵,後來隨著大遷徙,眾多的客家人南遷,所以,影視習慣也帶了過去,現在大多數用碗做席麵的都是從我們這裏流傳過去的,最基本的依然是我們的八碗四。”老專家一時興起,開始給大家講述河洛美食。聽得大家食指欲動,口水連連,幸好,安嬸已經把飯菜做好,端了上來,才沒有讓大家出醜。
“兩位專家,感謝你們對我們的關心,這裏,我們幾個以茶代酒,敬兩位了。”老師和專家都不習慣於喝酒,所以,也就沒有拿酒出來,大家都是一杯茶水,用的是玻璃鋼的大茶杯。
“不要這麽說,這裏既是我學生額家鄉,在投資裏也有我第二個兒子的股份,做些工作是應當的。”老師沒有隱瞞,直接說出了原因。安叔看幾位領導有點不明白,就在一邊小聲的給幾位父母官介紹陵園的資金構成,作為政府,沒有出資,所以,隻是鄉裏的領導清楚,就是民政局長也不過是知道有這麽個殘疾的股東,並不知道是老師的兒子。
聽安叔說了原因,幾位領導更加熱情了,什麽關係都比不上有利益在,所以現在的這個地方出了老專家都是屬於自己人的範疇,看他和老師親密的樣子,也知道最起碼也是友軍,所以,領導們就打開天窗,直接的說出了一些話語。
“既然都是自己人,我們也就不隱瞞了,你們是自己做主,我們這一方麵呢,在座的也可以當的了家,那麽,咱們就直接一點兒,實話實說。討論一些東西,不管結果如何,不影響我們的交情。”
還是的佩服官員們,看看,第一次見麵,就在瞬間拉近了大家的距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接著讓副縣長開始講述關於東溝的概況和現在遇到的難題。接著就是提出了希望,縣裏希望我們能夠接手東溝的開發,做一些嚐試。這是副縣長的話。
其實也就是希望我們出錢,縣裏出政策和人力地皮,大家一起看是不是有利可圖,縣裏哪怕不賺錢都行,就是要抵製一些人的貪婪和無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