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馬超來降
敦煌的冬天是極為寒冷的,敦煌城中尤其難熬,外圍的部隊早就被徐晃收拾掉了,誰都不敢率軍出城。
馬騰命不久矣,馬文祿公開勸說馬家眾人歸降姜盛。
眾人不像之前那樣激烈反對了,但馬超還是不同意。
在大年夜的時候,馬騰停止了呼吸,從此告別歷史舞台!
馬文祿哭的幾度暈厥,張郃給馬文祿的第三封信被射進了城中。
張郃在信中寫明了,考慮到馬騰仙逝,馬家上下悲痛之中,姜盛的部隊絕不會趁人之危,等馬騰大喪結束之後再談。
如此持續了不到一個月,馬超回了信,要想他投降可以,但必須要跟徐晃單挑一次,如果徐晃敗了,姜盛要准許馬家世守西涼,如果徐晃贏了,馬家只求活命,其他一概不要。
徐晃很久沒有直接上陣了,對於馬超這樣的高手,多少有些惴惴。
徐晃的部隊都有棉衣,草料木炭儲備充足,在敦煌圍個三五個月不成問題,但跟馬超單挑如何可不好說。
徐晃沒有及時回復馬超,馬超極為焦躁,馬文祿就勸馬超:「大哥,既然決定歸順了,何必還要單挑呢?萬一敗了——」
馬超打斷馬文祿:「不可能!」
馬文祿道:「大哥如此煩躁,豈能得勝?這樣歸降,諒他姜盛也不能把我們怎樣!但要是敗了,我們可就徹底完了!」
眾人也是這麼勸馬超,但心高氣傲的馬超其實那麼容易說服的?
馬超直接單槍匹馬出了城,到徐晃大營前,叫嚷著要與徐晃單挑。
徐晃就是不應,馬超氣急敗壞,耐性磨得差不多了,徐晃才提著大斧走了出來。
馬超道:「你這縮頭烏龜終於露面了,兩軍陣前,你可敢與我一戰?」
徐晃不慌不忙,朗聲道:「馬超,不要大言不慚。既然你要自取其辱,那我就成全你!」
兩人你來我去斗得難解難分,都是拼膂力的招式,眾人看的也是為兩人捏了把汗。
百餘合之後,馬超越戰越勇,比馬超大七歲的徐晃卻有些氣力難支。
再打幾十合,估計徐晃就要落敗,馬超卻突然停了手,徐晃不解。
馬超笑道:「公明將軍武藝超群,孟起多有不及也。」
徐晃知道這是馬超給他留面子,就見好就收:「未分勝敗,孟起何必自謙呢?」
「如此,算是平手。至於這彩頭嘛……」
「折中一下,我保薦你為三品將軍,你的弟弟至少是中郎將,不知可好?」
馬超覺得條件還能接受,就道:「那就先謝過將軍了。明日午時,將軍入城接收即可。」
徐晃道:「好!請——」
兩人各回本陣,只帶來日受降。
張郃在風雪的早晨來到了敦煌城門外,他朗聲道:「晉王帳下張郃張雋義請馬文祿姑娘出城一見。」
早有士兵入內通報,馬文祿一身戎裝,站立外城頭,「張將軍喚我所為何事?」
張郃道:「那日分別,在下思念姑娘,無奈兩軍交兵,不敢相見。近日聽聞馬家要投奔晉王,在下喜不自勝,所以想與姑娘一敘。」
馬文祿羞的滿臉通紅,沒見過這麼光天化日之下表白姑娘的,她一扭頭走了。
張郃感到很沒面子,這時候徐晃在不遠處笑道:「雋義半天都等不得了嗎?哈哈——」
正說著,城門緩緩開啟,馬超當先一馬,走了出來,「徐將軍、張將軍,請入城說話!」
徐晃和張郃抱拳回禮,然後隨著馬超進了敦煌城。
進入馬府之後,徐晃提出要先拜祭馬騰,馬超答允了。
張郃也過去拜了拜,這才賓主坐下。
馬休捧了賬冊過來,讓徐晃過目,徐晃又傳給張郃。
徐晃雖說是西征大軍的主帥,但排名是在張郃後頭的,張郃是最早跟姜盛混的人,地位肯定高於徐晃。徐晃這麼做也不難理解。
賬冊無非就是記載了馬騰麾下文武官員、土地財產等。
徐晃和張郃簡略翻完之後,就算是完成了受降,天寒地凍的,也就沒有去校場接收部隊。
徐晃相信馬超是條光明磊落的漢子,也就沒做這些傷感情的事。
徐晃只帶了五千兵馬入城,張郃則只帶數十名侍衛,其餘部隊都在城外安營紮寨。
幾天後,增援的物資都運進了敦煌城,緩解了敦煌的生活問題。
閑來無事,張郃跟馬文祿天天膩歪在一起,看得出生米要做成熟飯了。
三個月後,天氣轉暖,姜盛的使者也到了敦煌,當然名義上是獻帝派來的。
「拜馬超為鎮西將軍,馬鐵為平狄將軍,馬岱為安夷將軍……」封賞比徐晃承諾的都高了一級。
詔令上還為張郃和馬文祿賜婚,這讓敦煌城皆大歡喜。
按照姜盛的統一部署,馬超留守武都,組建西北大營,目標是益州。
姜盛把野戰軍擴編,每個野戰軍擴充為六萬人,轄三個旅,馬家其他文臣武將都分散到各野戰軍擔任中高級軍官。
到現在為止,江北算是完成了統一,姜盛也已四十多歲了。
姜涵、姜睿也都慢慢大了,尤其是姜涵,已經成為一員小將!姜睿不喜武藝,獨愛文藝,也算是成長起來了。
前些年,在青州居住的唐姬被劉芊一撮合,嫁給了趙雲,她被姜盛救下之後就芳心暗許,只是姜盛從未有此想,等了姜盛這麼多年,卻等來了劉芊的大媒。
趙雲也還不錯了,人品、武藝都是一流,更是姜盛的結義兄弟,地位也是世人矚目。
唐姬嫁給趙雲之後生了一子,取名叫做趙統,也是個好勇鬥狠的傢伙,跟他爹一樣,動不動就找姜睿比武,完全不管姜睿喜文厭武。
幾年前,甄儼的妹子甄宓嫁給了徐晃,後來生了個兒子,取名徐蓋,現在也咿呀學語了。
不知不覺,大家年紀都上來了,而全國統一大業才進行了不到一半。
不過戰爭的進程已經開始縮短,由大漢科學院研製的熱兵器「火龍箭」問世,原理跟後世的火箭炮並無二致,只是「火龍箭」是用火藥反推之力發射,發揮作用的是鐵箭頭,但威力已經非同小可。
幾經實驗之後,技術已經成熟,姜盛首先安排在襄陽戰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