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你爹的陵挖不得
發現原來封土的基礎部分是近似方形,周長與漢書當中的數據相接近,大概就是兩千多米。
知道了它的長寬數據,考古同行們在發掘前首相就應該建造一個跨度不小於五百米的保護大棚,咱們多少都應該見過,發掘這些古代遺迹的時候要建造一個棚子來保護它們,如果不能建造跨度五百米的棚子,那麼想當然的挖掘秦陵就是不可能的。
眾所周知,秦陵的結構是由地表下的地宮和地表上的墳一塊構成的,我們最關注首先是放有隨葬寶物的地宮。
如果要挖開地宮,那就得先挖掉地上的墳,如果挖掉墳那既不能用炸藥炸,還不能用推土機推,更不能用挖掘機掏……也就是說,不能快挖只能慢挖,否則挖壞了文物那就得不償失了。
那麼慢慢的,一點點挖那就需要漫長得難以想象的挖掘時間,那得歷經春夏秋冬,就需要避風遮雨,就得像挖兵馬俑坑那樣先搭一個棚子,這樣既有利於挖掘又可以保護出土文物,否者即便人能夠冒著雨,頂著雪露天工作,可挖出的地宮那能禁得起這樣折騰?
這麼多年了,當然也有不少人提出解決方案,把大棚子搭得小點,能不能在封土上,也就是在墳上立幾根柱子來支撐呢?
這樣縮小技術上無法解決的這個不能建造大跨度棚子的問題,這個答案也是否定的,如果把柱子立在墳上,那柱子下面額這塊土又該怎麼挖呢?
退一萬步說,就算可以立柱子,那地宮挖出來以後到處都立著柱子,地宮完整的平面又要如何保證呢?
更何況,現有的墳地下面的土質狀況能不能支撐起這樣的柱子,這一切都沒有人知道,沒有人敢肯定,所以這就一定要建造一個跨度五百米以上的棚子。
那現在世界上有沒有百米跨度的房子呢?這我就不清楚了,不過單看跨度超過五百米的橋樑卻也不在少數,比如盧浦大橋就有五百五十米,朝天門大橋也有五百五十二米,這些數據都表明現代的技術已經具備了建造大跨度橋樑的能力。
「那為什麼不挖呢?」死小曼的話一點都不像秦老闆的女兒會說的,這讓我略凌亂,作為女兒的她問我為啥不挖她爹的祖墳?
我說如果挖掉了秦陵地宮上面的墳,那麼會產生最直接的問題就是你爹的皇陵地面的景觀就會消失了,如果秦老闆的皇陵沒有了墳堆,那可以說就破壞了皇陵的完整,人們就無法再看到完整的景物了。
畢竟陵墓在修建的時候,只考慮怎麼把墓給建結實,是不想讓後人再挖開陵墓的。
「既然直接挖會破壞景觀,在上面造棚子又有難度,那不如在陵墓上直接找墓門往下挖一個洞,一直挖,挖到地宮那不就得了么?」
這個說法聽起來似乎可行,但是咱們得考慮……地宮在哪兒呢?它又有多深呢?考古檢測的確也發現了,秦陵的地宮應該是位於墳堆頂排的下面,距離地面大概有三十五米,大小相當於一個足球場那麼大。
在史書漢灸儀中也有一段關於秦陵地宮深度的字句,大概意思是說,在公元前二百一十年,丞相李斯向秦老闆報告說,帶了七十二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都挖到了地底。
秦老闆聽了以後,下令說在旁行三百丈乃止,拋開旁行三百丈這句話的真假不說,就算地宮真的有三十五米深,那麼這麼深的地宮,咱們工人又該怎麼上下呢?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仔細一想,其實很難解決……那可是相當於十五層樓的高度,這樣的深度如果地宮四周的牆是石頭的,或者土石混合的那還算牢固還算不錯,可如果像兵馬俑坑那樣只是木牆和土牆,拿在三十五米深的地下會不會造成塌方誰也說不準。
退一步說,如果咱們給人為地給這些牆加固,那不就等於人為地改變了地宮原來的樣子嗎?甚至我們連材質都給改變了。
另外兵馬俑坑離地表只有三到五米左右,在旁邊還圍上了圍欄,不用下去也能夠看得很清楚,可是你想想看那地宮的深度可是兵馬俑的十倍以上,如果在地宮上面圍個圍欄不讓下去,難道要人們用望遠鏡往地宮下看嗎?
可如果建造一條下去的通道,那豈不是又破壞了地宮內部的結構嗎?所以這個問題也不好解決,說白了就是一個捨不得孩子套不著老虎的問題,如果不破壞地宮牆壁,那咱們根本就無法挖掘,參觀的人也無法遊覽。
如果不計算時間成本,也不考慮地宮實際的埋葬情況,更不考慮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只算髮掘面積的話,可以先跟其它數據做個對比。
比如說陝西秦景公一號大墓,是咱們中土發掘最大的先秦墓葬,它總的面積是五千三百四十三平方米,而秦老闆陵需要挖掘面積有二十五萬平方米,是前面那個秦景公的五十倍。
秦景公那墓是七六年發現的,往後十年才算清理完成,沒錯你沒聽錯我也沒講錯,特么的整整挖了十年,想想看十年時間都在那個坑裡面挖,還得做數據,做簡報,整整十年呀,能讓一個人瘋掉的……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講,也許有些像我這樣的人會覺得夢寐以求,怎麼說呢?出野外雖然風餐露宿,雖然挺辛苦的,但有一樣是我非常樂意的,那就是補助!
雖然說補助不多,但十年,加上工資再算算現在的物價,那也算不少的一筆了,更重要的是,這工作穩定得一擦,碰個這種級別的墓基本上你就不用愁了,當然女朋友什麼的也表想了,多少考古人單身不是因為自己不好,而是另一半受不了這種生離,說多了都是淚吶……
反正算下來的話,這秦老闆的陵墓就得挖四百到五百年了?再看那兵馬俑坑的總面積,兩萬零七百八十平方米,深度三到五米,這地兒陸陸續續地挖了三十年,這也就僅僅挖出了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多,一共挖了四千多平方米而已。
而秦陵的面積是兵馬俑已經挖掘面積的五十多倍數,這麼算的話,至少得挖三十乘五十,等於一千五百年,這還是在不計算深度的前提下。
再換一個簡單的演算法,如果不管墳的立方面積,不計深度只算秦陵的地宮面積,東西一百七十米乘南北一百七十米,大概等於兩萬五千平方米,那它就是秦公大墓面積的四倍多,得挖四十年,是兵馬俑坑實際面積的五十倍多要挖一百五十年。
從這幾個數據上來看,要挖秦老闆的陵的時間怎麼想都難以想象的,前幾年有個經濟學家忘記了叫什麼名字來著的,他說只要一挖開秦老闆的陵,馬上就出來幾百個億的經濟效益。
話雖這麼說,但是這上百年的挖掘成本,估計他沒算進去。
這秦陵的總面積是五十多平方公里,已經經過詳細勘探的部分僅僅是總面積的十分之一。
陵園中心部分面積大概是二平方公里,對其地下埋藏情況比較清楚的部分也只是佔了這個中心區的三分之一而已。
另外在陵園外發現的五百多座各種各樣的坑葬和各種墓葬,以及數百萬平方米的宮殿建築遺址,基本上都沒有進行正式挖掘。
兵馬俑的考古隊自組建以來,已經經歷了兩代人,老考古人大多已經退休,有的甚至已經不在人世。
已經退休的考古首任隊長袁老說過,兵馬俑和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仍然任重道遠,考古任務十分艱巨,需要幾代人幾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
我覺得他這翻話非常靠譜,說的也是實情,總之儘管有關這些數據的說法很多,到目前還沒有一個可行的結論,但不管怎麼說吧,挖掘秦陵必然是咱們凡人無法想象的漫長過程。
再就是成本,毫無疑問投資立項,挖掘秦陵這樣大規模的陵墓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將是空前巨大的,假如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持,缺口太大後續不足,那麼發掘工作根本無法啟動也更難以維繫。
現如今咱們中土平底建起一座博物館,不包括土地和搬遷按現在的造價至少也得上億,這還是被人笑話的低廉價格,至於造價高於三億的現在也早就不稀奇了,前幾年蘇州博物館請老貝設計,建築面積只相當於秦陵面積的十分之一左右,總投資就高達三點五個億。
再比如汶川那個地震博物館,光預算就得二十三個億……那挖秦陵要多少錢來著?挖好了以後,建造秦陵博物館又得花多少錢?弄好了博物館吧,你還得維護吧?那這個維護成本又該多少錢呢?
不用恐怕,這絕對已經是個難以想象的天文數字了,至於人力和物力方面那就是更難以預計了。
記得當年三峽工程文物搶救最緊張的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