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軍官
主人:「您的軍銜為少尉本次復活已使用10點功勛,現有功勛70點」
羅宇眼角略微抽搐,又一次聽著面前的527團長廖奇齡在台上宣講《國民政府自衛抗戰聲明書》,心裡不由得一陣嘀咕:尼瑪又一次的陣亡,要不要那麼快啊!而且這一次是被大口徑艦炮弄死的,該怎麼躲呢?
前排的連長饒永海,聽到聲音一扭頭,見是羅宇,就沒好氣的問了一聲:「嘀咕啥呢?」
「報告連長,我在念叨怎麼躲日本人的艦炮!」
「你這不廢話嘛,」饒永海眉頭一皺,兩眼一瞪,不悅的說道:「我說3排長,別在這裡瞎嘀咕,艦炮都在軍艦上,離這十萬八千里呢?再說了這裡是陸地上,軍艦都不能開上陸地的你怕什麼!」
「連長!這不就是念叨念叨么。畢竟咱們是在上海作戰,黃浦江有聯通上海市區和東邊的大海,萬一小日本把軍艦開到黃浦江上,對著兄弟們來那麼幾下誰受得了?」
「去去去!」饒永海不耐煩的打斷了羅宇,下令道:「我告訴你3排長,要是貪生怕死當初就不該參軍,更何況你我都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出來的,你應該記得門口的校訓是啥吧!不用我給你重複吧!要是等會上了戰場,你畏敵不前,老子認得你,老子的槍子不認識你!」
羅宇無奈的嘆了口氣,他知道現在是說什麼也沒用,沒人會相信自己的。
畢竟現今的中國雖說是打了幾十年的內戰了,但是一直都是在內陸作戰,從來沒有面對過海陸協同作戰,更別論見識過大口徑艦炮的轟擊了。
說起中國的內戰,就不得不提下中國當時的陸軍軍官培訓學校。
適時中國最早的軍校應該算是定陸軍軍官學校,簡稱保定軍校,創建於1902年,停辦於1923年,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陸軍軍校,校址在河北保定市,前身為清朝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北洋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民國后改稱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校的最初負責人是馮國璋,當時稱總辦(即校長),1906年,改由段祺瑞接任。其後,軍事專家蔣百里、第二次直皖戰爭中任皖軍總指揮的曲同豐等都先後擔任過校長。
若從民國元年(1912年)算起,保定軍校辦過九期,畢業生有6000餘人。若從北洋武備學堂算起,保定軍校訓練了近1萬名軍官,其中1600多人獲得將軍頭銜。
保定軍校主要功能為訓練初級軍官。學習期為兩年,分步、騎兵、炮、工、輜重五科,保定軍校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是參照德國與日本的軍事教育,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制訂而成的,逐步擺脫了天津小站練兵的一套舊法。學制章程參照日本士官學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學校畢業者居多。第一任正式校長為蔣百里。
其後有1906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在天津韓家墅創立北洋陸軍講武堂學員定額180名,為現代兵者研究武學之所。后各地督撫經奏准,陸續建立了南洋(設於南京)、江西、雲南、東三省、湖南、廣東等陸軍講武堂。1911年辛亥革命後繼續保留,1928年停辦。各地講武堂組織、學制等情況不一。影響較大的有雲南陸軍講武堂和北洋陸軍講武堂等。講武堂的軍事課分學科和術科。
當時,晚清編練新軍,計劃在全國編三十六鎮(師),其中第十九鎮建於雲南。新軍編練亟需新型軍官,清政府為適應這一新形勢的需要,作出統一的規定:「各省應於省垣設立講武堂一處,為現帶兵者研究武學之所。「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護理雲貴總督兼雲南藩台沈秉經向清廷奏准,籌辦雲南陸軍講武堂。校址設在昆明原明朝沐國公練兵處,佔地7萬餘平方米。1909年(宣統元年)8月15日,雲南陸軍講武堂正式開學,高爾登為首任總辦(校長)。學堂開辦之初,分步、騎、炮、工四個兵科,設甲、乙、丙三班。課程仿照日本士官學校加以調整而成,分為學科、術科兩項。講武堂聘用了一批國內武備學堂畢業生和日本士官學校中國留學生任教。至辛亥革命時,講武堂已為雲南新軍輸送中下級軍官600餘名。
講武堂從開辦至1928年的20年間,所畢業學員4000多人。
1930年,龍雲在講武學校成立滇軍教導團,龍自兼團長,除步、騎、炮、工四兵科外,增設憲兵、經理、交通三個區隊以培養專業軍官。教導團共辦三期。至此,雲南陸軍講武堂、講武學校共辦22期,包括校內舉辦的各種培訓隊、班,共培養各類軍官、軍士約9000人。
1938年,雲南講武堂按黃埔軍校系列,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五分校「。蔣介石兼校長,具體實行主任負責制,昆明分校由龍雲兼主任。依照黃埔軍校系列定為黃埔第十一、十四、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期,培訓各類學員近8000人。抗日戰爭結束后,1945年9月,第五分校奉令停辦。
狹義上講黃埔軍校應是1924年~1930年***在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興辦的一所軍校,當時校名:「中國***陸軍軍官學校「。廣義上講黃埔軍校即是1924年以後,***及中華民國政府興辦的各個軍事學校。
黃埔軍校,全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設於中國大陸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第六期有武漢分校),軍校在1924年由中國***創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是國民政府北伐戰爭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黃埔軍校於1927年改製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46年再改製為陸軍軍官學校,並於國民政府遷台時遷至台灣高雄鳳山。
自1924年6月在廣州創辦到1949年底遷往台灣地區高雄鳳山,在大陸共辦了二十三期,在台續辦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陸時期其畢業生包括各分校、訓練班在內,計有41386人。
可以說以上的3所軍事院校所培訓的軍官佔據了當時全中國現役國防軍軍官的百分之95以上。在當時因中國的新式軍事人才極其缺乏,兼之日本因其明治維新后編練的新式陸軍屢戰屢勝,軍力日漸強盛;便使得當時主持軍校創辦事宜的高層,從日本軍事院校聘請日本教官,來教授中國的陸軍軍官。
但是保定軍校只是一個初級軍官培訓學校,學制章程參照日本士官學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學校畢業者居多;
講武堂亦是學校的制度和作風都是仿效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且教官多為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少數為保定軍校畢業生。
黃埔軍校更是連使用的教材,都只是雲南講武堂使用過的輔導教材,就這還成了黃埔軍校「人手一冊「的重要讀物和教材。並且雲南講武堂的若干師生,竟成了黃埔軍校的重要教官;
而就地緣政治上來說,日本和中國是遠東爭霸的對手,根本不可能為中國陸軍培養合格的陸軍軍官;那麼由事事留一手的日本教官教出來的保定軍校和講武堂的學員,很可能只有一個合格的初級軍官的百分之70左右的水平。更別說連重要讀物和教材都只是雲南講武堂使用過的輔導教材的黃埔軍校了。
以此推論得到的結果就是當時全中國百分之95以上的現役國防軍軍官,全都是不合格的初級軍官。也就不難以想象為何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約翰·史迪威會說:「一流的士兵,二流的軍官,三流的指揮,不入流的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