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水滸新秩序> 第一百五十三章 代天牧民

第一百五十三章 代天牧民

  說明:本章的上一章在第七卷,章節名,需打開目錄訂閱。

  ……

  「大道」與「小道」之爭,

  對趙明誠、李清照夫婦而言,是足以改變其人生軌跡的大事。

  但對以天下為棋的徐澤而言,

  只能算其要處理的諸多日常事務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插曲而已。

  吩咐商社派人協助二人搬家后,徐澤便將注意力放回到了登州的正事上。

  經過同舟社共建會數年的滲透,整個登州實際早就被徐澤拿下,

  缺的只是最後一道入城接管儀式而已。

  事實證明,這個時代的大部分文官都很「明智」。

  一面是群魔亂舞、末日跡象已顯的大宋,

  一面是欣欣尚榮、正用人之際的同舟社,

  尤其是親眼目睹了在同舟社的組織下,登州數年之間的驚人轉變,

  沒人會懷疑徐澤及其領導下的同舟社,能在亂世中自保。

  這是一個很好選擇的送分題。

  當然,不排除一些人其實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擔心別人都留下來,自己卻要充當忠臣堅持離開,

  會被同舟社殺人滅口,而不敢選擇離開。

  最終的結果是,在宗澤的配合下,登州各縣政務的接管非常順利。

  四縣的官員無一人表達要走的意思,

  甚至,為了自己和同舟社日後都安心,

  這些人還紛紛派人回老家,接來自己的家人。

  而基本沒有升遷和調動可能胥吏們,則為再度找到了「組織」而彈冠相慶。

  同舟社接管登州四縣后,儘管暫時只調整了知文登縣事劉仁瞻一人,

  但釋放的信息量極大——同舟社在海外還有能夠安置升遷縣令的地方!

  這已經不是在亂世中足以自保的力量,而是足以開創一片新天地的大基業了!

  比這份基業更讓人驚訝和佩服的,是徐澤的深藏不露和剋制——

  這樣有雄心、有幹才、又有大毅力之人,絕對能在亂世中笑到最後!

  為自己在這場前程豪賭押中對了寶的官吏們,事後均是慶幸不已,

  相比起開國功臣的誘惑,宗知州逐步推出的全新官吏使用管理辦法,

  似乎,也不那麼讓人難以接受了。

  最新公布的,

  包括但不限於各級官員會被安排到同舟社海外的州縣交流任職。

  並且,明確將「改善民生」「普及教育」和「推進掃盲」等事項,作為政績考評的重要指標。

  這一點,在華夏文明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自古以來,天子都是代天牧民,各級官吏則是代天子牧民的合法代表。

  在古文中,「牧」也特指統治和管理之意。

  人是群居動物,總得需要有一群人,把更多的人組織起來,形成合力,

  以維持內部秩序、開展生產協作、應對自然災害侵襲、對抗外敵侵略等,

  組織和管理本身是沒錯的,

  人類文明就是在合作與交流中誕生,又在組織和管理中前進的。

  各自為戰的動物,個體再強大、再聰明也無法誕生高級文明。

  可天生萬民,需要一個人來統治、管理他們的理論就很有意思,

  這個「牧」字也用得極有靈性。

  「牧」者,古字形像為手持棍棒驅趕牲畜,

  本義是指放養牲口,引申指放牧的場地、郊外。

  雖然古代統治者將其賦予了管理和統治的特定含義,

  但其特義與本義之間的聯繫,是個人都明白,歷代統治者自然更清楚。

  代天「牧」民的統治者是不會真正關心民生的,

  他們嘴中的民生,也只是為了治下之民能夠生更多的利,

  以供自己揮霍,或用於戰爭、擴張等,

  就是不能用於「發展」——靜態的社會,最怕的便是「發展」。

  所以,大宋定海神針蔡京提出的「豐亨豫大」之說,鼓勵天子有錢趕緊花,可勁造,

  並不是蔡公相亂掰,是真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並符合歷史傳統的。

  此時的親民官六大職責便是:

  一為先治心,加強個人品德修養;

  二為敦教化,維護社會風氣;

  三為盡地利,發展地方經濟;

  四為選拔人才;

  五為掌管刑訟;

  六為均賦役。

  唯一勉強能與民生扯得上關係的,便是第三條「盡地利」!

  官員代天子牧一地,便「盡」一地之利,

  嗯,很生動形象地表達了統治者的心聲。

  這其實不能怪古代統治者把百姓當牲口,

  生產力極端落後的「古代社會」,

  統治者提「改善民生」的口號,就是一句不要臉的假話。

  在提一句「永不加賦」,就可以視為千古仁政;

  沒有大規模飢荒和叛亂,就可以視作「盛世」的時代,

  說改善民生,不是假話是什麼?

  所以,徐澤提「普及教育」「推進掃盲」之類,社務部眾人都很贊成,

  但提到「改善民生」,就有了不同意見。

  趙遹贊同提此口號,但不支持明確具體考績指標;

  朱武不敢反駁趙遹的意見,卻也明確表達了自己的疑慮。

  現在的同舟社雖然確實不差錢,但坐吃山空可不成,

  其人擔心日後地盤擴大,百姓增多,行政開支增加,

  會出現稅收不夠用的情況——他的意思,其實是口號都別提。

  倒是理想主義泛濫的犟老頭宗澤,對徐澤的提議舉雙手贊成。

  對趙遹、朱武的疑慮,徐澤自然不可能和盤托出自己日後的計劃,

  其人只從藏富於民,擴大同舟社治下戰爭潛力的角度說服眾人,

  至於趙遹、朱武心服沒有,只有天知道,但這條「試行」條例終究是通過了。

  相對於官員以調整「政績觀」為主,吏員則是鼓勵「學習進步」。

  在的中,

  明確提出了表現優異的吏員,可以輪崗他地。

  這一條,其實沒有任何吸引力。

  相對於流官,學識普遍要低一檔的吏員,

  之所以能熟練操縱本地政務,除了精於事務性工作外,

  最主要的就是本鄉本土,人情熟。

  調到外地,沒了親朋好友幫襯,兩眼一抹黑,

  不就真成了供上官使喚的僕役之流了?

  但,這一條之外,還有一條要人老命的喜訊——

  在同舟社海外之地,表現優異的吏員可以權代官職,

  一任考績優秀后,能夠轉正!

  是個人都明白,這種好事絕對不可能一直有,

  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必須趕早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