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鄉試二
「那慶之的學問,我了解過,在書院里的評價很一般,這一科恐怕還是個落第。他被這庶子壓著,肯定不好受。你那二嬸和宮裡娘娘的也未必會待見,到底不是親的。
他們二房往外推,我們大房豈不正好拉攏過來,為我們所用。
你在外面應酬的時間長了,生意做大了,你就有感悟了,這沒有根基不行!朝里沒有人做官也不行!
沒有官身支撐著,養的再肥,也是羔羊。」
不得不說姜還是老的辣,大老爺看問題很透徹,也很深遠。
「父親這樣說,兒子也希望他這一科能夠高中,明年再中了進士,作用就更大了。」林慕之壓下自己心中的酸澀,應和著大老爺。
……
在工部衙門的林二老爺,現在升任了工部員外郎,又是現在大熱的虞衡清吏司,掌製造、收發各種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鑄錢。現在鑄錢一事正是朝野上下最為關注和關心的。
自己自升任以來,應對得當,又有宮裡的面子,現在在工部的人緣也越來越好了。時有宴請交際,同僚、朋友應酬,春風得意。
今天林二老爺一直有些心神不寧。原因自然是自己的兩個兒子今科同時參加鄉試。
王侍郎叫了林二老爺過來,簡單聊了聊政務,話題就扯到了鄉試上面。「聽說府上公子今科的鄉試,林兄好福氣啊!」
「當不得大人的誇讚,犬子才二十齣頭的年紀,還差些火候,不足道。」林二老爺歉虛道。自己的學問仔細說來只是一般,直到二十多歲的年紀,才考取了秀才的功名。鄉試試過多次未中,後來蒙蔭了官職,就再未敢嘗試了。
「二十歲出頭?不是才十四五歲的年紀嗎?令公子於文比時展露風彩,我雖未能參加,但也是略有所耳聞的。」
王炳強侍郎與西寧侯府大少爺譚耀素有交情,譚耀現任鴻臚寺卿,掌朝會、賓客、吉凶儀禮之事。外吏朝覲,諸蕃入貢,與夫百官使臣之復命、謝思,若見若辭者,並鴻臚引奏。
譚耀多次考贊自己五弟人品才學具佳,乃嶽麓書院的佼佼者,順帶也提過嶽麓書院的林羽之,學問不錯。
這林羽之就是這林員外郎的兒子了。
「呵呵,您說的是小兒,確實是此次參加大比。」呵呵,這就尷尬了。
王炳強略一想也明白了原委,呵呵笑著說道「林兄教的不錯,兩個兒子都很有出息,真是令人羨慕啊。」
林二老爺尷尬笑著,閑聊了兩句,回了自己的衙房。
此後的幾日,林二老爺收到了很多同僚關於自己兒子的問訊、關心。這裡面大多數都是關心自己小兒子的,這讓自己很鬱悶。自己更看重嫡子,他是宮裡娘娘的親哥哥。但現在這些信號,讓自己的心有點沉重。
仔細說來,在京城這樣文武百官、勛貴世家、皇親國戚之家聚集之地,一個舉人實在算不得什麼!
只順天府三年一次的鄉試,還不算上加開恩科,一次就要生產出一兩百個舉人,更何況其他州府?一次全國性的鄉試,兩三千舉人肯定是有的。
對於在職的官員來說,區區舉人實在算不得什麼,只是仕途的一個剛剛起步。
大家的關注和好奇,卻是來源於這林府三公子的名聲。
《西遊記》奇書,至今在京城、國朝南北各地熱銷,看過這本書的何止數萬,這讀書人很少有不翻閱的。
國子監與嶽麓書院的文比,所流傳出來的詩詞名句佳作,更是被讀書人所喜愛、傳誦。
如果沒有這兩件事,在數以萬計的讀書人中,是很難有人知道林羽之的。在加之他年紀輕,就能有如此的盛名和才氣,就不得不令人另眼相看了。
簡而言之,這是一個潛力股,值得收藏、關注。
關於鄉試,京中懷著各種各樣複雜情緒的人不少。
……
而被說學業不顯的林慶之現在是懵逼的,因為他手裡拿到了今科第一場的考題。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看到這個題目的林慶之是拒絕的,哦no……
……
此題要全面理解,就要知道《孟子》中的有關段落。從文章看,「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是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問孟子自己如何儘力治國,百姓遭災時是如何儘力救濟,為什麼人口沒有增加。孟子認為只是考慮如何去救災,沒有考慮到如何不違農時去發展農業生產,應該儘快抓緊時間促進生產,讓人們過上溫飽生活。
孟子回答的全文是:只要不去剝奪農民耕種的時間,糧食就吃不完;不拿過密的魚網去捕魚,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木材有定時,木材就用不盡。這樣老百姓就感到滿足了。他還說:在五畝大的住宅旁種上桑樹,上了50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棉襖。雞和豬、狗一類家畜不要耽誤繁殖飼養的時間,上了70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
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能及時耕種,數口的家庭就不會鬧飢荒。
辦好教育,孝順父母,尊敬長者,老人就不必再為自己的生活操勞。這樣,君王就能得到人民的擁戴。
孟子這是勸說魏惠王要「施仁政,行王道」。
這一題仔細說來並不算偏,《孟子·梁惠王上》乃是《孟子》的開篇一節,應該算是《孟子》里比較精髓深刻的一篇,很有孟子施仁政的治國理念的體現。
此題卻是要前後結合,全面理解和解讀的。更兼此內還有隱藏的「止戰興農」,也是極易被人所忽略的。
「不違農時」對應的就是「違農時」,按照農時節令播種、耕作、收穫,已有定例。那為什麼孟子還要對魏惠王提及不違農時的淺顯道理?這就又要人從魏惠王所處的年代來說,不是他們不懂農時節令,而是那時處在征戰時期,突發的戰事屢屢攪擾農人正常的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