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西涼起兵
皇甫嵩命將塢中所藏良家子女,盡行釋放。
但系董卓親屬,不分老幼,悉皆誅戮,卓母亦被殺,卓弟董旻、侄董璜皆斬首號令。
收籍塢中所蓄,黃金數十萬,白金數百萬,綺羅、珠寶、器皿、糧食,不計其數。回報王允。允乃大犒軍士,設宴於都堂,召集眾官,酌酒稱慶。
正飲宴間,忽人報:「董卓暴屍於市,忽有一人伏其屍而大哭。」
王允怒:「董卓伏誅,士民莫不稱賀;此何人,獨敢哭耶!」
遂喚武士:「與吾擒來!」
須臾擒至。眾官見之,無不驚駭:原來那人不是別人,乃侍中蔡邕也。
王允叱道:「董卓逆賊,今日伏誅,國之大幸。汝為漢臣,乃不為國慶,反為賊哭,何也?」
蔡邕伏罪:「邕雖不才,亦知大義,豈肯背國而向卓?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自知罪大。願公見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續成漢史,以贖其辜,我之幸也。」
眾官愛惜王邕之才,皆力救之。
太傅馬日磾亦密謂王允:
「伯喈曠世逸才,若使續成漢史,誠為盛事。且其孝行素著,若遽殺之,恐失人望。」
王允說道:
「昔孝武不殺司馬遷,后使作史,遂致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運衰微,朝政錯亂,不可令佞臣執筆於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訕議也。」
日磾無言而退,私謂眾官說道:
「王允其無後乎!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豈能久乎?」
當下王允不聽馬日磾之言,命將蔡邕下獄中縊死。
一時士大夫聞者,盡為流涕。後人論蔡邕之哭董卓,固自不是;王允殺之,亦為已甚。
自此,王允早已不是當初的王允,霸權在身,誰有不為之心動?誠如蔡邕,與他的關係還算好的,也被他除掉。
蔡文姬一家人,自從蔡邕死後,便被世俗遺棄。
蔡氏因此一病不起,沒過幾天便離人而去,撒手人間。
而按照歷史,蔡文姬本應該嫁為人婦,卻因為遇到曹耀而一拖再拖,如今,蔡邕已死,家族沒落,對方又不見蔡文姬,自然單方面的解除婚姻。
洛陽城,如今百廢俱興,欣欣向然。
郭嘉眾人,接到長安巨變的消息,便馬不停蹄跑了過來,與曹耀商議:
「主公,接到消息,長安突變,呂布把董卓殺了,懸屍於城,董卓的部下向西逃竄,如今長安空虛,正是我們攻取長安,向西涼進軍的好時機。」
曹耀微微一笑,變不改色,似乎早已預料,誠如郭嘉荀彧之才,也捉摸不透他在想什麼。
曹耀善於洗腦,他提出的天下大同思想,即使荀彧這種深受儒家思想的他,也接受了洗禮。早已對漢室不抱希望,跟何況跟隨曹耀的其他眾人。
眾人都望向曹耀,希望他能夠給出一個決定。曹耀想了想,對眾人說:
「的確,如今確實是一個尚好的時機,但還不是最佳,所以,我們還要繼續等幾天。」
眾人不解,議論紛紛,而扎里憑藉與曹耀的關係,早已大叫起來:
「還等他個屁,大哥,給我兵馬,我去踏平長安,活捉天子。」
曹耀不顧形象,一巴掌就輕拍在他頭上,對其說道:
「如今,王允才是天下正統,他才是天子的代言人,如果我們隨你攻打,必將被天下稱為反賊,這對我們不利,所以,我們就算是裝,也要裝成忠臣。」
扎里不服,問道:
「那我們該怎麼辦?」
「荀彧,你去安排一下,派人到長安對王允祝賀,並表明願意隨時聽他調遣。王允與我還算相熟,會相信的。」
「做完這些,接下來就只有等了。」
郭嘉問道:
「等什麼?」
「等董卓西逃的部下。」
於是,郭嘉、荀彧等謀臣恍然大悟,紛紛離去。
離去之時,郭嘉順便提及了蔡邕之事,曹耀一怔,面色為難……
午後,後花園的景色分外妖嬈,蔡文姬與侍女賞花悅目。這本是一件無比開心的事情,但在蔡文姬眼裡,卻無比憂傷,不知為何。
曹耀緩緩走了過來,在她身後,沒有說話。
蔡文姬並沒有回頭,她能感覺到是曹耀來了,感時傷今得說道:
「身處亂世,可能是我的不幸,但我卻又是幸運的。」
曹耀依舊沒有說話,蔡文姬繼續說道:
「我也不知道我這樣做是對是錯,也許,我的確改聽從父母的安排,早早的嫁了,但是,我不甘心,我想想我自己的辛福。」
「那麼,請你告訴我,我這樣做,對了么?」
蔡文姬轉過身去,含情脈脈的望著曹耀。曹耀強忍住內心的情緒,看不出內心的表情。
蔡文姬等了很久,曹耀才對其說道:
「接到前線的消息,你的父親被王允給殺了,並且,母親病死……」
蔡文姬折菊緩緩落地,眼淚再也控制不住流了出來,
「怎麼可能?王允不是……也許,真的是我錯了,或許,我早一點嫁出去,就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於是,不知所措的前行。
「不,如果你嫁出去,依舊還會發生……」
曹耀大聲說道。
蔡文姬轉頭,淚水沿著下巴流落在地,說道:
「我該怎麼辦?我只是一個女人,這樣,至上我還有一個家……」
蔡文姬不在理會曹耀,消失在視野,曹耀望著,一臉惆悵。
他無奈搖了搖頭,也許,他並不該欠下這許多債……
李傕、郭汜、張濟、樊稠逃居陝西,使人至長安上表求赦。
王允說道:「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雖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
使者回報李傕。李傕搖頭道:「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
謀士賈詡卻說:「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縛君矣。不若誘集陝人並本部軍馬,殺入長安與董卓報仇。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走亦未遲。」
李傕點了點頭,遂流言於西涼州說道:「王允將欲洗盪此方之人矣!」
眾皆驚惶。乃復揚言:「徒死無益,能從我反乎?」
眾皆願從。於是聚眾十餘萬,分作四路,殺奔長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