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分科考試
看著眼前面容激動的小男孩,司馬衷也是一陣心軟,這樣大的孩子應該是在父母的庇護下快樂的成長,而他卻從小就躲躲藏藏,用自己的聰明與賈氏周旋,以前父皇鎮不住賈氏,他能有什麼辦法?還好現在還不晚,既然重生到了惠帝身上,那他所欠下的就由我來償還吧,司馬衷想道。
牽起便宜兒子的小手在後院散步,司馬衷關切問道:「遹兒,最近課業如何?」
「回父皇,何師學識淵博,所講形象易懂,兒臣不才也都弄明白了。」司馬遹謙虛道。
「嗯,謙虛誠實不倨傲,這很好。東宮生活如何?俸祿可夠花銷?」司馬衷滿意地點點頭。
「謝父皇關心,兒臣一切都好,父皇提倡節約,兒臣自然不會亂花錢,俸祿每月都有盈餘。」司馬遹答道。
「錢該花就花,打點賞賜屬官這些也都是少不了的,沒錢了別忘了父皇,只要是用在了正途,朕又不會責罵你。」司馬衷笑著說道。
「兒臣謝父皇。」司馬遹也笑了,不過眼裡噎著淚水,十年來終於感受到了父愛的溫暖。
「你在課餘可有什麼愛好?」司馬衷問道。
「愛好……兒臣……」司馬遹支支吾吾說不出來。
「直說便是,朕只是隨意問問,你別緊張。」司馬衷帶他進了涼亭,說道。
「兒臣覺得經商很有意思。」司馬遹羞愧地低下了頭,士農工商四等,商人被排在了最末等,他身為一國儲君卻喜歡商賈之事,自己都覺得對不起父皇。
想象中父皇大發雷霆的樣子沒有出現,司馬衷不僅沒有生氣,反而笑著道:「經商也不是壞事,商業運用好了也是一股不能小覷的力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你要是在商業上有所發展也是不錯的,到時候朕和你母后老了,可要向你要點養老錢,哈哈!」
「謝謝父皇,兒臣定不會讓父皇失望。」司馬遹對司馬衷一拜,鄭重道。
「好了,沒外人就不要這麼多禮,你抽空去財政部跟蒯尚書學習學習管理財政,經商方面以後朕會給你機會鍛煉。」司馬衷拉起他說道。
「諾,兒臣明白。」
聊了半日,司馬衷和司馬遹一起吃了頓飯就回去了,下午召來了眾臣,在太極宮議事。
科舉制是歷史上一大創舉,但若是發展成後世明清的八股取士,便會成為阻礙選拔真正人才的枷鎖,所以司馬衷想了個辦法,採取分科取士的辦法,招收專業性人才。比如需要財政部官吏就考算術和細心程度,衛生部就考醫術和對藥物的認識,公安部就考刑偵推理和捕盜技巧等等。
眾臣聽皇帝在上面講科舉,一個個眼睛越來越亮,能延續到後世的制度當然不一般,其所帶來的益處正是現在缺乏官吏所需要的。一個個公卿大臣心裡都暗想,回去定要催促家裡那不成器的小子勤奮讀書,當不了尚書侍郎,做個郎中員外什麼的也好啊,再整天在家斗狗遛鳥,看老子不打斷他的腿!
魏晉確實是個性張揚的時代,這和當時的制度有關係,門閥、士大夫占絕對優勢地位,不用考試,也不用謀生,除了曹操誰主政都要和他們合作。而曹操自己就是個挑戰社會制度的人,更是帶動了風氣,建安文學對大晉風骨的影響非常大。
政治的紛亂讓很多士大夫不談政治,提倡玄學,喜歡清談。這裡有真名士,也有附庸風雅的,大部分裝逼的。說白了,就是一幫子不缺錢的公子哥,有文化沒事就在一起嗑藥,泡妞,放蕩不羈,沒個正形。但是非常有選擇,正經起來也是有板有眼的,你要是一天到晚正經就被全體鄙視,哥們你是窮呀,還是官迷啊?忒俗,而且也不安全。
但是有了科舉就不一樣啦,這群人雖然懶散卻都好面子,不來考試,你是長得太丑不敢出門啊?還是你根本就是個草包,所謂書香門第的學識都是吹的?
上品貴族看不起下品子弟的學識,因為他們家族傳承數百年,書籍眾多底子雄厚,考科舉對他們來說也不算問題,下品大族則因為有了上位的機會而充滿了動力,他們都忽略了寒門,因為普通百姓識字者都沒幾個,拿什麼和他們比呢?何況他們也不允許那些身份低微的人來和他們競爭。
這也是司馬衷還沒有發展全國教育就先開科舉的原因,因為官位本來就被這些門閥世家壟斷,發展教育之後寒門就會有機會上位,他們當然不會讓這些地位低下的百姓分享他們的利益,肯定會想方設法阻止科舉制,現在他們視科舉為攀比和陞官的平台,待以後成為慣例,就算司馬衷發展教育,他們也沒什麼辦法。
在教育事業沒發展起來之前,這些門閥世家依然是人才的主要來源,司馬衷的主要目的還是提高他們做實事的積極性,你可以說科舉制度不好,就像後世說高考是一大害一樣,但是別人能考好你為什麼不能?貴族不缺錢,爭的就是個臉面。
這是事關國體的大會議,連續商討了二十多天,司馬衷和這些公卿大臣個個頂個黑眼圈,總算是把科舉所要考試的大綱定了下來,其實也就是範圍在哪些書籍,到時候考試出題就在這些書里,一些科目還要動手實踐,紙上談兵的不要。
財政部招生主考《九章算術》《周髀算經》,禮部外交方面招生主考《戰國策》《鬼谷子》,禮法方面主考《周髀算經》《禮經》,建設部招生主考《墨子》《海島算經》《四民月令》,民政部主考《周髀算經》《汜勝之書》《四民月令》,司法部主修《泰始律》,衛生部主修《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分內、外、傳染、處方四科考《難經》《針灸甲乙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
魏晉時期思想開放,這個時期的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著作豐富,個性鮮明,詩學擺脫了經學的束縛,整個文學思潮的方向也是脫離儒家所強調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尋找文學自身獨立存在的意義,這個時期文學創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服務於政治教化的要求減弱了,文學變成個人的行為,抒發個人的生活體驗和感情。
文學審美趨向重意象、重風骨、重氣韻,詩歌求言外之意,音樂求弦外之音,繪畫求象外之趣,各類文藝形式之間相互溝通的這種自覺的美學追求,標誌著一個新的文學時代的到來。
在這樣的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觀念當然不會像明清時期那樣局限於教條式的儒學,東漢末年到大晉統一之間百年戰亂,各地軍閥割據政權林立,再宣揚儒家的忠君思想,那不是打自己的臉嘛!
所以各地統治者刻意忽略了這一點,以至於其他各類學說興起,像縱橫家,墨家等學派都再度興起,墨家在巨子魯勝的帶領下也煥發了第二春。所以科舉考試除了儒家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理工類學說,大臣們也都沒有反對意見。
司馬衷也想讓寒門子弟參加科舉,但是遭到了公卿大臣們的一致反對,像衛瓘這樣的文學愛好者和嵇紹這樣品格高尚的人雖然沒有意見,但是其他官員可不跟他們一樣為國考慮,因為他們現在代表的是門閥世家這個整體,涉及到他們的利益,就是皇帝下詔令他們也會想方設法阻攔,理由多是祖制規定九品中正,寒門地位低賤不得為官,司馬衷只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