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明海商帝國> 第四十二節 龍山試驗點

第四十二節 龍山試驗點

  「這鍋下是何物在燒?」


  沈國模靠近那個陶瓷灶台,伸手過去,馬上感覺到熱氣逼人。這證實了他看到的火焰並非錯覺,而是實實在在的火焰,不由得開口向章旻青詢問道。


  「這燒的是氣,嗯,沼氣。怎麼說呢,對了,先生乘過船,行船時,竹篙撐向河底時,常常能看到河底有水泡翻起來對吧?那些水泡就是沼氣。」


  章旻青斟酌著,試著用沈國模能夠理解的話向他做解釋。


  「少爺,那些水泡要是能燒著,那在河面上點把火,不是整條河都要燒起來了?」


  一旁的七斤快嘴插口道,這其實也是沈國模想問的。


  「河底那點太少了,燒不著,要很多才行。」


  章旻青又有點頭疼了,這個原理還真是不太好解釋清楚。和眼前這些人解釋什麼發酵,解釋什麼厭氧菌,無疑是對牛彈琴,只會越解釋越亂。


  「明白了,後院那個『大罈子』就象河底那樣,你把他封住,這氣就匯聚起來了。但這些氣能燒多久?」


  沈國模到底是飽學之士,很快就想明白了過來。雖然他搞不清這是為什麼,但這個裝置的原理還是看明白了點。


  「大約能供一家人三餐之用吧。」


  能用多久,章旻青說不上來,以他的經驗,大概燒家裡的一日三餐應該夠用。


  「那以後呢?」


  沈國模追問道。


  「這事說起來就有點複雜了。一是每天這些家畜便溺、柴草之類時刻添加進去,其次,底下的一些殘渣要及時清理出來,這些殘渣可以用來餵魚肥田,三是裡面的沼液多了,可以舀出來,用來攪拌餵豬。總而言之,這是個循環往複綜合利用,自給自足的法子。」


  章旻青的這個解釋,沈國模聽得似懂非懂。比如章旻青說得餵魚,在沈國模的理解,就是倒河裡去。這個時代,可沒人開塘養魚,漁民捕魚就是在自然形成的江河湖海。至於「循環往複綜合利用」這種新詞也只能參詳個大概。而把豬的便溺弄進去,回頭再從裡面舀出水來餵豬,更是讓他感到匪夷所思。


  「這個法子是那裡得來的?可有典籍記載?」


  沈國模不認為這會是章旻青自己想出來的,小小年紀,這怎麼可能?一定是在什麼書上看來的。既然聽不太懂,還是把他看的那本書拿來,自己邊看邊琢磨吧。


  「是從書上看來的,是什麼書卻不記得了。學生前些時候生病期間,夢中得授數卷書,卻沒有名字……。」


  沒辦法,章旻青只好再次搬出天書大法,不這樣忽悠,他實在是沒辦法再解釋下去了。


  「夢中得授?」


  沈國模再次愕然,呆立片刻,木然的轉身回房去了。


  實驗既然成功了,章旻青就開始琢磨他的下一步計劃養豬養魚。


  當晚,他親自去拜訪了所里的千戶黃文東,請黃千戶到他家裡來實地觀看,商量著先在龍山所推廣這個沼氣設施。


  早就風聞章旻青得授天書的黃文東來看過之後,倒是沒太過驚奇。只是在他心裡,覺得這章旻青將來必定是個劉伯溫之類的人物,稍作猶豫,就答應了章旻青的要求。


  畢竟這事對所里來說,有利無弊。按照章旻青給他算的帳,建造沼氣設施,投入並不大,所需的瓷板和瓷管這些,他們可以請個匠人來自己搭窯燒制,無非耗費些人力。


  對所里來說,那麼多的軍戶,就是現成的免費人力。建成的沼氣設施,每年就算為所里省下一半的柴薪錢,這點投入就全回來了。


  而按照章旻青所說,這個沼氣池額外產生的大量的沼渣可以肥田和養魚,這個沼液可以養豬的話,且不說這肥田能增加多少田地產出,就以後養魚和養豬這兩項,獲得的豬皮,豬肉和魚產,也能賣不少的錢。


  這對所里來說,在這些收益里分潤一塊,可都是額外的收益,他有什麼理由去反對?沒人會嫌錢多咬手不是。


  有了黃千戶的支持,章旻青在龍山就可以放手大幹了。


  他讓章財生去負責這塊事務,並沒有去挨家挨戶的修小型沼氣,而是在龍山所的下風處選了個地方,修建一個大型的沼氣設施。


  沼氣管道免費鋪設到所里的每家每戶,需要的燒沼氣的灶台也由他免費提供。作為回報,在供氣之後,原本所里下發的柴薪錢都劃歸章旻青。


  另外,在沼氣池邊上,修建了一片豬圈,又挖了幾個魚塘。養豬養魚需要的人手,由所里按需調派,調派的人手,章旻青給他們計發工錢。


  要養的小豬,章旻青從劃歸他的柴薪錢里墊付,魚塘所需的魚苗,則去向附近的漁民收購,錢也從柴薪錢里支付。


  在將來的收益分配上,章旻青上交所里兩成,給黃千戶個人一成,其它的收益歸章家。至於章旻青給所里其它出力的人是不是分潤,分多少,這些龍山所就都不管了。


  其實,整個項目,在初期,章旻青是要往裡貼錢的。在飼養家畜形成規模效應之前,這個大型沼氣池裡原料提供是不足的,需要章旻青僱人去割柴草補充。


  好在章新甲運去錢塘和仁和的香料陸續出手,這點小投入,倒也不是問題。


  前後只用了半個月,沼氣池就建成投入了營運,一些變化也悄然的產生。衛所附近的田間地頭,過去臭氣熏人的軍戶漚肥的土坑沒有了。


  他們所有的漚肥原料都被章財生派人收走,作為交換,以後他們需要的肥料會由章家按照一比二的比例提供。他們沒交給章家一擔漚肥原料,章家為他們提供兩擔沼渣。


  原先所里的一些老弱殘軍的生計也有了保障,他們可以到章家的豬場和魚塘做工,章旻青要求章財生優先招收這些人。


  對章旻青的這個舉動最欣賞的,無疑是黃千戶。這些老弱殘軍,以往所里不但要支出一份優養米,還要想方設法的找些補貼給他們,畢竟僅靠優養米還無法養活他們。現在,章旻青的這個舉動,讓他的這個麻煩沒有了。省下的錢,那就是他的。


  目睹這些變化的所有的人,包括沈國模在內,誰也沒看出來,章旻青這麼搞的背後,還有另一層深意。


  龍山所只是他的第一個試驗點,以沼氣應用為核心形成的產業模式,在將來,會逐步變成一種農莊經濟模式,把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逐步轉變成僱工制的集體農業,將大量的人口從土地的禁錮上釋放出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