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洛陽政變始末
根據呂布的記憶,加上自己這幾天了解的三國歷史,江峰還原了董卓進京的真相:
令江峰意外的是,何進並非電視中看到的那樣無能,是一個靠自己的妹妹上位的屠夫,真論起來,倒不失為一代權臣。
那麼為什麼要說何進是一代權臣呢?
先要從何進的出身說起,何家在何進之前是在普通不過的平民百姓。多麼普通,一個事情可以說明,何進的老娘早喪,他老爹何真想要再娶一個。結果娶了一個寡婦,也就是後來的舞陽君。這寡婦還帶著一個孩子,就是何苗。何苗本命朱苗,因為母親改嫁這才改姓何。
由此可見,何家當時的身份地位,是既無錢也無權。這個重組家庭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小農家庭,地主都算不上。如果不是何皇後生的漂亮,這家人恐怕很難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但是上天給了你機會,能不能抓住又是另一回事。
那麼為什麼何進能官至大將軍,而何進的妹妹可以成為皇后?
白手起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在三國時期,氏族林立,豪門大族都是自視甚高,看不起下等人的。何家,作為平民百姓如何能分的一杯羹?
就江峰現在的記憶來看,何皇后沒有任何高明的政治舉措。唯一的戰績是毒殺了王美人,也就是漢獻帝的娘親,為此還還得自己差點被殺,幸虧十常侍求情才能免死。如此看來,何皇后絕對不是武則天那樣的巾幗女梟雄。
既然何皇后本事一般,那麼可以相見,何進此人一定有過人之處。
何皇后最後之所以能當上皇后,與誰有關?一是何進,二是宦官。
是何進將妹妹送進宮中,要知道皇后全天下只有一個,憑藉他一個平民百姓家的姑娘,爭得過那無數的名門望族?如果單純是為了改善家境,把妹妹嫁給一個地方富戶,都要比送進宮當宮女靠譜。
那麼為什麼何進要這麼做?因為何進想得不是讓家裡過的好一點,而是獲得一個機會,一個能夠改變家族命運的機會。單憑這一點,此人的眼光與膽氣就是一般人不具備的。
既然何進有這樣的動機,那麼一定不會把妹妹送進宮就置之不理,一定會想盡辦法幫助自己的妹妹出謀劃策,爭取皇上恩寵。有可能就是何進在外買通了宦官,讓宦官幫忙。
宦官的作用可是不容小視的,正是因為有宦官的幫助,何皇后才能在宮中一步一步的上位。沒有任何政治背景的一個宮女,在宮中所能依靠的能有什麼人?只能是宦官,這也是何皇后當上太后之後極力反對何進誅殺宦官的原因。
可以說在何進的早期生涯中,宦官也是他的盟友。不過何進並不屑於與宦官為伍,他想要的是融入當時的士族行列。士農工商,士族是當時最高級的階層。只有讓何家也成為士族,才能讓整個家族興旺起來,才能讓家族長盛不衰。
何進的志向,以及的他的行事膽略,怎麼看也不像一個蠢人。
不僅如此,在何進成為大將軍之後,他所招攬的人士也能看出何進並非酒囊飯袋。諸如王謙、伍孚、袁紹、劉表、邊讓、董扶、趙岐、孔融等人,都不是泛泛之輩。
再者,何進被殺之時,十常侍給何進安上的罪名是什麼?鴆殺董太后,除此之外,別無其他。說明什麼,說明何進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作風問題。殺人的時候肯定是有什麼罪就安什麼罪,只會多安不會少說。
試問,這樣一個人真的會死的如此糊裡糊塗嗎?真的會在所有人明知他必死的情況下而自尋死路嗎?
情況並非如此,實際上何進與宦官集團的爭鬥遠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簡單,。
首先,漢靈帝還活著的時候,因為何進的兵權日大,為了防止外戚專權,同時解決地方頻繁出現的叛亂問題,設立了西園八校尉。
這一支軍隊直屬皇權,與大將軍何進統領的北軍五營分庭抗禮。其中八校尉分別是:上軍校尉小黃門蹇碩,中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下軍校尉屯騎校尉鮑鴻,典軍校尉議郎曹操,助軍左校尉趙融,助軍右校尉馮芳,左校尉諫議大夫夏牟,右校尉淳于瓊。
蹇碩是八校尉統領,而蹇碩是宦官。宦官擁有兵權,這是很恐怖的事情,所以千萬不要小看宦官集團。
漢靈帝死的也快,一不留神就嗝兒屁了。漢靈帝一死,蹇碩就被架在了燒火架上。為什麼?因為他的存在是為了抗衡何進,但是繼位皇帝劉辯是何進的外甥,何太后是何進的親妹妹。這樣一來,蹇碩的存在就非常尷尬了。漢靈帝一死,他能威風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可以預見他的結局,最好的也只能是免官,
一個手握大權的人怎麼能甘心就這樣放手?人生的追求何在?況且他還是個太監,為了好日子已經捨棄做男人的權利,那人生的追求就更加有限了。所以蹇碩決定密謀誅殺何進、篡改遺詔、冊立新君。
用的計策就是將何進引誘到宮中,派刀斧手殺之。但是,這次何進並沒有上當。試想第一次沒有上當的人,為什麼第二次卻會實在同樣的圈套之下?
最終,這個計謀被何進識破,不但沒有成功,蹇碩自己反而被殺。但是,這件事情卻將外戚與宦官之間的矛盾,上升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何進打算進一步廢除宦官,將所有的宦官勢力剷除。
不過,因為蹇碩已經被誅殺,,元首已然伏誅,張讓等人又懇求何太后,何太后念及舊情不想追究。這也是人之常情,張讓等人於她有恩,這種恩情好比是雪中送炭,因此何太后的心意也非常堅決。甚至斥責何進,因為這些宦官對何進也是有恩的。
那麼看似是何進大將軍與宦官之間的較量,其實變成了何進與何太后之間的博弈。如果沒有何太后的阻攔,何進要殺十常侍就是屠豬宰狗一般簡單。
奈何,清官難斷家務事,兄妹倆意見相左,怎麼辦?即便是何進手握兵權,他能發兵攻打皇城嗎?當然不能。首先,那是叛亂,是欺君罔上。其次,他打的是自家人。
三國演義上有曹操進言獻策:「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兵乎?」
根本就是羅貫中杜撰的,曹操根本沒有獻策。為什麼?因為何進要做的是剷除宦官勢力,而不是誅殺一個宦官。宦官勢力不除,殺一個還有另一個站起來。宮中上萬的宦官,殺的盡嗎?
當時何進手下可是又不少的能人志士,包括後來曹操手下最著名的謀士,曹操的謀主荀攸。試想,這樣的人物都沒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可見何進的兩難抉擇。
何進的想法,就是逼迫何太后死心,放棄宦官。從長遠來看,宦官之禍如蝕骨之蛆,危及社稷根本,剿除宦官勢力勢在必行,何進此舉是明智之舉。但是也因為何進與太后的關係而進退維谷,在自己說服無效的情況下,只有聽取了袁紹的建議,召諸侯進京勤王。
其實,這個想法並非不能成事。何進幾乎已經成功了,而且他的行動也經過了深思熟慮,並非有演義中說的那麼簡單粗暴。
首先,奉召的幾支兵馬有并州刺史丁原,本來就是何進的心腹。濟北相鮑信,也是何進的親信之臣,要不然也不會首倡舉兵討伐董卓。還有西涼刺史董卓、北海孔融等人。大多數都是何進的心腹,只不過是在外招些兵馬以壯聲勢,說白了就是嚇唬人的。
而且,這些人都沒有進入京師。董卓被命令停軍上林,里洛陽三百里呢,丁原停在孟津,鮑信停在了榮陽。
其目的無非是想讓太後知道天下人都想要誅殺宦官,用天下人之口,逼太后妥協。何進成功了嗎?成功了。
事實上,在丁原火燒孟津的時候太后就已經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妥協了。
十常侍全部免職,一干人等都準備告老還鄉。這時候,事情似乎已經解決了,剩下的只需要善後,將諸侯打發回去就完成了。
何進的策略是,只要讓宦官告老還鄉就可以了。和平解決,不用發生流血事件。這就看出何進這人的高明之處,可見他的政治素養至少屬於中上水平。
但是,就在這時候,有一個人的行動改變了這一切,那就是袁紹。袁紹不甘心就這樣結束,他認為必須誅殺宦官才是圓滿完成這一使命。袁紹的動作是進一步下令,督促董卓進京。事實上,真正讓董卓進京的是袁紹啊。
為什麼袁紹能不聽何進的命令?
因為之前說了,袁紹隸屬的西園八校尉直屬皇權,並不歸屬大將軍何進。而且袁紹是西園八校尉的中軍校尉,只比蹇碩低一個等級。蹇碩一死,袁紹理所應當成為了西園軍的領軍人物,更何況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叔父袁隗更是當今太傅。
至此,袁紹與何進在決策上發生了衝突。而這個衝突,才是造成何進意外被殺、董卓禍亂朝綱的根源所在。
袁紹要殺宦官,那就使得本來要告老還鄉的十常侍只能放手一搏。誅殺何進,試圖能夠自保。他們以為是何進要殺他們,哪裡知道是袁紹背著何進暗中動作。
想想看,在何進死後,為什麼袁紹等人簡簡單單就殺了十常侍?如果十常侍明知有活路可走,為什麼要與何進同歸於盡?
就是因為十常侍本身已經被逼到了絕路上。而這件事情,何進想必是不知道的。為什麼不知道?因為如果何進知道,他就不會輕易進宮面見何太后,之前蹇碩密謀殺害何進的時候何進已經成功躲避了,可見這種計謀奈何不了何進。
那麼這一次何進為什麼會中招?因為他不知道十常侍要與他魚死網破,他以為十常侍已經束手,準備告老還鄉了。但是他沒想到,袁紹私下裡的動作,招致了十常侍拚死反撲。
所以三國演義中十常侍、何進都扮演了極其愚蠢的角色。結果是同歸於盡,便宜了董卓。但是,事實上真正愚蠢的不是何進,而是袁紹。袁紹的愚蠢,葬送了何進苦心經營的計劃,也葬送了大漢。
但是如果因此認為袁紹愚蠢,那又是小看了古人的智慧。袁紹雖然稱不上明君,但是至少也是一方梟雄,如果認為他沒有心機,那就錯了。
這其實是袁紹為了爭奪權力而想出的一石二鳥之計,畢竟何進在政治立場上與袁家是衝突的。何進代表的是掌握軍權的外戚,而袁紹代表的則是掌握文臣的士族。何進雖然想進辦法融入士族,但是終究還是沒能被他們所接受。
十常侍與何進的同歸於盡,對袁家是有好處的。宦官與外戚同時被消滅了,士族成了最大的贏家。
但是,另外一股勢力的入侵,讓袁紹的美夢破碎了,那就是代表藩鎮諸侯的董卓。
此時,剛進京城的董卓其實依然沒有絕對的優勢。因為京城的軍隊還在,何進雖死,但是袁紹手中有西園軍,依然有很強的作戰能力。
可是,袁紹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依然決定讓董卓進京。而且董卓也是運氣好,一進京,直接碰到了被宦官挾持的皇帝和太后,直接把皇帝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更重要的是,袁紹是把董卓作為盟友來看待的,甚至在董卓進京之後還支持董卓當上了三公的職位。袁紹知道董卓也是另有圖謀,但是袁紹小看了董卓的胃口,一個三公的職位並不能滿足董卓的野心。
其實這時候董卓手中的兵力不過三五千,試想何進如何能讓董卓帶著全部西涼軍入京?五千人馬已經是極限了。丁原、鮑信等人所帶人馬大致相等。這樣的人馬是不足以對付西園軍的。
這時候,董卓則採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計策,他首先京城郊外安營安營駐寨。然後趁深夜,讓軍士化妝出營,白天再大張旗鼓的回來。如此一來,西涼軍天天有人到來。這就造成了西涼軍聲勢浩大的一種假象,誰也不知道西涼軍到底有多少兵馬。
這樣一來,別人看來董卓的勢力就變得異常龐大。然後,董卓收編了北軍五營,可以猜測這時候袁紹仍然是持支持態度的,至少是不反對。還是那個原因,是袁紹幫助董卓進的京,在袁紹看來,董卓只不過是幫他實現自己目的幫手。
但是,董卓顯然不是這麼想的,他要的是自己當家做主。因此,董卓收買呂布殺死丁原,收其部眾。這樣一來,董卓的實際控制力就超過了袁紹。
至此,博弈結束,董卓成了最後的贏家。這是何進絕對沒有想到的事情,也是袁紹沒有想到的事情。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何進是這三人之中實力最大、能力最強的,但是他卻死的最慘。因為強大的人,必然會被小人暗算。董卓是三人之中實力最弱的,但是他卻擊敗了另外兩人。一是他比袁紹聰明,二是他比袁紹運氣好,先找到了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