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凱旋而還
馬平在酒桌之上,詳細地講了一遍李延昭如何從西平借兵,如何前去夜襲賊營,又如何在樹林邊上挖坑設伏,使賊軍追兵損兵折將。聽到此處,任縣令及身旁坐的縣丞二人均是一片讚歎之色,而坐在馬平對面的姑臧諸將,已是拍手叫好。
馬平又將諸人渡過湟水之後,見賊軍強攻西平郡城,便已料到賊軍攻城未果后將渡過湟水直趨長寧,又恰逢天降大雨,於是折回湟水上游築壩,最終放水將賊軍截為兩段細細道來,聽得在座眾人叫好之餘,卻都是捏著一把冷汗。隨即講到南岸余賊被西平守軍出城一戰擊潰,而後李延昭如何發現賊軍行進隊伍中的異處,從而連夜分兵前去擄獲賊軍眷屬。馬平與西平軍騎都尉魏雲二人又如何率領西平騎卒反覆騷擾遲滯賊軍,使賊軍行進緩慢,首尾不顧。之後的事情馬平便沒有親眼所見。任縣令便撫須談笑間,將李延昭如何帶領一部分賊軍家眷來到長寧縣城。而後不過一刻鐘樣子,賊軍便已席捲而至,李延昭及本縣的趙書吏如何勸降,賊軍眷屬在城樓上如何呼喚自己親人云雲。而後賊軍大亂,相互火併,隨即賊酋禿髮復孤伏誅,賊眾盡皆投降,叛亂平定。
桌上姑臧諸將聽得一愣一愣的,俱已是呆了。宋配聽聞這一系列故事,也是興奮中透著驚訝,已然合不攏嘴。片刻后嘆道:「真俊傑也!如此深謀,有今日之勝,倒也是絕非偶然!」眾將聽完這一系列平叛過程之中的曲折,對廣武騎卒已經俱是佩服不已。姑臧諸將紛紛起身向廣武諸將敬酒。馬平與三位騎卒司馬見得此情此景,俱是受寵若驚。以前一向覺得姑臧的兵將自恃是牧守大人近衛精銳,一直眼高於頂,對於地方駐軍兵將往往卻反尊重。而今日眾人打了一場漂亮的平叛戰役,卻使得這些往日眼高於頂的兵將紛紛起身向自己敬酒。馬平與諸位騎卒司馬都是頗有一種揚眉吐氣之感。
心中揚眉吐氣,然而面上功夫,諸人卻是未敢有絲毫怠慢,幾人紛紛起身,將杯中酒與姑臧諸將一碰,隨即豪氣干雲地一口悶。雙方相互之間講一通奉承、吹捧的話,場面一片和諧。
最終酒席亦是在一片和諧之中結束了。姑臧援軍大將,前鋒督護宋配倒是對李延昭有著不小的興趣,席間本欲要求馬平喚這位什長前來見上一見。孰料李延昭自己吃完之後,便給看管馬匹的兩位兄弟送酒食去了。沒能見上此人,也讓宋配面上不由得現出一種略顯遺憾之色。
酒席結束,集合起了個個吃得滿嘴流油的部下,馬平上前拜別了任縣令與縣城,又一一與姑臧諸將拱手作別,隨即便率領數百部下騎卒,向著瓮城而去了。眾人的馬匹都拴在那瓮城外,兵器也在那裡堆放著集中看管。
轉過幾條街去,眾人便到達了目的地。馬平讓麾下士卒又歇息了一會,而後眾人收拾好盔甲兵器乾糧等物,紛紛上馬列隊。
即將返鄉,眾人面上都是抑制不住地喜悅之色,馬平見部下士卒士氣高漲,心中亦是寬慰不已,隨即翻身上馬,手中馬鞭遙向北方一指:「出發!」
眾士卒都是歡呼雀躍,數百人馭馬而行,出城便向東方行去。
此時已是八月二十日下午。雖然下午出發,並不算一個好時段,然而馬平也是見手下士卒思鄉心切。大多都是願意即刻啟程歸鄉,於是便聽從眾意,立刻帶領眾人踏上了返鄉的路途。
眾騎卒出城之後,皆是馭馬飛馳。好在廣武郡所選入的軍馬,馬力都是相差無幾,因此雖然眾騎卒馭馬飛奔,然而卻並沒有誰掉隊。行軍之時馬平居首,自然地令李延昭到隊尾押後去了。
李延昭在隊尾壓陣,胯下的馬匹飛馳起來一顛一顛的,他至今仍然不是很習慣。畢竟從後世而來,對騎馬之事尚且還未總結出心得體會之類的。好在此次出征在外,倒也不曾高強度的在馬背上作戰,對他而言,胯下馬匹更像是一個代步工具。騎術不精尚且是其中一個原因,這馬匹沒有馬鐙,便是回去之後務必當先解決的當務之急了。
歷史上馬鐙的出現,無疑大大縮短了個體之間騎術的差異,它使得騎手在馬背上雙腳有了強有力的支撐點,它的出現解放出了騎手的雙手,令那些即使不是常年在馬背上度過,馬術並不算精熟的騎手也可以在馬背上完成拉弓射箭以及左右劈砍的動作。使得中原王朝的騎兵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便能夠與游牧民族的騎兵在騎術上相抗衡。雖然游牧民族騎兵自小習練騎射,弓馬嫻熟。使得中原農耕文明體制下組成的騎兵難以望其項背,然而一個小小的馬鐙,無疑大大縮短了兩者之間的距離,使得中原王朝所組建的騎兵,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操練之後,面對來去如風的游牧民族騎兵,也有了一戰之力。
如此一來,這個起到關鍵作用的小小馬鐙,便必須得製造出來了,李延昭心裡暗自盤算著。
反正西平郡城之內不缺少鐵器工坊,郡城也不缺少工匠。只要太守大人首肯,廣武下屬的這數百騎卒列裝馬鐙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待得將來,馬鐙的好處被其他人發現之後,便可推廣而行,使得涼州各軍騎卒都裝備上馬鐙,到了那時,涼州騎兵的戰鬥力便可有一個質的飛躍。
然而除過馬鐙,鉛筆這東西似乎也是該問一問太守大人的進展了,畢竟到這個時代來,自己並沒有掌握太多可以改變這個時代大局的產物,鉛筆這東西,如果能製造出來,倒不失為自己的一條財路。
歸鄉的路途,總是顯得比較漫長。雖然馭馬賓士了兩個多時辰的眾騎卒仍不感覺疲累,然而看著漸漸西沉的日頭,馬平還是下令眾人下馬,尋找宿營地,準備過夜。
宿營地選在一片背風的山坡上,馬平考慮到眾士卒的體力,便也沒有下令伐木立寨。士卒們紛紛為自己搭好遮風避雨的窩棚。由於並未伐木立寨的緣故,馬平便下令多派哨騎,同時馬匹集中在一起,由令居騎卒司馬范廷設哨看管。
一夜無事,次日天明,眾人醒來披掛完畢,便簡單吃了些許乾糧,又再次踏上歸鄉的路途。
這幾百騎卒,就是歸鄉心切的遊子。一路行去,基本不做停留,然而長寧距廣武郡,路程雖只有二百里左右,然而多山難行,眾騎卒翻山越嶺,還是行了兩日半的功夫,方才到達廣武郡治下令居縣城。
當眾人站在山坡上,望著不遠處的令居縣城的輪廓,這些歷經了十日奔波的騎卒們,俱是發出一陣陣歡呼。其中又尤以令居縣所屬的百餘騎卒為最。
而當這些騎卒們漸漸接近令居縣城時,卻驚異地發現,不遠處縣城城門旁,早已聚集了密密麻麻的人群。
之前李延昭派遣牛二壯送信回郡城,告知太守大人叛亂已經平定的消息。太守大人得知之後,便立即派人分別前往令居、枝陽、永登三縣的縣民臨時安置地,將叛亂平定的消息告知給各處的官吏以及百姓。得知叛亂已經平定,自己又可以回到家中,這些官吏百姓紛紛歡呼雀躍不已。
今日晨,馬平派出警戒的哨騎便到達了令居縣城。當百姓們得知本郡派出平叛的騎卒們將要返回的消息之後,紛紛自發地前來城門處迎接。其中不少人還是本縣騎卒的家屬,大家在城門處的官道兩旁聚集,從辰時時分一直等到將近午時,卻沒有任何人有怨言。
遠方的揚塵漸漸近了,道路盡頭露出了那些騎卒一張張風塵僕僕又略顯疲憊的臉。前來迎接的眾位百姓見他們走近,忽然爆發出一陣又一陣的歡呼聲。
十一歲的楊夢雲在人群之中擠來擠去,迫切地想看一眼那些平定了叛亂,又風塵僕僕歸來的勇士們。可惜他個子太矮,不論在人群之中怎樣用力地掂腳尖,她也無法看到那些平叛歸來的英雄士卒。楊夢雲不由得大急,也不顧自己娘親在身後的呼喚,便奮力順著人縫向前擠去。旁人見這個小姑娘吃力地想擠到前面,也有不少好心人給她讓出一點空間來。
楊夢雲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擠到了前排。她仰頭看著那些行至近前,騎在高頭大馬上面的騎卒們,他們俱是披盔戴甲,手執刀槍,腰懸弓箭,端得是威武非凡。
楊夢雲像身旁的大人們一樣,向著這些平叛歸來的將士們歡呼著,在他們的心中,正是這些出征平叛的士卒們拯救了他們,使得他們的家園得以免於戰火兵災,使得他們在避難幾日之後,終是得以平安歸家。那些騎卒們此時亦是興奮非常,隊伍中不斷有人對著道旁讚賞歡呼的人群微笑或者是揮手致意。看著那些騎卒們友善的回應,前來迎接的人群更加沸騰了。
不少令居騎卒的親人們候在道旁,看到自己的親人騎著馬從面前經過,便大喊起他們的名字來。見得出征之後平安歸來的自家親人,他們都是激動不已,小別重逢的情感化作幸福的淚水流淌在他們的臉上。這一刻,他們不再是社會地位低下的世兵家屬,而是沉浸在與出征歸來的英雄們重逢的幸福中的人們。
馬平欣慰地看著眼前溫馨的一幕幕,欣然接受著這些百姓的歡呼和讚賞。令居騎卒司馬范廷策馬緩緩來到他身旁,對他拱手抱拳道:「都尉,我等便回縣中歸建了,都尉請多保重。」
馬平伸出拳頭輕輕捶了一下范廷的肩膀,道:「衣錦還鄉的感覺如何?去吧,你和令居的兄弟們此次隨我出征,也是辛苦了。」
范廷鄭重道:「都尉多多保重,以期來日重逢。」
馬平微笑著揮手:「回去吧。」
望著范廷轉身向城中行去的背影,馬平亦是撥轉馬頭,對手下眾人道:「走吧,我們也該回了。」
眾騎卒紛紛向令居縣的百姓們揮手作別,隨即便跟緊馬平,繼續向著郡城前行而去。枝陽與永登騎卒司馬在路上分別與馬平作別,隨即率部返回自己縣城。
不久,馬平亦是率領著屬下百餘騎卒回到了廣武郡城。在廣武郡城外,他們也受到了和令居縣外相同的待遇。
數千百姓在城外夾道歡迎,人人臉上都是感激之色,不遺餘力地歡呼著。更有些百姓拿著家中蒸好的饅頭、雞蛋等吃食,擠到馬前便往經過的騎卒們手裡塞。
看著眼前的凱旋景象,李延昭亦是滿懷欣慰地微笑起來,在廣武郡城的城門前,數千百姓的歡呼和讚賞之中,李延昭細細品味著他這一世首次凱旋而歸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