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涼州辭> 第九十四章 擴軍之議

第九十四章 擴軍之議

  「既是要擴編騎卒,可是打算由我步卒營中選取士卒,充任新編騎卒?」暗自好笑李延昭的一番驚愕表情,坐在另一側的廣武軍步都尉趙程志,卻是一語戳中要害。


  「不錯,前日府君至大營中,正與杜某有此計議。」千人督杜傑頷首道,一邊用左手敲著面前的几案,一邊用右手撫著鬍鬚:「步卒擇優者充任騎卒,自先漢以來,軍中便不鮮見。何況我廣武郡兵成立之時,便意欲獨編一營騎卒。只不過一直缺少馬匹,才一直只保持著百人規模。」


  李延昭也曾疑惑過,別的營都是一名都尉帶一營四五百士卒,獨獨騎卒這邊,先前只有一名都尉帶領百餘騎卒。如今經過杜傑的一番陳述解釋,方才算是解開了他心中的這一疑團。


  雖然李延昭心中對於軍事,是贊同走精兵路線的。不過這不意味著數量就不重要。以現在廣武騎卒的訓練和技戰術水準,已足堪精兵之稱。然而倘若讓他帶著這支騎卒去戰數百敵軍,不論步騎,他都還尚未有必勝的把握。因此,千人督與太守所達成的這一共識可稱是至為重要的決策。


  而趙程志,對郡府以及千人督所共同作出的這一決定,顯然略有不滿。他身為廣武軍中一介悍將,所屬部下雖不能篤定便是一支悍卒,然而跟隨這都尉日久,部下士卒接受的訓練都甚為嚴格,稱之為勁旅,亦絕不為過。


  聽著自己辛辛苦苦訓練調教出來的士卒,只是兩位上官上下嘴皮子那麼一碰,便要調離自己麾下,從而變成騎卒營中人,趙程志雖然嘴上並未激烈反對,然而面上緊皺的眉頭已經昭示著他心中的極度不滿。


  李延昭看著趙程志,心知他所想為何,同這幫武人打交道就是這點好,喜怒哀樂基本全在臉上,不用費盡心思去揣度他們心中所想。而李延昭對此也是無可奈何。優選步卒充任騎兵隊伍,這幾乎早就成為軍中常例,因此見到趙都尉這番姿態,他也不知如何出言勸解。


  坐在上首的千人督杜傑亦是明了。然而上次平叛之事,已是讓郡府明白,依本郡現在的軍力,稍微遇到這種大一點的動蕩或是變故,便力有不逮。莫說平定這些變故,屆時即使自保,亦是心有餘,力不足。因此擴軍之議,可說早就擺上了郡府亟待解決的事務前列。


  李延昭細細思慮了一番,隨後抱拳為禮,向上首的千人督發問道:「不知二位長官,欲將郡兵擴展至何種規模?」


  「騎卒增編兩百,步卒與射聲營各增編一百。」杜傑沉聲答道。


  李延昭聽聞杜傑的回答,心中已是有數,擴軍此議,便是欲將廣武郡兵由先前一千五百人左右的一軍,擴充至兩千人左右。如此一來人數雖然增加不多,然而應對郡府周邊的威脅等等,已是足稱遊刃有餘。


  況且,李延昭感覺這其中還沒有那麼簡單。太守很可能欲將這數千流民也多數編為軍戶,甚至於試行輔兵制。而那些輔兵戶,多半就由這些流民之中選取了。


  李延昭設想,太守如若推行此議,勢必要為這些流民另闢一塊地方居住。因為此時不論是廣武郡城,還是下屬三縣,已足稱滿員。即使分拆打散,這幾地也絕對無法輕鬆容納如此眾多的流民進城居住。而且現有的農田,伴隨著這些年陸續有流民入境,亦是安排得滿滿當當。


  因此,若要安置這些新來的流民,很可能另闢一處屯堡,給予這些流民以物質上的支持,令他們開墾荒地。一方面解決了他們的生計,另一方面也使得郡府有了新的稅收來源,可謂是一舉兩得。


  然而這個方法唯一的缺陷就是,初期這些開墾的荒地還未產生收穫的時候,需要大量的先期投入。平心而論,李延昭最為擔憂的也是郡府無法拿出這筆巨大的先期投入,安置不妥,從而使這些流民生變,由衣食無著的流民,變成無惡不作的暴民。


  若到了那時,且不說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彈壓。光是這些本來可用作建設的民眾,轉而變成破壞者,這樣毫無必要的人力損失,才是李延昭最覺扼腕嘆息的事。


  而將這些流民中的手工業者集中至郡城與各縣工作,其餘大部編為輔兵,也可解決一部分現實問題。首先大量的基建工程,便可徵發輔兵來完成,如此一來可解決一部分流民的吃飯問題。至於輔兵之外的丁口,便同其餘老弱婦孺一同開墾荒地,這樣要不了兩年,他們也完全可以自給自足,還能成為新的賦稅來源。


  「新編騎卒,可由流民青壯中選取一部,不必皆由趙都尉麾下步卒充任。」李延昭看了看趙程志緊皺的眉頭,終於對帳中兩人道。


  趙程志聽聞李延昭出言。雖然言下之意仍然需從他所部步卒中抽調一部,然而李延昭已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讓步,他倒也不好再說什麼。而且正如杜傑所言,步卒擇優充任騎卒,本就已是軍中常例。於是趙程志本來緊皺的眉頭,亦是漸漸舒展開來。


  杜傑眼見趙程志面色有變,似是已不反對擴軍之意,連忙趁熱打鐵道:「既然如此,便依李卒長所言,新選騎卒一半由步卒營所出,一半由流民中選取青壯。待得郡府將流民眾安頓妥當,便著手施行此事罷。」


  隨著杜傑宣布散會,李延昭如蒙大赦一般,快步走出了大帳,直奔自己營地而去。


  過不幾日,郡府果然將流民中的手工業者選出,送至郡城之中,充任到各個作坊中去。剩下的流民,除去五百來戶選為軍戶者,余皆成為陰氏在永登縣設立的塢堡之中的蔭戶。


  這年代,各大世家在家族所屬領地之上,多半置有塢堡。世家所屬的民戶只納糧給這些世家,而不向官府納稅。使得這些世家領地,儼然便是獨立王國一般的存在。


  此次流民入境,廣武太守也有意將這些流民納入郡府治下,並且擇其青壯充任郡兵,然而苦於府庫存糧有限,決計無法負擔全部流民在取得收成之前的衣食問題,加之居於永登縣的陰氏族長,又前去廣武郡治,要求太守將流民分給他家做蔭戶。於是雙方便達成了某種默契。


  太守從流民之中選取了五百左右青壯,充任郡兵,將其家屬暫時安頓在郡城及永登、枝陽兩縣中,暫且作為軍戶,青壯入軍中操練,余者分給荒地,準備春耕開墾事宜,衣食暫由郡府供給。暫定當年秋收之時納稅一成,第二年兩成,第三年三成,往後便納稅三成。


  流民們對這種安置結果,已是感到滿意。隨著春季到來,亦紛紛在郡所的安排與治理之下,開始了春耕一應諸事。


  而選為世兵的青壯們,亦是紛紛編隊入營。步卒與射聲營各分二百人,騎卒營百人。除此之外,步卒營亦是選拔了百餘人精壯士卒,連同一名百人長,兩名隊率一同調歸騎卒營統轄。


  李延昭的身份也是水漲船高,由本來統轄不到百人的一介百人長,晉陞為統領三百來人的騎卒百人將。太守巡營之時親自為他配了新的印綬,使得乍然陞官的李延昭倍感受寵若驚。


  太守告知李延昭道,忠烈祠已於近日竣工,地址便在廣武郡城城南十里處的山腳下。之前陣亡的二十多名騎卒的牌位,已是請進了祠中。各自的棺槨亦是移葬到了祠堂左近。


  除卻這一樁大事,就是鉛筆的研製,終究是有了實質性進展。太守拿出了幾支樣品給李延昭,李延昭拿在手中試了試,摻墨的泥塊燒制的軟硬適中,在草紙上進行繪圖作業的時候,並不會隨便斷掉,雖然寫畫出來,墨色仍然是略顯淡薄,筆桿也顯得粗大了一些,不過對這個時代而言,能有這樣的東西,他已是感到滿意。


  謝過太守,又詢問了一番流民安置以及春耕這些情況,太守耐著性子一一解答。總之總體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太守自己的試驗田裡,去年秋收之後播種下去的冬小麥,已經冒出了新芽,大抵到春末夏初,便可進行收割。


  這一消息聽得李延昭不由得深感振奮。若是此舉能成,廣武郡日後的糧食產量必然激增,與往日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辭別了太守,李延昭便去到了校場之中,隨著李延昭身份的變化,昔日跟隨他的部屬們,亦是跟著水漲船高。


  劉季武以及曹建二人,李延昭皆是報備給千人督杜傑,升任劉為百人長,曹為隊率。由步卒營調任而來的百人長名叫宋慶,乃是宋氏子弟,算來還是宋小虎的堂兄。而兩名隊率一個名曰梁思秦,一個名叫韓連成。


  騎卒營的成分,隨著這一次擴軍而變得複雜了許多。新近入伍的流民、調撥過來的步卒、以及先前騎卒營本部。這幫人到齊集結起來的首日,李延昭便將三部人馬紛紛拆散重組。按照老營騎卒、老營步卒、新近流民按比例混合而成,構建成什伍等基層單位,以老帶新,意圖速成一支極具戰鬥力的騎卒部隊。


  先前一名什長僅率十人,改組后一名什長將率領二十人左右。什長一層,基本上仍由原先各部的什長分別擔任。


  改組編成完畢后,李延昭又令劉季武前去大帳請調軍器物資。伴隨著各部紛紛擴充,現存的軍器鎧甲等顯然不足。杜傑也只能按比例調撥給了一部分。剩下的只能等待郡府趕製下撥,方才能到位。


  這擴軍之事,一連許多天折騰下來,李延昭心氣雖高,也被這一系列事情折騰得疲憊不堪,好在目前終於完成擴編的基本工作,餘事只能徐徐圖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