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技術壟斷
一連月余,在令居縣令辛彥和令居縣司馬李延炤的組織下,千餘縣兵以及數千流民匆匆在逆水下遊方向近山的那些荒地上蓋起了新居,近山地域幾乎所有可以開闢成田地的荒土,如今已皆是被墾荒的兵卒與流民們伐倒了草木,並平整出來,犁出了深深的犁溝,並完成了初步的積肥。
縣府差役們從樊記糧鋪的倉庫中優選出來的冬麥麥種,也是隨著墾荒的進行逐步下發到了流民們手中。李延炤從禿髮部買回來的那五十頭壯牛,也是分別下發給了新立各里的里吏安排民戶們輪流使用,並且讓這些里吏與縣府簽了協議。
倘若這些牛無故失蹤或死亡,由失牛所在的里負責賠償。如牛被故意殺死,則按律法追究殺牛者的罪責。以此杜絕流民中可能出現的殘害這些牲畜的事情。畢竟這批壯牛來之不易,也是耕作中至關重要的一批勞動力。辛彥與李延炤不敢冒任何風險。
在這個亂世中,對於可能出現的不法行為,又只能用重典懲治,增加犯罪成本,才能使那些心懷不軌之人有所收斂。
那五十來匹良馬,前幾日也被李延炤遣軍士送至郡府,辛翳親自過問,交由負責貿易的書吏付之於啟程的商隊。運往姑臧、武興一帶販賣。這些馬能否賣出去,李延炤根本就不擔心,他所擔心的,只是這些馬能否為縣中換取到足夠的煤鐵。
煤在這個時代被稱作石炭。由於排放設計不佳的爐子,會使密閉燃燒的煤產生大量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而致人死亡。故而百姓並不會用這種石炭來取暖。不過部分手工業者早在漢初就開始使用煤炭來作為冶鍊用的燃料,故而這時期,雖然對煤炭開採的力度並不算大,不過還是足以滿足冶鍊工作的需求。
在令居縣東北側的山中,便有郡府設立的一座小煤礦。這座小煤礦月產量也不過四五百石的樣子,足以滿足以郡府為主體的冶鍊工坊需求。辛彥接手令居縣令之職以後,也遣劉季武前往這座煤礦,為新立的工坊採買石炭。
之前李延炤費盡唇舌從郡府買來的那一批生鐵,此時除了一部分被鐵匠們拿去用傳統方法鍛打槍頭戈矛刀劍等武備之外,一部分被鐵匠們有選擇地鍛打成了熟鐵,剩下的大部分生鐵則堆在府庫之中。李延炤對於如何使用這些金屬,雖然早有了自己的定議,卻苦於沒有一個相對比較寬裕的空餘時間,可以讓自己來踐行這一設想。
身為礦業子弟,李延炤自己對冶金也略知一二。這時代慣用,依靠炒鋼法來去除生鐵中的雜質,並冶鍊出合格的熟鐵或是低碳鋼。這種產物顯然並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大量需求。更不可能在戰時狀態下,趕製並提供大量軍備來供前線軍隊使用。
熟鐵和低碳鋼,並非合格的毛坯料,還需經過鍛打才能成為符合製備軍械所要求的鋼材。這樣一來,工時與人力都將在生產上加大耗費。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更有效的冶鍊方式來取代炒鋼法。
煤炭已經用於冶鍊,李延炤所想便是首選灌鋼法。其一是操作簡便易行,其二,這時代的冶鍊技術等硬體條件也非常適合使用此法。煤炭已經用於冶鍊,當下便是須製造出適用於灌鋼法的鍊鋼爐。並弄出可以在爐膛內承受高溫煅燒以及融化鐵水的介質。
除此之外,由試驗得出生熟鐵比例的配方,以方便生產大量符合刀劍鍛造要求的鋼材,也是此事步上正軌之後須得立即解決的當務之急。
雖然灌鋼法所產出的鋼鐵仍需經過鍛打的程序才能被製造成刀劍等兵器,不過省去了由熟鐵和低碳鋼變為高碳鋼所需的滲碳和鍛打的過程,人力和工時無疑還是將被大大壓縮。此事若能實現,無疑對於這個勞動力短缺,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將大有裨益。
李延炤首先擴大了鐵器工坊的規模,並將涉及到的一些其他工種的工匠遷移,騰出空間令工匠們用黏土鑄造了兩個碩大的地爐。按照他的設想,這兩個地爐中使用煤作為燃料,而後將熟鐵條盤在生鐵塊外,入爐熔煉。至於熔煉過後能得到什麼品質的鋼鐵,現在他自己心中也是沒底。初次行事,總要試過才知道。
如此一來,經過數日緊鑼密鼓地準備,鐵匠們將郡府運來的那批生鐵熔煉緞鑄成了熟鐵以待備用。李延炤這些日子一心一意地撲在工坊這裡,可以說是全程見證了這些生鐵變成熟鐵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也確確實實地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令居縣只不過是一個人口不過數萬的小縣城,受限於先天條件的緣故,縣境內既不產鐵礦石,也不產煤炭。不過好歹廣武郡中產煤。雖然產量也並不算高,不過總是聊勝於無。而人口不多導致的手工業人短缺,也是無法很快解決的先天不足了。
這種不足,放到具體的事務之上,就形成了一種明顯的缺陷:因為手工業從業人數短缺,不僅導致出現技術封鎖的不良現象,而且創新機制以及獎勵機制的不健全,也似乎不能調動這些手工業從業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這些日子出產的熟鐵坯,其質量可謂是參差不齊。
而且就在這些出產的熟鐵坯之中,李延炤看到技術合格的產品還是佔據少數!六成多將近七成的產品竟都稱不上合格!可想而知,即便用這樣的熟鐵與生鐵熔鑄出了鋼材,也多半是需要再加工的殘次品。他意圖通過使用新法來達到縮短工時,節省財力工力的目的,也並不能夠實現。
而若要改變這種情況,首當其衝便是需要突破目前這種技術封鎖。在工坊里呆的時間久了,李延炤也琢磨出了一些門道。他已經在日復一日汗流浹背地工作的工匠們之中,鑒別出了掌握最核心的鐵匠技術的那幾位老鐵匠。
這幾位鐵匠之中,也不乏先前被郡府徵召去集中工作生產的人,早先在郡府的工坊中就有數面之緣,因此雙方對對方都不感覺陌生。
李延炤招呼上了那幾名老鐵匠,一起去存放熟鐵坯的庫房之中挑選出了一批合乎標準的熟鐵坯,又將那些不怎麼過關的鐵料集中堆放起來,準備稍後回爐重煉或是進行二次鍛打。
李延炤在心中對於這些掌握核心技術的人不乏重視,通過這幾日在工坊中所親眼看到的種種,他也在思考應當通過什麼樣的手段和說辭,來說服這些人貢獻出他們所掌握的核心技術。要想讓新的鍊鋼之法通行起來,並成為一種常態化,這些核心技術可謂是重中之重。
灌鋼法的關鍵便在於使用盡量簡便的方法和最短的工時,消耗單位產量內最少的財力物力,來製造出儘可能多的,符合技術要求的熟鐵坯。並將生鐵熔成鐵水,與這些熟鐵坯混合,通過不同的生鐵與熟鐵配比,來批量製造出符合技術標準的毛坯鋼材。
不過當下,李延炤心中也是非常清楚,即使自己努力打破了核心技術的技術壟斷,將灌鋼法推行開來,並以此來撬動整個涼州冶鍊業的技術革新的風暴,進一步提高涼州軍隊的裝備水平,也是一件相對來說很久遠的事情。想改變令居一縣比較容易,然而要改變全州,卻是一個要施行很久的目標。
不過在當下來看,李延炤心中確實沒有更好的辦法。他自己對於冶金這些方面的事情,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雖然他知道該怎麼去做,然而讓他自己親自上手去做,卻不是一件可以施行的事情。
於是在這種情形之下,李延炤便也只能退無可退地向著技術壟斷祭出他自己針鋒相對的辦法,以期通過打破這種技術壟斷,立竿見影地先將令居縣兵的裝備水平提升上去。畢竟自己如今身為這一縣的司馬,倘若戰端再起,他是絕對退無可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