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人主好要百事詳
永嘉先生說:「不論是君王,還是地方司牧,用人至關重要。咱們接下來比較一下夏、商、周時代的君王和兩漢時代的君王在用人方面的差異,相信你會從中有所裨益。
夏、商、周三代的賢明君主,為人謙虛謹慎,處事端正嚴肅。
選好統領百官的宰相之後,對社會上的各種言論、朝庭上發生的訴訟案件以及種種繁雜事務,不過是大體了解和掌握而已,並不敢做到事必躬親。
他們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唯恐這等等雜務擾亂自己純一的本性和天賦的才智。
朝廷里,一定選好賢明的宰相。宰相是百官的首腦,是百官的旗幟。
只要有一個好的宰相,就能調教出一批好的官員,帶出一個清廉有力的政治群體。所謂宰相得人則百官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而宰相領導各種職能部門,引薦和罷黜下級官吏,使他們各得其所。某人處某事,某人任某職,委任者不敢掉以輕心,謀事者不敢玩忽職守,各各恪盡職守。
惟其如此,道德建設和政務推進才能并行不悖。
自從夏、商、周三代以來,義理已非評價事物的唯一標準,法度亦非履行職守的重要標尺,道德荒廢,江河日下。
我看以漢文帝的賢明,似乎完全可以超越夏、商、周三代賢君的政治,但他還是要了解全國案件判決情況和錢財糧食的數量,先是問之於太尉周勃,接著又問之於丞相陳平。
從這一點上來看,文帝固然不是一個喜歡僅僅把握治國大政方針的君主。
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似乎也可以超越夏、商、周三代君主的政治。
然而他對丞相田分竟說:『你要任命的官吏完了沒有?我也想任命一些官吏。』
說這話,是為了什麼呢?
從這一點上看,漢武帝也是不僅僅喜歡把握治國大政方針的君主。
治國的大政方針不清楚,應該做的不急於去做;
一些治國的根本大計,以及關係到國家興衰治亂的重大問題,沒有時間去探究。
而天下的一些繁雜事務本屬於各級官吏和各職能部門職責的,卻要兜攬在君主一個人身上,這是主次不分根節不明啊!
是以漢代的政治迥異於上古時代的政治,也就不足為怪了。
我以為,人君憑個人的智慧和才能,如果說整天忙於事務堆中,那麼天下真理之所在就難以深入地研究和探討;
不能深入地研究和探討天下的真理而流於雜務,那麼下屬司牧就必然處於無所適從或得過且過的狀態。
一般來說,天下的情理,當權者若有失實,則奉事者難免就會出現失誤;開創的事業若不適當,那麼追隨者勢必會輕率從事。
君主治理國家喜歡面面俱到,必然會導致這種結局。
若論天下政務,首重當推軍事吏治,其次則為刑罰錢糧。
然在朝廷上掌管大政統理萬機的,不過兩三個大臣而已。
他們研究謀划治國方略,任命委派官吏。
那些執政大臣既然是得力的人選,那麼下屬的朝庭百官,自然也無不稱職,然後再向有關官吏授予軍事吏治、刑罰、財政等方面的職責。
作巫祝的,不能讓他們去管理廚房;作工匠的,不能讓他們到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技能領域。
如此一來,誰還敢不盡心履職,以成就我的志向?
王者之道,在於修已任賢、提綱挈領,掌握大政方針處理國家大事。至於官府文書和訴訟案件等事,不是一位帝王應該管的。
帝王任用人才並督促他們完成自己的使命,有功則賞,有過則罰,誰敢不儘力?
擇選居心公正的人擔任宰相,關心百姓疾苦和善於處理訴訟案件的人擔任郡守、縣令;
選擇能為國家增加收入和保證國家供給的人掌管錢糧大權,選擇能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法令的人掌握審理訴訟案件大權。
帝王只負責考察臣下功過的大小而實行賞罰,何憂不治?
帝王諸事加身,下面的官吏就會弄虛作假來欺騙帝王。事情的本末和上下級關係則顛倒錯亂。
對這種事情,你怎麼看?」永嘉先生問馬騰。
馬騰憨厚地一笑,說道:「我自領兵以來,即不自覺地履行了先生的教誨。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充分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對我所從事的事業幫助很大。這一點,我是很清楚的。
上任張掖之後,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工作,也是一個全然陌生的事業。
我知道自己擅長的是什麼,不擅長的又是什麼,所以上任伊始,就下詔求賢。
若要治理地方,還需這些能人賢者方可。」
馬騰心裡說:這正是我來這裡找你的原因啊!
永嘉先生點了點頭,說道:「你說的對。
我以為,作為一個君王,或者是一個當政者,其主要的職責是任用良相賢能、掌握大政方針和考察官吏的優劣而予以賞罰。
這樣才能使官吏忠於職守,盡職盡責,切不可越俎代庖。所謂人主好要則百事詳,就是這個道理。
古人有這樣的說法,君主治理國家喜歡把握要點,百事就周詳;君主治理國家喜歡面面俱到,百事就容易荒廢。
我曾探討過這種說法,並用以考察古今的治世或亂世,大概無出其右。
你上任伊始,就能認識到這一點,並且在以往帶兵的過程中切實實踐了這一點,實在是難能可貴啊!」
這正是:
人主好要百事詳,提綱挈領諸可昌。
未見後世走兩極,陰不陰來陽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