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權衡利弊說分明
「我再來給你講幾個故事。」永嘉先生說,「當年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一方與劉邦一方的力量對比是嚴重失衡的。
項羽不僅勇冠天下,而且有范增這個謀士輔佐,因此可以說是所向無敵。
劉邦這邊,大將也不少,但與項羽一比,那就遜色多了;在人才方面,劉邦手下倒是有不少,最著名的即是『漢初三傑』:
一是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一個傑出的謀士。
一是蕭何,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多方保障後勤。
一是韓信,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除了這三傑以外,還有一個陳平,也是一個智計百出的人物。
然而即使是這麼多的人才,對上項羽與范增這個組合,還是遠遠不濟。
於是高祖劉邦經過多方權衡,在財力捉襟見肘的情況之下,拿出四萬斤黃金給陳平,用來離間西楚君臣之間的關係,而且全權委託陳平辦理此事,至於這錢怎麼花,劉邦毫不過問。
不久,楚王項羽果然懷疑范增與漢私通,致使范增因病引退。
沒有了范增的輔佐,項羽就好比一隻雄鷹折損了一隻翅膀,即使是再勇猛,綜合力量也大大下滑,於是很快就被劉邦打敗了。
對這邦的這個做法,你是如何看待的?」
馬騰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明主的風範。」
「還有呢?」永嘉先生接著問。
馬騰說:「我爹曾給我說過,錢雖然是個好東西,但花在該花的地方就是物有所值。能用錢說話的地方,就不必大動干戈;能用錢擺平的事情,那都不是事。」
永嘉先生笑了笑,說:「令尊大人高瞻遠矚,令人佩服。正是這個道理。
假如漢高祖只計較一時的微小損失,而對陳平有所吝嗇,那麼西楚的君臣怎麼會至於相互猜疑,後來與楚國的戰爭又怎能進行得那麼順延呢?
咱們再說一個故事。
前漢七國之亂的時候,吳楚聯軍東進,行至梁國,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劉武的頑強抵抗,吳楚聯軍并力攻城,攻下樑國南面的棘壁。梁王劉武向朝廷告急。
周亞夫認為吳楚聯軍勢大,正面決戰難以取勝,獻策用梁王軍隊拖住吳、楚主力,尋找時機切斷對方補給,然後伺機擊潰叛軍,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計劃。
於是周亞夫繞道進軍,走藍田、出武關,迅速到達了雒陽。
梁國被叛軍輪番急攻,梁王向周亞夫求援。
周亞夫卻派軍隊向東,屯兵於梁國以北的昌邑,堅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亞夫還是不發救兵。
最後梁王寫信給景帝,景帝又下詔要周亞夫進兵增援,周亞夫還是不為所動。
梁王於是任命韓安國與張羽為將軍,拚死抵禦,與吳楚聯軍僵持。
梁國城池防守嚴密,吳兵無法西進,轉而奔向周亞夫的軍隊。
周亞夫堅守壁壘,不肯與戰,私下卻趁機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斷絕了叛軍的糧道。
吳軍斷糧,士兵飢餓,幾次挑戰未果,於是夜裡襲擊周亞夫軍營,佯攻東南面,周亞夫命令於西北面守備。
吳兵果然從西北強攻,未能攻破,吳兵大敗,士兵多半餓死或投降走散,周亞夫率軍追擊,大破吳、楚聯軍,取得了平亂的關鍵勝利。
從這個故事裡,你有什麼啟發?」
馬騰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景帝聽從了周亞夫的建議,我覺得這是平亂的關鍵。」
「是啊。」永嘉先生說,「漢景帝聽從太尉周亞夫的計謀,讓勢單力孤的梁國來阻擋吳國的進攻,卻不眷戀與梁王的手足之情。
不久,吳楚的精兵指向梁國,而周亞夫才得以平息吳楚等七國之亂。
假如漢景帝只顧及兄弟私情而對梁國依戀不舍,那麼吳楚等七國叛軍的兇猛勢頭何以挫敗?
再有光武帝時,各郡設置水軍,耗費了很多糧食,偏將軍吳漢要解散水軍,而光武皇帝最終採納大將軍岑彭的意見保留了水軍。
滅蜀之功,倘若能靠水軍來完成,那麼糧食耗費的多少是不值得計較的。
要想消除猛虎為害,那麼放火燒山時就不能考慮山民莊稼的損失;
要想消除水獸為害,那麼截斷水流時就不能考慮會不會因此而影響漁人捕漁。
天下之事,有利的一面占的比重大,有害的一面占的比重就小,統治者一定會願意去做。
就象我們以前說過的,戰國時趙國的大臣要把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以換取齊國出兵救趙,太后不同意這種做法。
大臣們竭力規勸,太后更加憤怒。左師觸龍用這種做法可以使趙國興旺發達的道理,很快說服了太后,同意把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
這種做法,對趙國的興旺利多弊少,而長安君給齊國作人質的恥辱是不值得計較的。
漢高祖拿出數萬斤黃金送給陳平,以離間西楚君臣之間的關係,允許他自行支配這筆資金,卻不過問這筆資金的支付狀況,而西楚的君臣終因互相猜忌導致了西楚的滅亡。
這種做法,對於滅楚利多弊少,那麼,損失了一些黃金是不值得可惜的。
人有親疏遠近之分,事有輕重緩急之別。人們既然捨棄一些心愛的東西,必有那不該捨棄的東西而在。
比如說有殺頭的危險,就不能考慮保全手指;有心腹病患,就不能考慮保全皮膚。
並不是手指和皮膚不值得愛護可以隨便捨棄,而是因為一定有那不應該輕易捨棄的東西,而不得不忍痛割愛。
是以在治政中,一定要多加平衡,舍其小而顧其大。
天下的禍患,沒有比不應該做而硬性去做以至於失敗后才停下來再大的了。
凡事應該做而去做,還可能成功;不應該做而硬性去做以至於失敗后才停下來,天下就沒有可以成就的功業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天下沒有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
從事某項事業,等到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時候再去做,也就沒有可以動手的時間。
大德大智的人從事某項事業,獲利小而害處大,不忍心去做;
獲利大而害處小,應當堅決去做;利害相當,不能去做——因為利與害相等,即使得到了一些好處,也被損失所抵消了,還不如安於無事為妙。」